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忘的逆襲

不久前翻看了,本尼迪克特·凱里的《如何學習》,本書介紹依據最新研究成果而談論的學習方法顛覆自己的認知,尤其對於遺忘。生活中,遺忘常常讓自己很苦惱,同事對接的工作要點,尤其是關鍵時刻,大腦短路,不知所措,給程序帶來不必要的麻煩。我想,大多數人會有相似的體驗,弄錯女兒的生日、忘記檔案密碼、甚至偶遇故人,卻想不起名字……

這些糟糕的經歷,使我一度懷疑自己的能力問題,知識消減,遺忘是學習與工作的一大勁敵。正如心理學大師艾賓浩斯提出的“遺忘記憶曲線”,長時間不再利用學習過的東西,就會在我們的記憶中逐漸消減,直至消失得無影無蹤。然而,作者本尼迪克特·凱里卻提出與之相反的認知觀點:

大腦是一部古怪的學習機器

遺忘不僅不是學習的敵人,相反,它還有積極的正面作用,幫助改變記憶,讓記憶變得更好。

遺忘的逆襲

20世紀初期,英國倫敦的一位英文老師兼科學研究員——菲利普·巴拉德。他讓工薪階層的孩子們用5分鐘的時間學習了一首二十幾行的純文學小詩,首先讓孩子們休息五分鐘後接受測試,兩天之後,這些孩子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又考試了一次。這次,他們的成績不降反而平均提高了10%,巴拉德覺得很微妙,過了幾天之後,又搞了一次“突然襲擊”,而第三次成績,就像芝麻開花——節節高,孩子們的成績更優秀了。這樣的提高,不僅僅是古怪,完全跟“艾賓浩斯遺忘曲線”徹底相反!巴拉德在此後的數年間又陸續組織了更多孩子參與的更多考試,但結果仍然一樣:

記憶在最初的幾天裡不僅不會減退,反而會增加,哪怕沒有做過任何的複習;記憶的消退,平均開始於記憶後的第四天。

巴拉德的實驗讓我們重新認識了“遺忘”,我們會忘記曾經記得的東西,但同時也會記得曾經遺忘的東西,甚至比之前記得更好,印象更深刻。

作者提到,遺忘對記憶具有正面作用,其一

遺忘是大自然中最精緻的“垃圾資訊過濾”器,使得大腦能夠專注於某一件事,只讓該出現的資訊出現於腦海。

而遺忘的另一個很大的正面作用與上述的主動過濾功能則不同,那種被動的、讓人為之哀嘆的記憶衰退,也有助於繼續學習。

遺忘的這一特性就像我們的肌肉鍛鍊:先損耗後增長。

“遺忘式學習”理論告訴我們:“遺忘”是“學習”的好朋友,任何記憶都具備儲存與提取能力,記憶是不會“丟失”的,“丟失”了的其實只是我們一時無法提取出來的記憶而已。提取能力會因為學習和反覆運用而變得堅實。當我們在提取某項記憶時花費的力氣愈大,在得到之後,該記憶的提取能力飆升就越快,學得也越紮實。

依據遺忘式學習的“必要難度”原則,在我們學習中,可以改變學習形式:先考試再學習。

遺忘的逆襲

“先考試再學習”第一可以讓我們

瞭解到要學習的重要內容

;第二可以幫助我們找到自己的薄弱環節,

考試可以幫助尋找知識漏洞

,在以後的學習中,對症下藥,不斷加強;第三是

強化已知內容與知識

。譬如平日裡的背誦、寫作、閱讀等形式,也能起到類似於考試的作用,幫助提升知識與技能的掌握速度。

遺忘的逆襲

記憶是一個複雜的混合系統,隨著時間的推移,它會同時朝著增加以及衰減的不同方向發展。不論我們學習新知識還是保持並更新新技能,“遺忘”對“學習”而言都至關重要。至少,於我而言,不必跟自己死磕,重新找到曾經“遺忘”的資訊或記憶,以後能記得更長久。想了解更多內容的朋友,可以閱讀此書,交流解讀。

TAG: 遺忘記憶學習巴拉德考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