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病的成因和辨證要點(上)

當前社會競爭力很強,生活節奏加快,飲食不規律,兄弟姐妹老親少友,三五成群圍坐一起冷飲啤酒一飲而盡,有的不醉不歡,有的徹夜無眠,熬夜、菸酒、焦躁的情緒已成生活習慣。平時,運動越來越少,瑣事越來越多,引起的脾胃失調病證十分常見。從我個人積累的病例分佈來看,脾胃失調已佔有很大的人群比例,加之,我國胃部惡性腫瘤發病率極高,致死率也排在所有腫瘤的前幾位。《脾胃論》提出“內傷脾胃,百病由生”的學術觀點,原因在於脾胃功能影響整個臟腑氣血,長期失調不只是引起脾胃症狀,可能發生其他臟腑功能失調的諸多問題,《內經》說到∶“頭痛耳鳴,九竅不利,腸胃之所生也“。所以,人們要引起足夠的重視,現將中醫學常見的臨床證型和證治要點進行分類歸納,為中醫臨床提供思路。

脾胃病的成因和辨證要點(上)

一。為什麼存在頑固的“脾胃失調”

⒈中醫學脾胃的基本功能

說起脾胃,瞭解中醫的朋友都常聽到“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這句話的大概意思是人從出生以後要依賴脾胃來消化飲食水谷,再變化為氣血,營養整個身體。所以,中醫學把飲食代謝總結為“谷入於胃,以傳於肺,五臟六腑,皆受其氣”,”谷”代表水谷飲食,“水”代表飲入水分和體液,二者入於脾胃進行運化,形成營養人體的精微物質,精微物質是氣血根源,脾除了運化水谷,還有上升運輸的作用,將精微水液上升運輸到肺,肺有宣發肅降的功能,像噴壺噴霧一樣,把氣血精微和津液水分,運送全身,《內經》說:“飲入於胃,遊溢精氣,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這個過程中醫也叫做“和調於五髒,灑陳於六腑”。精微有了去路,糟粕同樣也要有出路,糟粕部分由胃氣推動下降到腸中,排出體外。脾胃每時每刻都在“和緩從容”的為五臟六腑而工作。所以,我們在臨床工作中常看到,一旦脾胃失調出現的問題往往是全身問題,例如,重病患者,食物尚好,痊癒的希望就很大,因為脾胃在工作,這種病人的脈象基本是有和緩從容的意思,治療轉機很大。相反,輕病患者調治不當,出現不能吃飯,食慾不振,往往就容易加重,脈象也就變的急促了,預後可能較差。我們的《內經》就說過∶“人以水谷為本,故人絕水谷則死,脈無胃氣亦死”。

2。脾與胃的合作共贏與功能分離

抽象的理論是中國古人留下的思維模式,脾胃屬土,猶如大地,孕育萬物,土需要肥沃厚重不幹不溼才能生長莊稼,帶來豐收,所以叫“坤土有德,厚德載物”,人體脾胃位置在中部,脾胃屬中央土氣,同樣需要不幹不溼的環境,以達到良好的工作效率。脾為五臟之一,屬太陰溼氣,胃為六腑之一,屬二陽燥氣,他倆好似陽光雨露互相溫暖溼潤,脾給胃送來水分,胃為脾送去熱量,當然了,胃裡是很熱的,不熱怎麼來消化飲食水和谷呢,如此達到了一種燥溼相濟的狀態,這種狀態維持著脾運胃納,脾升胃降,脾燥胃潤的生理功能。由於脾胃每天都要工作,有的朋友先天脾胃不足,有的飲食不節油膩辛辣,有的朋友惱怒思慮過度,這裡順便提一句,惱怒肝之木氣暴漲,木氣克土,容易乘克脾胃,思慮則氣結滯而不執行,所以思慮者常常是越想越悶,悶就是結滯的意思,脾胃要時刻運動,氣結必然影響脾胃運動,久而久之,脾胃受傷,上述原因導致脾胃受傷,功能分離,出現如下情況:

①脾不運化,胃不受納,不運化就食少腹脹,不受納就噁心嘔吐。不運化日久氣血沒有來源,就會頭暈目眩,心悸失眠,月經量少,面色萎黃。

②脾不升清,胃不降濁,不升清就腹瀉頭暈,不降濁就脹滿打嗝。

③脾不幹燥,胃不溼潤,脾不幹燥必然成溼,飲食水谷不能變化精微氣血而成為水溼的病理產物,形成“水反為溼,谷反為滯”的疾病變化,意思是喝下去的水不被脾代謝而成溼,食物不能消化而成積滯。脾溼則常常便粘體重,胸悶頭沉,胃不溼潤必燥熱,燥熱就反酸燒心,燥溼不能相互交濟,臨床上,常表現為脾溼胃熱的溼熱證候,或者脾寒胃火的寒熱錯雜證候,或者脾溼過重形成的痰飲血瘀,或者胃燥過重形成的熱毒陰傷,具體症狀下文分析。

脾胃病的成因和辨證要點(上)

二。脾胃失調影響臟腑的常見病理變化

未完待續……

脾胃病的成因和辨證要點(上)

TAG: 脾胃精微失調氣血水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