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豆狀核變性是個什麼東東?很厲害的樣子

肝豆狀核變性

肝豆狀核變性是少數可以治療的遺傳性疾病之一,早期診斷並及時給予低銅飲食、藥物等治療,多數患者病情可獲有效控制,避免肝移植及神經系統後遺症,甚至獲得接近正常人的壽命和生活質量;對無症狀的患者治療後,也可預防組織損害的發生。

對於年齡在3歲至55歲之間、任何伴有不明原因肝臟疾病和/或神經系統、精神方面異常的患者,都應考慮可能患有肝豆狀核變性。

什麼是肝豆狀核變性?

肝豆狀核變性又稱威爾遜病(Wilson disease),是一種單基因常染色體隱性遺傳性銅代謝障礙性疾病,因最早由英國醫生Wilson描述此病因而被稱為Wilson病。致病基因為ATP7B,目前已知發現600多種不同的突變,其突變引起的P型-ATP酶功能缺失,可導致全銅藍蛋白合成減少和膽銅排洩的障礙,過量的銅不同程度地沉積在機體器官如肝、腦、腎、角膜等處,從而引起一系列臨床表現。早期診斷並及時治療,多數患者的病情可有效控制,反之則預後不良。

Wilson病存在於各種族人群中,既往報道世界發病率約為1:30000。雜合子攜帶率約為1:90。不同國家和地區其患病率亦不同,有文獻分析,該病發病率在中國比西方國家更高。Wilson病可發生於任何年齡,但以兒童及青少年多見。

肝豆狀核變性的臨床表現有哪些?

Wilson病存在於各個年齡階段,但大多在5~35歲發病,文獻報道發病年齡為8個月~84歲,小年齡兒童患Wilson病的報道越來越多。其臨床表現差異很大,即使是同一家庭、同一基因突變的Wilson病患者也可以有不同的臨床表現,主要取決於銅沉積導致靶組織器官損傷的程度。

Wilson病患者主要臨床表現多樣,具體分為:

1

肝型

大約50%患者以肝病為主要表現,可表現為無症狀性肝腫大、肝酶[ALT和AST]持續增高、急性或慢性肝病、暴發性肝衰竭、代償性或失代償性肝硬化等,多見於兒童期發病者。近年來發現很多兒童入園體檢時發現肝酶持續增高,無任何自覺症狀,最後確診為肝豆狀核變性。

2

神經型

約20%患者以神經系統異常為首發症狀,主要有錐體外系表現如震顫、帕金森綜合徵、肌張力異常、舞蹈症、構音障礙、咀嚼和吞嚥困難、驚厥發作以及抑鬱或衝動和性格行為異常等精神症狀。頭顱MRI常見豆狀核、尾狀核、中腦、小腦等部位對稱性病灶。病情進展相對較緩,多見於年長兒和成人。

3

混合型

約30%患者發病時即有肝病和神經異常,病情進展慢。

4

其他

少數患者以溶血、骨關節改變或腎臟病變(血尿、蛋白尿或腎小管重吸收或酸化功能缺陷)等起病。

若懷疑肝豆狀核變性,應行哪些檢查?

對於兒童,早期臨床症狀一般都不典型。因此,對任何不明原因的肝臟疾病、錐體外系表現或精神異常、腎臟、骨關節病變或溶血性貧血的患者,都應考慮到Wilson病的可能,有陽性家族史的兒童則應行篩查。

WD典型診斷標準主要依靠特徵性臨床特點(肝臟病症、神經精神症狀等)、銅生化檢查(血清銅藍蛋白、24h尿銅、肝銅測定)、K-F環以及基因診斷。影像學的檢查也有其特殊的價值。

肝豆狀核變性的治療和預後如何?

Wilson病是少數可治療性遺傳疾病之一,治療手段主要包括飲食控制、藥物治療和肝臟移植等。若能早期診斷,早期啟動低銅飲食和排銅治療,患者可實現疾病緩解,並可獲得良好的生活質量和與正常人近似的生存期,無須肝移植。

1

飲食控制

建議患兒每天飲食中銅的攝入量降至每天0。6~1。5mg,最好不超過1mg/天為宜。

少吃甚至不吃含銅量高的食物,如堅果、動物內臟、海產品、巧克力以及蘑菇;多吃含銅量少的食物如精白米、精面、魚肉、瘦肉、雞鴨肉、小白菜、芹菜、橘子、蘋果、桃子、牛奶等。

少油、高蛋白飲食亦有利於銅的排出。同時需注意維持理想體重,避免肥胖。

正常飲用水中亦含有銅元素,有條件的家庭應該選用家用水淨化器,可去除水中95%以上的金屬離子。禁用銅鍋、銅勺等銅炊具或銅鋅炊具燒煮和盛放食物。

2

藥物治療

早期、終身治療是WD藥物治療的基本原則。

目前應用的藥物有:金屬螯合劑(青黴胺、曲恩汀、二巰丁二酸)促進銅離子的排出、鋅劑抑制外源性銅離子的吸收。治療期間應嚴格進行監測(24小時尿銅、血常規、尿常規、肝腎功、凝血功能等),監測的目的在於觀察臨床症狀及生化指標的改善,及時發現併發症和藥物不良反應。

藥物治療過程中為防止缺鈣和缺磷引起的骨骼變薄,需補充鈣和維生素D3。使用青黴胺時,易引起維生素B6和鋅的缺乏,故需注意補充。

3

肝移植

Wilson病主要是一種肝細胞內銅代謝缺陷的肝臟疾病,因此肝移植可以被認為是一種基因缺陷的表型糾正,可以恢復銅的穩態。肝移植適用於急性肝功能衰竭或經藥物治療效果不佳的失代償期肝硬化患者;對於沒有肝衰竭,但神經症狀嚴重的患者應否行肝移植尚存爭議。

TAG: Wilson豆狀治療變性肝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