關帝廟的傳說

春秋戰國時期,該地南臨魯國,北依齊國,因有一條龍脊(長形丘陵),易守難攻,歷來是齊魯兩國的必爭之地。後來,秦始皇一統中原,有一些齊、魯國士兵留戀此地,便定居下來,繁衍生息,形成村落。

關帝廟的傳說

唐宋年間,道教盛行,有一雲遊道人路經此地,見此地風水奇佳,遂生建廟之願。於是廣募善金,在宋元佑年間建成一處關帝廟,當時還是以茅草為頂的小廟,廟內也僅有幾幅壁畫及關帝牌位而已。隨著時間推移,廟內香火漸盛,村子規模也越來越大。

明朝永樂年間,附近村民集資對廟宇進行大修,此次共建廟宇三十餘間,擴地18餘畝。當時建廟選用木材也很講究,因為關帝面如重棗,身跨赤兔馬,所以全部選用棗木為建廟木材,完美的框架結構成就了這座古廟歷經幾百年風雨而儲存良好的奇蹟。又有蒙陰縣桃曲麻家店子村王氏二兄弟遠道而來為關帝塑成金身,一時香火大盛,轟動了當時的沂州府。有鄉民不遠萬里來此頂禮膜拜,上香許願,更有“齊魯地有金身,拜完關帝別無神”的說法。

關帝廟的傳說

明萬曆年間,當時的沂州府遭遇到了百年不遇的大地震,死傷40餘萬人,毀壞房屋無數,齊魯地也幾乎被夷為平地,只剩下了這座廟宇,四方的百姓都到廟宇中棲身,總算躲過了那場災難。朝廷見此處幾成不毛之地,於是從山西洪洞縣遷來賈、範、王等姓氏(康熙年間還從山西大同遷來一批),齊魯地村經歷了歷史上第二次建村。

清康熙二十四年,齊魯地關帝廟迎來第六次大修,並建成鐘樓一座,請山西金火匠鑄成重2000餘斤大鐘一口,鐘上銘刻“康熙二十四年,山西金火匠鑄”。1944年,大鐘被當地民兵砸破,用來鑄成土炮、手榴彈等武器有力的支援了抗戰,也算是這口鐘功德圓滿了。而鑄造業也流傳下來,成為當地的特色產業,村裡現有鑄造廠四處,所鑄鐵鍋是遠近聞名的“搶手貨”,暢銷不衰。

TAG: 齊魯關帝廟宇年間建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