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代帝王頗為倚重的漢臣張廷玉,為何到了乾隆年間卻飽受厭棄?

不知道大家在看最近熱播的宮廷劇《延禧攻略》時有沒有注意到一個細節,就是乾隆在養心殿時常常將一個人掛在嘴邊,罵此人老而昏聵,時常因他大發雷霆,這個人就是張廷玉。其實在大家的印象裡,張廷玉精明能幹,做事謹慎,是三朝元老,歷仕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帝王,前兩位帝王都對他褒獎有加,雍正還承諾將來讓他配享太廟,到了乾隆這一代也仍然是身為顧命大臣,位高權重,為何乾隆卻時常罵他呢?真實的歷史上又是如何的呢?

其實在真實的歷史上,張廷玉也確實不受乾隆待見。張廷玉是康熙年間的進士,因文筆不凡被康熙調到南書房任職,後來又被提拔為刑部左侍郎,深受康熙皇帝器重。康熙死後,張廷玉又被雍正皇帝提拔,雍正皇帝籌建軍機處,張廷玉直接坐到了軍機首輔的位置,可以說是一人之下萬萬人之上。張廷玉很聰明,從不涉入黨爭,九子奪嫡的時唯有他選擇獨善其身,直到雍正登基他才選擇效力新君,在他的眼裡,只有現在的皇帝才是最值得效忠的,這也正是他被兩代帝王看中的原因。

前兩代帝王頗為倚重的漢臣張廷玉,為何到了乾隆年間卻飽受厭棄?

雍正去世後,留下遺囑將張廷玉作為顧命大臣輔佐乾隆,還承諾將來會讓他配享太廟。起初乾隆對他還是頗為器重,每逢政事總會找他商議,乾隆巡幸江南時,也會留下張廷玉留在京師總理政務,又因為他學貫古今,知識淵博,所以還讓他兼任《清聖祖實錄》、《清世宗實錄》、《明史》等重要典籍的編纂。可是到了後期,乾隆卻越來越開始討厭他,這是為什麼呢?

其實張廷玉也很無奈,古代文人很重視身後名,雍正皇帝承諾給他的配享太廟雖然是一份至高無上的榮耀,但同樣是一份沉重的枷鎖。清朝是滿人治天下,對漢人一向很排斥,張廷玉身為漢人在朝廷擔任要職,還獲得死後配享太廟的榮譽,這在整個大清朝是絕無僅有的。乾隆皇帝性格乖張,陰晴不定,張廷玉很怕這份榮譽會被乾隆皇帝取消掉,每天患得患失,對於政務也沒有以前那麼上心了。

前兩代帝王頗為倚重的漢臣張廷玉,為何到了乾隆年間卻飽受厭棄?

另外一個原因就是朝廷當時有兩股勢力,一股是張廷玉領導的漢人集團,一股是同為顧命大臣的鄂爾泰領導的滿人集團,兩大集團勢同水火,二人又都在內閣任職,所以很多事情都是互相掣肘,難以統一,造成政務積弊眾多,據史料記載張、鄂二人雖然共事十年,卻從未說過一句話。後來鄂爾泰病逝,由訥親接任,可訥親在大小金川戰役中失利被押解回京,大權幾乎全部掌握在了張廷玉手上,加上張家在朝任職的就有十幾人,門生故舊無數,乾隆自然十分忌憚。

其實張廷玉自己也知道不受乾隆待見,所以曾兩次提出辭官回鄉,卻被乾隆拒絕了,這又是為何呢?一部分的原因是說張廷玉在內廷任職多年,知道太多的內廷秘辛,乾隆不放心他回鄉,想讓他在京城養老;而最大的原因其實還是配享太廟的問題,張廷玉兩次的辭職信都提醒乾隆不要忘了配享太廟的事情,這讓乾隆十分惱火,乾隆本來就是一個好面子的帝王,張廷玉兩次提醒不就是變相的懷疑乾隆會賴賬嗎?乾隆如何受得了被臣子這樣懷疑,但乾隆仍然是保持風度,在奏摺中誇獎張廷玉的功績,承諾給他配享太廟。

前兩代帝王頗為倚重的漢臣張廷玉,為何到了乾隆年間卻飽受厭棄?

可是張廷玉收到乾隆的回覆後卻沒有親自去謝恩,而是派兒子去,乾隆大為不悅,派軍機大臣傅恆、汪由敦寫旨問張廷玉,汪由敦是張廷玉的門生,將這個事情偷偷告訴給了張廷玉,張廷玉趕緊過來謝恩,可是當時旨意還並沒有下達,乾隆知道是訊息洩露,多年的怨氣徹底爆發了,大臣們之間私下來往本就有互為朋黨的嫌疑,是朝中大忌,這次明顯是當眾挑釁皇帝的權威,所以乾隆嚴厲斥責了張廷玉,還將他的伯爵爵位和配享太廟的資格一併取消了,之後還藉故將他家中三位帝王的賞賜全部收回,張廷玉從此閉門謝客,足不出戶,在憂鬱中病逝。乾隆感念他輔佐三代帝王的功績,特下恩旨讓他配享太廟,可惜這份恩旨張廷玉卻看不到了,他是帶著遺憾離世的。

張廷玉一生輔佐三代帝王,忠心耿耿,兢兢業業,立下了不小的功績,可惜晚年卻被聲名所累,這就是古代文人常常會被陷入的思維僵局。如果他能一直保持初心,保持一顆平常心,認真做事,乾隆又怎麼會無緣無故取消他配享太廟的資格呢?生活中也是如此,當你付出足夠的努力時,回報自然會到你手裡,只是時間早晚問題而已!

TAG: 張廷玉乾隆配享太廟帝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