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缸最常見“雜螺”及“害蟲”

最常見雜螺

魚缸最常見“雜螺”及“害蟲”

圖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

“扁卷螺”

扁卷螺是一種很小的螺類,它的貝殼跟別的螺類有些不同。它的螺旋是在一個平面上旋轉的,所以整個呈盤狀,上下扁,扁卷螺的名稱就是這樣來的。扁卷螺的貝殼多半為紅褐色,很薄。頭部很大,兩個觸角細長,眼睛在觸角基部的內側。

扁卷螺跟椎實螺一樣,也是在水草上附著生活的種類。

魚缸最常見“雜螺”及“害蟲”

圖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

“囊螺”

貝殼殼為褐色至深褐色,透明,殼上具有黃色斑點,呈長橢圓形,左旋螺,殼高約10-15mm,殼口高約佔殼高的2/3,極為發達,螺塔比小椎實螺還高。臍孔不明顯。外唇極發達,軸唇不明顯。無口蓋。

除螺方法:

1、翻缸徹底清洗

2、抓

3、用魚去吃,通常都喜歡用“巧克力娃娃”,但要注意會攻擊別的魚、蝦。

害蟲

魚缸最常見“雜螺”及“害蟲”

圖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

“水螅”

無脊椎動物,腔腸動物門,水螅綱。體小型,呈管狀,下端有基盤著生,上端有口,周圍生6~10條小觸手,觸手滿布刺細胞,可射出刺絲和毒液,用以捕獲小型食餌。身體及觸手均可收縮,伸長時肉眼可見,縮小時呈微球狀。基底能在附著物上滑動,或以翻跟斗的方式行動,有時浮在水面。環境適宜時,一般營出芽繁殖。環境不良時,可生出乳頭狀卵巢和精巢,進行有性生殖。受精卵發育成有殼的胚體,即進入休眠期,環境適宜時,再發育成新個體。一般多附著在池沼水草、石塊及水中其他物體上。再生能力極強。最常見的有褐水螅(Hydra fasca),灰褐色,基柄部淡白色;綠水螅(Hydra viridis),深綠色,與 一種單細胞藻類共生。

處理方法:

它們最大的剋星是重金屬,低劑量的重金屬就可以使它們“全軍覆沒”。

常用的方法是,用一團紫銅絲泡在水螅的魚缸中,幾天下來水螅就會無影無蹤了,這種方法安全可靠,不會對其他水生物造成危害,如果你的魚缸感染了水螅,不妨一試。

魚缸最常見“雜螺”及“害蟲”

圖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

魚缸最常見“雜螺”及“害蟲”

圖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

“渦蟲”(感覺還挺可愛的)^-^

渦蟲大多生活在潔淨富氧的海水或淡水中。生活在溪流淺水處的,多隱於石塊下面,晝伏夜出。身體柔軟,頭部具眼點和耳突,體呈樹葉形,背腹扁平,腹面密生纖毛,可爬行。全體淡褐色,長10餘毫米。頭呈三角形,背側有1對黑色眼點,兩側各有一耳突,為嗅覺器官。體末端鈍尖。體中部稍後處的腹中央有口,連於咽囊,囊內有一肌肉性管狀的咽,可伸出體外。咽與腸相連,腸分3枝,1枝向前,2枝向後。渦蟲以蠕蟲、甲殼類、昆蟲等為食,咽吸住食物後,腸即分泌消化液,使之溶為液狀物,再吸入腸內,進行消化。不能消化的食物殘渣,仍由口排出。無肛門。養分為腸壁吸收,貯存於實質中。代謝產物由原腎管排除,許多排洩孔位於背側。呼吸作用經體表進行。雌雄同體,生殖器官複雜,生殖孔位於口後。生殖時,二渦蟲尾端一段腹面相貼在一起,生殖孔相對,互相交換精子。卵在體內受精,數個受精卵和卵黃(營養物質)被生殖囊分泌的粘液形成的膜狀卵繭包裹,排出體外,在外界孵化成幼渦蟲。渦蟲再生力極強,是一種很好的實驗材料。橫切為2段或多段,每段均可再生成一完整的渦蟲。實質組織是分化新細胞和再生組織的主要來源。再生具有極性。如切為3段,前段再生出後端,後段生頭,中段前生頭後生後端。

處理方法:讓魚去消滅即可(別餵魚,餓幾天!)

記得關注小編獲得更多秘籍!

魚缸最常見“雜螺”及“害蟲”

宣告:以上圖文均來自網路整理釋出,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

TAG: 渦蟲水螅扁卷侵權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