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上除了小吃還剩下什麼?

近日,人民日報發評論文章《詩和遠方要多花些心思去抵達》,批評有至少六個以“白鹿原”為主題的特色鄉村旅遊專案,在激烈的競爭之後,有的只能勉強維持,有的則已關門大吉。有媒體調查發現,這些民俗村連排成片的仿古建築群看上去實在太相似,除了小吃,幾乎沒有賣點。

白鹿原上除了小吃還剩下什麼?

8月20日,坊叔到白鹿原影視城探訪了一番,先是被影視城頂上那兩隻恐龍雕塑雷到了,然後又找到了意料之中的驢,吃到了在其他民俗村和特色小鎮也可以吃到的小吃,吃完、逛完,著實為“白鹿原”這一IP的沒落而唏噓不已:離開在普通公園就可以見到的遊樂設施和小吃,白鹿原還剩下什麼?消費完遊客的新鮮勁兒,白鹿原有沒有新的產品滿足遊客消費升級的需求?

粗製濫造的複製貼上消耗掉“白鹿原”的元氣

“我們不是應該呆在侏羅紀公園嗎?怎麼跑到白鹿原來了?”看到兩隻呆萌的恐龍雕塑突兀地佇立在白鹿原影視城頂上,坊叔為它們設計了一句內心獨白。

白鹿原上除了小吃還剩下什麼?

如果說白鹿原影視城大門口那兩隻鹿的雕塑是白鹿原的一個象徵符號,那這兩隻恐龍就有點莫名其妙了,它們和白鹿原一點關係也沒有,而且還立在那麼顯眼的位置。

隨後,坊叔在影視城內看到了用槍打氣球、古裝攝影等公園的“標配”專案,看到了特色小鎮的“標配”——驢,當然還有在夜市攤上、民俗村內特別流行的一些小吃——土豆丸子、烤魷魚、甑糕、豆腐乾,等等,而且還有外地的小吃“亂入”,比如重慶小面、長沙臭豆腐等。

白鹿原上除了小吃還剩下什麼?

整體給人的感覺,有點像直接將袁家村和永興坊搬到了白鹿原影視城,除了餐飲再沒啥特色,像是換個地方吃同樣的小吃。看起來比較有特色的白鹿原VR體驗館、關中巨幕影院則門可羅雀,即使現在是景區淡季,體驗的人也遠遠沒有小吃區的人多。

白鹿原上除了小吃還剩下什麼?

一位同事告訴坊叔,他來過白鹿原影視城好幾次,但每次都是為了那裡的烤魷魚。也不知道這是白鹿原影視城的喜還是悲?

除了白鹿原影視城,白鹿原系列景區的其他景點也飽受“詬病”,比如白鹿原民俗文化村本來是一個集生態農業觀光、民俗文化體驗、農事活動體驗及鄉村精品休閒度假為一體的文化旅遊綜合專案。但實際上,該景區最能讓遊客記住的還是那裡的餐飲。距離白鹿原民俗文化村不遠的簸箕掌村人氣則更差,幾乎關門大吉。

打著文化的旗號,卻並不關心文化,也沒有特色和創意,只想著將“白鹿原”這一IP迅速變現,變現完後卻發現來“打卡”的遊客越來越少難以為繼。

白鹿原系列景區的“魂”究竟是什麼?

白鹿原民俗村、白鹿原影視城、白鹿倉景區……這些景區都有什麼特色,到底誰最“白鹿原”?坊叔專門梳理了一下它們的簡介。

白鹿原民俗村是集生態旅遊開發、休閒度假、民俗體驗為一體的綜合性旅遊度假區;白鹿原影視城是集影視拍攝、精彩演藝、文化創意、美食民俗、休閒遊樂為一體的綜合性主題樂園,展示關中建築、歷史、宗法文化和居住、飲食、曲藝等民俗;白鹿倉融合陝北、關中、陝南等風格特色,配合美食、互動、體驗、演藝,打造全方位的傳統民俗文化體驗地。

白鹿原上除了小吃還剩下什麼?

3家景區有個共同點就是都打民俗文化牌,側重點在於白鹿原民俗村走的是“袁家村路線”,和其他民俗村的最大差別是這裡和《白鹿原》有點關係,但是關係也並不大,在西安周邊民俗村同質化競爭激烈的情況下,有網友調侃其為“露天美食城”。

白鹿原影視城在營造民俗村氛圍的同時,還是影視拍攝基地,而且增加了一些表演,比如《二虎守長安》《黑娃演義》等實景演出與話劇表演,只是影視色彩還不夠濃,如果其“影視”特色搶不過“民俗”和“小吃”特色,很可能會淪為又一個同質化嚴重的民俗村。

白鹿倉更多的像一個主題公園,而且主題還比較雜,不僅可以在此體驗關中民俗,還可以體驗陝北、陝南的風俗,在此可以看風景,體驗航空飛行等,和“白鹿原”的文化IP沒多大關係。

白鹿原上除了小吃還剩下什麼?

也許是這些景區才開始建設沒多久,各自的特色並不明顯,不是根據自身特色而建,更像是為了滿足眼下游客喜歡跟什麼風而建,有點像被遊客牽著鼻子走,比如遊客喜歡鄉村旅遊,喜歡關中小吃,這些景區就往這個方向發展。

至於“白鹿原”IP的文化內涵,似乎被放到一邊去了,只是象徵性地還原一些《白鹿原》裡的場景,搭一個虛架子,然後“盡情”地在景區裡賣小吃。遊客早晚會厭倦千篇一律到處是小吃的民俗村,到那時這些景區拿什麼吸引遊客?

配套要跟上,管理得人心,創意引人往

聽到我去白鹿原影視城了,一位同事告訴我,她今年春末兩次從西安前往,但都未果。原因是去那裡的路太窄,車堵在半路,堵了半天沒心情去就又回來了。有坊友調侃車輛經常將那裡的路堵成“麻將桌”。

白鹿原上除了小吃還剩下什麼?

除了路上堵車,停車問題也曾讓遊客不堪其憂。每逢小長假,白鹿原影視門口停放車輛至少上千輛,導致省道堵成停車場,場面相當震撼。為了解決停車難問題,影視城在距離景區南大門約3公里處設定停車場,人太多時遊客開車到此會被截停,可以坐免費擺渡車進園。但是停車場離景區比較遠,而且擺渡車下班早,遊客急著回到停車場都沒心情在景區“逛吃”。

配套沒跟上,將大大降低遊客的遊玩興致,還會影響景區的口碑,非常有必要完善。

還有一些管理上的細節也令坊叔印象深刻,當然,是不好的印象。比如影視城的觀光電梯,雖然不花錢不坐電梯也可以上去,但是每人20元的收費確實有點貴,坊叔一行5人後來在影視城裡點的小吃都沒有超過坐電梯的費用。那是坊叔迄今為止坐過的最昂貴的電梯。比如非常古樸的影視城裡卻放著一個現代化十足的垃圾桶,景區裡莫名其妙地建了一個像圓球一樣的欄杆建築物,當然還有文章開頭提到的那兩隻突兀的恐龍。

白鹿原上除了小吃還剩下什麼?

這些管理和設計上讓人笑話的細節,反映出景區的“粗鄙”和沒文化,不可忽視。

回到文章主題上來,白鹿原上除了小吃還剩下什麼?如果以“白鹿原”為主題的景區都差不多,遊客幹嘛每一個都去?

坊叔認為,下一步白鹿原系列景區很有必要重新定位自己的特色並強化自己的定位。比如影視城,有必要試著打破民俗村的套路,強化其“影視”特色,像今年上半年在白靈劇場上演的少兒雜技輕喜劇《鬼馬小精靈—白靈》就不錯,可以讓家長與小朋友在體驗白鹿原小說文化的同時享受親子時光。比如白鹿原民俗村可以加強民俗體驗氛圍,儘量保留原始的自然森林公園形態和原始鄉村特色,呈現《白鹿原》裡刻畫的原汁原味的關中民俗。

白鹿原上除了小吃還剩下什麼?

白鹿原系列景區因《白鹿原》而火,也因為這一文化IP內涵挖掘得不夠而沒落。這些景區如果想重新崛起再現輝煌,就不能忘本,其設計者、運營者應該再好好讀讀《白鹿原》,透過將《白鹿原》再現或者再創造的旅遊產品,呈現當地世代百姓在生命活動中形成的文化、風俗、生活方式等要素,而不是像現在這樣急功近利、粗製濫造,傷害和透支“白鹿原”的文化資源。

白鹿原上除了小吃還剩下什麼?

作者 北迴歸線 來源:208坊

TAG: 白鹿原影視城民俗村景區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