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地區蝗蟲肆虐,人類有何應對手段?

非洲地區蝗蟲肆虐,人類有何應對手段?

蝗蟲是雌雄異體、自然交配繁殖的卵生動物,是一種植食性昆蟲,在自然條件下,一般繁殖兩代,分別是夏蝗和秋蝗。為了取食和生殖布卵,蝗蟲喜歡群居和遷飛性。

非洲地區蝗蟲肆虐,人類有何應對手段?

蝗蟲繁殖能力

蝗蟲的終身有3個蟲態,即卵、若蟲和成蟲。卵生活在土壤中,不能自在活動;若蟲分5個齡期,也就是說要脫5次皮,脫皮前後通常不取食或取食很少;成蟲具有能翱翔的羽翼和老練的生殖器,並能交配產卵,繁育子孫。

蝗蟲能夠在沙漠深處,完全沒有人煙的地方聚集。只要一顆矮樹叢,就能爬滿幾千只蝗蟲。雌蝗蟲每次生育都會把肚子插入鬆軟的土中,一個雌蟲可以輕鬆產下80-120顆卵,最多能達1000粒左右,因而,蝗蟲的繁衍才能十分驚人。

非洲地區蝗蟲肆虐,人類有何應對手段?

蝗蟲從卵出世到成蝗交配繁衍大概30天左右。一月底蝗群已經開始產卵,幼蟲將於2月初孵化,新的蝗群預計將於4月初形成。

蝗蟲的取食量很大,終身大概需取食植物100克左右,其間成蟲的取食量佔總量的一半以上,因而,發生地的食物被吃完後,成蟲會群集遷飛,形成蝗災。成蟲的飛翔能力很強,均勻每小時能飛翔4000米左右,能連續飛翔幾十個小時,1963年,沙漠蝗橫渡大西洋的飛翔就給非洲國家形成無窮災禍。

在大多數時候,沙漠蝗(左)孤僻又無害,但外界的某種變化,或許就會讓它頃刻間轉變為聚整合性的禍星

非洲地區蝗蟲肆虐,人類有何應對手段?

蝗蟲的繁殖條件

蝗蟲有很強的繁殖力。在乾旱年份,由於水位下降,土壤變得比較堅實,含水量降低,且地面植被稀疏,蝗蟲產卵數大為增加,多的時候可達每平方米土中產卵4000~5000個卵塊,每個卵塊中有50~80粒卵,即每平方米有20萬~40萬粒卵。

同時,在乾旱年份,河、湖水面縮小,低窪地裸露,也為蝗蟲提供了更多適合產卵的場所。另一方面,乾旱環境生長的植物含水量較低,蝗蟲以此為食,生長的較快,而且生殖力較高。相反,多雨和陰溼環境對蝗蟲的繁衍有許多不利影響。蝗蟲取食的植物含水量高會延遲蝗蟲生長和降低生殖力。

非洲地區蝗蟲肆虐,人類有何應對手段?

非洲氣候乾旱,蝗蟲產卵量極大。在升溫和強降水的情況下,植被瘋長,給蝗蟲若蟲的生長提供了完美的條件,本就是蝗災頻發地區。而本次蝗災級別超大,則是一系列氣候異常的結果。

蝗蟲獨自待著時,他們是綠色的溫和狀態,食量少,飛行距離也就幾十米。當聚集起來將會變為黃色的狂暴狀態,食慾大增,瘋狂交配,大量蝗蟲擁擠亂飛時,會觸動他們後腿上的一個秘密機關,攻擊性極強,對掉隊的蝗蟲互相啃食,能夠連續飛上千公里。

非洲地區蝗蟲肆虐,人類有何應對手段?

如何治理

利用食物鏈,透過天敵來控制也是控制蝗災的一種辦法。但這需要長期的生態建設,而且需要至少數年才能出效果。能單次出效果的,都是小型蟲災。

​對於蝗災的救災措施,雖然噴灑除蟲劑等措施能夠起到一定作用,但是由於蟲群密度太大(糧農組織警告,如不進行阻止,蝗災將會持續製造災禍直到6月,屆時蝗蟲數量將再增長500倍),其破壞能夠在極短時間內造成,所以只有透過飛機大範圍噴灑才會有效果。而在東北非地區基礎設施薄弱,基本無法完成噴灑作業。

非洲地區蝗蟲肆虐,人類有何應對手段?

長期看,最根本有效的是,要徹底治理蝗災,提高植被覆蓋率,達到50%以上。只要保持水準,這樣的話,一勞永逸,永遠不會再存在蝗災。

2020伊始,病毒,流感,洪水,山火,地震,蝗災……

我們應越來越重視自然、生物與人類的和諧相處。

TAG: 蝗蟲蝗災取食產卵成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