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鞘在前、刀柄在後”,清朝大內侍衛腰刀都反著佩帶?有何玄機

人類兵器的發展經歷了由低端到高階,由單一到多樣的過程,可分為冷兵器、黑火藥時代、近代兵器時代、現代兵器時代和熱核兵器時代,其中冷兵器時代又分為石木兵器時代、銅兵器時代、鐵兵器時代以及石、木、銅、鐵和火藥並舉時代,比如說清朝就是石、木、銅、鐵和火藥並舉時代。

“刀鞘在前、刀柄在後”,清朝大內侍衛腰刀都反著佩帶?有何玄機

不過清朝處於種種原因,戰場上使用的主要還是石、木、銅、鐵為主的兵器,比如長兵佩長槍、大刀、長刀、長矛以及鏜鈀,短兵有刀、劍、鉤、戟、鞭、斧、錘等,其中刀又分腰刀、短刀、小刀,劍又有各類寶劍,鉤、戟、鞭、斧、錘等也有各種變體,並且暗器也在清代集大成,無論是哪個階層都喜歡,也都可以使用。

只是很明顯,腰刀是出鏡率最高,使用頻率最高,最受到清朝青睞的兵器,這一點從清朝畫像上就能得出,也是從清朝畫像上,大家發現了清朝又一個很奇怪的點:為何清朝侍衛佩戴腰刀都“刀柄在後、刀鞘在前”?比如說《康熙戎裝像》《乾隆皇帝出獵圖》《清院本親蠶圖》,上面的乾隆、康熙和侍衛都是一個反戴的情況。

“刀鞘在前、刀柄在後”,清朝大內侍衛腰刀都反著佩帶?有何玄機

事實上清朝不一直是正戴,也不一直是反戴,還得分時期,根據上圖,以及奕賡所著《侍衛瑣言》可知,從康熙到乾隆前期已經出現反戴,但大部分還是正戴,乾隆後期才基本都是反戴,那麼即便是沒有佩帶過刀的人,按照常識都知道,手能第一時間握住刀柄並且抽出才最方便,如果反戴的話,手就要伸到後面,這樣能抽出來嗎?

其實完全可以抽出來,只是不太必要繞一個大圈子從後面抽刀,因為正常情況來說,反戴抽刀並不具備太多優勢,更何況如果再細緻一點就會發現,不僅不是所有時期清朝士兵都反戴,即便是同一時期,清朝也不是所有計程車兵都反戴,而是騎兵的佩刀反戴,步兵的佩刀正戴,那麼到底是什麼讓騎兵非要與眾不同?

“刀鞘在前、刀柄在後”,清朝大內侍衛腰刀都反著佩帶?有何玄機

這是清兵長期作戰後總結出的經驗,他們畢竟是關外騎馬長大的人,知道如果刀柄朝前,那麼刀容易脫落,拔刀也會傷及戰馬,而如果反戴就會發現,騎馬作戰的時候,刀在顛簸中會自己跑上來,形成一個合適的位置,然後左側佩刀,右手拔刀,配合之間完全順暢自如,不會出現一些意外情況。

況且在古代,兵器是十分重要的存在,那時候鍛造技術不高,武器如果有小小的損傷都是非常嚴重的事情,而如果正戴,馬顛簸起來的時候,刀柄就會磕碰弓片,要知道弓片製成需要三年時間,花費的錢財也不低,所以大家都會利用反戴,避開這樣的問題,免得到時候“大出血”,這是士兵們的小心思。

“刀鞘在前、刀柄在後”,清朝大內侍衛腰刀都反著佩帶?有何玄機

至於怎麼就在乾隆之後開始盛行,並且連宮中的侍衛也開始跟著做了,也許是前面沒有人管這個,可有時候一堆佩刀的侍衛站在一起,刀朝向前前後後不一的,也不太美觀,所以為了統一,大家逐漸不約而同選擇了反戴,尤其是不上戰場的儀仗隊,還有就是大家都知道腰刀正戴的話,走路其實有點礙事,反戴後就沒有這些問題了。

最後再說到“太平腰刀”的概念,這個概念是從評書中來的,意思就是反戴腰刀以示意自己沒有攻擊性,就跟家庭教育中,父母教你遞給別人刀子和剪子的時候,刀尖要朝向自己,而刀柄要對著別人一樣,宮中的侍衛則為了向皇帝表示自己沒有二心,會在正常情況下選擇反戴,當然這一點錯漏其實很多。

“刀鞘在前、刀柄在後”,清朝大內侍衛腰刀都反著佩帶?有何玄機

總的來說,清朝腰刀反戴,其實並不是單一作用下的結果,是主觀原因和客觀原因疊加後造成的現象,大家也不用特意去糾結具體是什麼原因所導致,畢竟即使是以上的答案也都是分析下的結果,定然會遇上那1%的意外,清朝人根本連這些都沒想,他們就單純更青睞反戴也有可能——反戴就反戴,怎麼滴啦?

TAG: 反戴清朝兵器腰刀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