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疑案:六歲登基,十九歲病死,“少年天子”同治帝悲慘之死

同治帝載淳,六歲登基,在位十三年,十九歲病死,十三年皇帝,十九歲人生,同治的死因是一個歷史疑案,他到底是死於梅毒?還是死於天花呢?

歷史疑案:六歲登基,十九歲病死,“少年天子”同治帝悲慘之死

一.“少年天子”上位

同治帝載淳,年號初定為“祺祥”,“辛酉政變”後改年號為同治,當時兩宮皇太后垂簾聽政,意為共同治國,其中最為重要的是其生母慈禧皇太后。公元1873年(同治十二年),同治皇帝親政,公元1874年(同治十三年)死去,實際親政只有一年多。

二.死因疑案

同治即位時才六歲,而死的那年僅十九歲。這樣的一個小皇帝,他是怎麼死的?有人說他是嫖妓後得了風流病梅毒而不治身亡;有人認為得了疥瘡而死的;也有人認為他是得了清朝人最感到可怕的天花,當時的醫學根本治不了這種病;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第一種說法是得性病說

。在同治死後流傳頗廣,《清朝野史大觀》敘述得十分詳細。書中說同治帝十分敬愛端莊貞靜的阿魯特皇后,但慈禧太后淫威濫施,同治帝和皇后不能款洽相親。慈禧特別喜歡侍郎鳳秀的女兒,想冊立她為皇后。鳳秀的女兒人長得很漂亮,但舉止特別輕佻,同治帝並不喜歡。慈禧強迫同治帝去愛不想愛的風秀女兒,讓同治盡失情愛之樂,於是微服出外縱情淫樂,尋花問柳。北京外城的著名妓院中清朝的官員是常客。時間一長,就感染了梅毒。只是當時太醫怕擔責,不敢說是梅毒,就請示慈禧太后當天花治。

歷史疑案:六歲登基,十九歲病死,“少年天子”同治帝悲慘之死

第二種說法是得了疥瘡。

疥瘡也就是俗稱毒瘡或疔。李慈銘《越縵堂日記》說:“同治十三年十二月酉刻,上崩。之前,皇上患癰病,頭頸和背部各有一個,都生了膿潰爛了。死前十日,皇上已多次昏倒,神志不清了。”這種講法,採信的人很少。

第三種說法是得了天花而死

。當時的官方典籍及其後的正史均持這種說法。而且人們在清代檔案中發現了記載同治帝脈案的《萬歲爺進藥用藥底簿》,它比較詳細地記錄了自同治十三年十月三十日下午同治帝得病召御醫李德立等入宮請脈,直至十二月初五日夜病死,前後37天的脈案,完全可以證明同治帝是因患天花而死的。這本脈案是敬事房太監根據當時的御醫每天請脈記錄和所開的方子。

歷史疑案:六歲登基,十九歲病死,“少年天子”同治帝悲慘之死

持這種觀點的專家認為,天花是滿族常患的一種傳染病,所以他們並不隱晦這種事實,而梅毒是一種性病,對皇帝的名聲不好。因此有些人就憑主觀猜測皇室是隱瞞了同治帝得病真相。加上梅毒和天花病症有相似之處,太醫們把梅毒當天花治。但這種說法和同治帝的年齡不符,只是覺得和其縱慾過度有直接關係。

歷史疑案:六歲登基,十九歲病死,“少年天子”同治帝悲慘之死

三.死因分析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體引起的慢性、系統性性傳播疾病。主要透過性途徑傳播。同治皇帝得不到自己喜歡之人,只能去京城外妓院尋求刺激,感染梅毒是有可能的。梅毒是人類獨有的疾病,感染梅毒的人的皮損及其分泌物、血液中含有梅毒螺旋體。感染後的頭2年最具傳染性,而在4年後性傳播的傳染性大為下降。

梅毒螺旋體可透過胎盤傳給胎兒,早期梅毒的孕婦傳染給胎兒的危險性很大。

歷史疑案:六歲登基,十九歲病死,“少年天子”同治帝悲慘之死

四.治療原則

梅毒治療強調早診斷,早治療,療程規則,劑量足夠。

療後定期進行隨訪。性夥伴要同查同治。早期梅毒經徹底治療可臨床痊癒,消除傳染性。晚期梅毒治療可消除組織內炎症,但已破壞的組織難以修復。

梅毒常用的治療藥物為青黴素,如水劑青黴素、普魯卡因青黴素、苄星青黴素等為不同分期梅毒的首選藥物。對青黴素過敏者可選四環素、紅黴素等。部分病人青黴素治療之初可能發生過敏反應,應做好皮試。皮試結果陽性者禁用。同治年間當時是沒有青黴素使用的,太醫們又怕擔責誤診,不敢以梅毒方式治療,最後同治帝只能悲慘而死。

歷史疑案:六歲登基,十九歲病死,“少年天子”同治帝悲慘之死

五.預防

首先應加強健康教育和宣傳,避免不安全的性行為,其次應採取以下預防措施和注意事項。清朝當時是沒有安全套保護措施的,所以貴為“天子”的皇帝得了性病也只能等死。

1.加強健康教育和宣傳,避免不安全的性行為。

2.患者注意生活細節,防止傳染他人。

3.一旦發現感染,積極治療,同伴侶一起治療。

4.如需獻血,要去正規採血點,在獻血前需做全面的血液檢查,預防感染。

5.梅毒患者應注意勞逸結合,保持良好的心態,以利疾病的康復。

TAG: 梅毒同治帝同治天花青黴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