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險資產處置新規:外部機構可以 獨立 處置風險資產

風險資產處置新規:外部機構可以 獨立 處置風險資產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4月底,銀

保監會

釋出了《關於推進

信託公司

與專業機構合作處置風險資產的通知》(55號文),批准

信託

公司與信保基金、AMC等專業機構合作處置固有

不良資產

和信託風險資產。

這是一個重磅檔案,之前僅僅透過內部消化和少量外部渠道處置風險資產的市場,如今被放開了口子,允許外部專業機構的市場化介入。

但是,這也並不算一個特別重磅的檔案,因為大家都知道,重點不在於口子放不放得開,而是在於大家願不願意用這個口子。

1、割肉還是割脖子,這是一個問題

根據信託業協會資訊,隨著風險資產規模的增加以及行業整體信託資產規模的壓降,信託資產風險率也在持續提升。2020年1季度末,信託業資產風險率為3。02%,較2019年末提升0。35%;信託業風險資產規模為6431。03億元,環比增幅11。45%,同比增幅為127。20%。

雖然自2020年1季度後協會不再發布風險資產資料,但據筆者統計,在已釋出年報的62家信託公司中,除

山東國信

屬港股上市公司未披露不良資料外,其他61家2020年合計不良資產規模達到481。41億元,比2019年68家合計的371。24億元都要高出29。68%。

2020這個不尋常的年份裡,受宏觀經濟不確定性增加、行業監管大幅趨嚴、部分信託公司前期積累的風險爆發等影響,信託行業爆的雷、或者潛在的雷都多了不少。

但是,面對一個個的雷,信託公司卻沒有啥太好的方法。

以往大家遇到風險專案怎麼做?雖然監管明確不允許剛兌,但現實中誰也不敢輕易開這個頭,誰家也不敢拍胸脯說自己家投資者

教育

都百分百做到了位,哪怕出了風險客戶也雷打不動還購買慾爆棚,誰家要都是這種“中國好客戶”,怕不是趕緊捂住千萬不能讓別家搶走。

所以,碰到專案出險,別管選擇怎麼個追償措施,趕緊拿固有資金頂上去先,或者發新還舊,再不濟搞個資金池把盤子先接下來,然後悄麼央兒地消化掉。

如果多個專案集中出險,或者上一個雷還沒消化完又陸陸續續出了一堆險,或者單體不良專案的雷太大,固有接不住咋辦?那隻能乖乖躺到,坐等逾期吧。

轉讓?乖乖,咱這兒是非標資產,找不到合適的機構接,就算有合適的機構願意接,那資產包怎麼估值?就算能找到合適的接盤方、價格和轉讓方式也都談好了,但是,公開轉讓的話,這個專案的雷不免被社會

大眾

看到,這可是關乎公司品牌形象的要命的事兒。

當然,近年來也有不少機構在嘗試透過公開市場進行風險資產處置,像金交所甚至

阿里

司法拍賣平臺都成為了部分信託公司機構的處置平臺,但最終沒能成為信託公司風險資產處置的常規手段,啞巴吃黃連還是更多機構的選擇。

嗯,沒曝光出來的雷,就不叫雷;投資者看不到的東西,就是不存在。

內部處置?咱也沒這個能力啊。

現在大部分信託公司都沒有成立專門的特殊資產處置部門(或資產保全部門),或者就算成立了專業化風險處置部門,也沒捋順風險資產轉移處置機制,發揮不出真正的做用,導致很多專案出險後只能卡在業務部門內部解決。

但是,在當下的考核體系裡,沒有新專案就沒有業績,沒有業績就沒有活路,往往業務部門為了活下去只能一邊處置老專案、一邊拓新專案,一來人員不夠精力也跟不上,二來法律、稅務啥的一堆子處置的事兒咱也不懂,三來以部門之力對抗出險專案公司或集團往往會面臨很強烈的無力感和被動感。兩邊都得做,最後的結果往往是兩邊都難做。

一個部門躺下了,就可能有三個五個甚至十個部門躺下了,最後整個公司也躺下了。

所以,對於信託公司來說,往往曝光出來的雷,一炸就是一炮大的,而不是一個兩個的小雷,畢竟在徹底躺倒前,誰也不願意把自家陳芝麻爛穀子抖出來。

也就不難發現,以往的信託業負面新聞中,重組、

破產

、兌付危機,似乎比單個專案出險要來的多。割肉還是割脖子,這個問題好像並不是那麼好回答。

咦,奇怪的知識增加了。

2、打折、透明度與

流動性

通觀55號文,核心條款有這麼五點:

(1)信託公司可以向專業機構直接轉讓資產;

(2)可以向特殊目的載體轉讓資產;

(3)信保基金可以進行反委託收購,委託信託公司代為管理和處置;

(4)除轉讓或委託處置以外,鼓勵探索其他處置模式,如專業機構批次買斷信託業風險資產包,並透過批次轉讓、證券化、財務重組或管理重組等方式進行後續處置;

(5)鼓勵市場化競爭、加強估值管理、明確損失分擔。

55號文給了已經出險或即將出險的信託公司更多的處置手段。一是更多的合作機構和合作模式,信保基金也好,AMC也好,都可以;二是更多的合作方式,直接轉讓也好,成立SPV也好,不轉移所有權處置也好,或者反委託處置也好,看你;三是處置手段也更加豐富,不管是轉讓還是委託處置,亦或是證券化、批次轉讓,也都不是不行。

當然,這一切的前提是市場化。

資產定價要市場化,該計提減值準備的一定要依規做到位,該公允價值計量的就做好估值,該第三方參與的就要做好;

競爭要市場化,賣斷式轉讓,招標、競價、拍賣是少不了的;

損失分擔要市場化,已經出現損失的就要在信託報表裡做好計提,轉讓價值低的,也要在報表裡乖乖做好確認。

另外,55號文也強調了風險資產的真實買賣,對於隱藏風險、變相輸送流動性的所謂“市場化”處置手段,檔案也及時地堵死了。

所以,風險資產轉讓市場化,靈魂就在於打折、公開、透明。

以往出險後只能打碎牙往肚裡咽的格局,如今被打開了一條通往新世界的大門。

已經出險的信託公司,不用幹等著重組或破產,風險可以加速出清,痛痛快快地躺倒;

存在隱藏險情的信託公司,資產打包轉讓可以獲得更多流動性支援,雖然可能會打折(或者說一定會打折),但能打折就是有了流動性,有了流動性就有了生機。

打折,是流動性進步的階梯,也是出險信託機構活下去的保障。

但是,不管如何打折,都會直接體現在信託公司和

信託產品

的報表裡,想瞞住投資者和市場,恐怕並不是那麼現實。所以,這個問題歸結到底,還是割肉還是割脖子的問題。

均線、MACD、KDJ看不懂?新浪財經股市訓練營,原價498元,限時0元搶購,開始報名!

TAG: 處置信託公司資產風險出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