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酉政變:一場點到為止的政變,淺析恭親王和慈禧太后成功的原因

咸豐十一年九月(1861),肅順護送著咸豐皇帝的梓宮在返回京城的官道上,突然睿親王和醇郡王出現在肅順的面前,旁邊站滿侍衛,肅順知道他的末日已到,最擔心的事情還是發生了。早一天,先護送兩宮太后和同治帝回京的端華和載垣在京城已經被恭親王逮捕下獄,咸豐皇帝生前任命的八大顧命大臣被一網打盡,史稱“辛酉政變”。

辛酉政變:一場點到為止的政變,淺析恭親王和慈禧太后成功的原因

在恭親王奕訢的策劃和指揮下,一場奪取最高統治權力的宮廷政變,最終兵不血刃的結束了。恭親王奕訢為何要發動政變?他又是如何做到兵不血刃的呢?

奕訢懇請咸豐迴鑾

咸豐十年九月(1860),奕訢與英法簽訂和約後,英法聯軍陸續退兵,奕訢多次以“安定民心”為由請咸豐早日迴鑾。此時,遠在熱河行宮避難的咸豐已經被英法聯軍打怕,害怕此時迴鑾會再次受到夷人挾制,所以一再拒絕迴鑾。

咸豐逃離京城時,只有肅順、端華、載垣等王公大臣以及穆蔭、匡源、杜翰等軍機大臣少數人跟隨,大部分官員都被咸豐留在京城,留京的官員無不有一種被拋棄的感覺。他們理解和同情恭親王在與夷人談判過程中備受屈辱的遭遇,紛紛站到奕訢這一邊,懇請咸豐迴鑾,接著把矛頭指向咸豐身邊的權臣,指著他們綁架皇帝,不讓皇帝回京,企圖“挾天子以令諸侯,獨攬大權”。

奕訢力促和議,在京城官員中頗有威信,肅順等人為了繼續執掌大權,千方百計阻撓咸豐迴鑾,以達到“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目的。無形之中,肅順等人阻止皇帝迴鑾降低了在京城官員中的威信,奕訢反其道而行之,強烈要求皇帝迴鑾,借勢提高聲望,這讓肅順等人始料未及。

未能見咸豐最後一面

辛酉政變:一場點到為止的政變,淺析恭親王和慈禧太后成功的原因

咸豐十一年元旦(1860),咸豐第一次在遠離京城的熱河行宮度過元旦,儘管肅順等人努力粉飾太平,鋪張儀典,但比起在京城和圓明園往年過元旦仍是不可同日而語,一想到這裡,咸豐感到一絲惆悵。回想繼位十年以來,每天被政事弄得焦頭爛額,江山千瘡百孔,如今還以“北狩”為名,逃到熱河避難,想到這裡咸豐更加傷感起來,於是毅然決定二月迴鑾。

京城聽到這個訊息後,百姓歡呼雀躍,全城都沉浸在熱烈的氛圍中,奕訢也加緊準備佈置咸豐迴鑾事宜。過了一段時間後,人們發現皇帝還在熱河,未免失望。

原來奕訢向咸豐報告,英法派公使赴京常駐,並不帶兵,這本是和約的一部分,但是咸豐非常反感夷人進駐京城,於是通知奕訢取消迴鑾,改為秋後。

可是,這次推遲有大半年時間,奕訢明白,咸豐和肅順等人對英法公使進駐京城存在偏見。聯想到這幾個月咸豐對自己種種指責,奕訢深感兄弟之間隔閡太深,他急迫需要見到皇兄咸豐,消除他們之間的誤解,交流一下感情。與此同時,咸豐病危的訊息不斷傳到京城,於是奕訢再次請求前往熱河“請安”。

肅順等人害怕奕訢和咸豐見面會傾訴衷腸,消除隔閡,因此多次在咸豐面前詆譭奕訢,說奕訢企圖聯合夷人挾制朝廷,奕訢權力太大,應當堤防。咸豐疑心更重,不願見奕訢,以不願聽他的意見,遂特諭奕訢,以“見面傷感,對身體恢復不利”為由,讓他不用來熱河。就這樣,奕訢了連咸豐的最後一面都沒見到,奕訢對肅順等人阻撓他們兄弟相見充滿痛恨。

奕訢意外未列顧命

七月,奕訢和留守京城的官員們,收到咸豐病危的訊息,上諭:皇長子御名現立為皇太子,著派載垣、端華、景壽、肅順、穆蔭、匡源、杜翰、焦祐瀛盡心輔弼,贊襄一切政務。第二天收到咸豐駕崩的訊息和遺詔,遺詔是由贊襄政務八大臣承寫的。

遺詔中提到恭親王奕訢的只有寥寥幾字:上年八月間,舉行秋獮,駐蹕熱河,旋經恭親王奕訢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王大臣等、將各國通商事宜。

同一天,奕訢還收到治喪諭旨:著派睿親王仁壽、豫親王義道、恭親王奕訢、醇郡王奕寰、大學士周祖培、協辦大學士、尚書肅順、尚書全慶、陳孚恩、綿森、侍郎杜翰恭理喪儀。陳孚恩接奉此旨,即星速前來行在。豫親王義道、恭親王奕訴、周祖培、全慶著在京辦理一切事宜,無庸前赴行在,欽此。

連續收到多封諭旨,奕訢沉浸在悲痛、惱恨和失望之中。

辛酉政變:一場點到為止的政變,淺析恭親王和慈禧太后成功的原因

奕訢和咸豐之間曾經親密無間,但也心存芥蒂,雖然咸豐晚年對奕訢猜忌心很重,但畢竟他們是一起長大的兄弟,奕訢對咸豐有著特殊的感情,未能見到皇兄最後一面,成為奕訢心中一大憾事。由於奕訢未能及時趕往熱河和咸豐見面消除隔閡,所以奕訢未能進入到咸豐臨終擬定的顧命大臣名單之中。

不管是從血緣關係還是對社稷的貢獻,奕訢是完全有資格有能力做顧命大臣的,奕訢完全有理由相信,這一定是肅順等人在背後從中作梗。不僅遺詔中對恭親王奕訢只有隻言片語,而且作為咸豐最親的人之一都未能前往熱河治喪,反觀肅順的親信陳孚恩卻能前往熱河。這讓奕訢在失望之中,平添了一層憤慨。

對肅順集團憎恨和不滿的,除了恭親王奕訢,還有留京的大臣們。他們認為,皇太子只有六歲,按照多爾袞輔佐順治的先例,由咸豐的兄弟攝政,才符合祖制,而恭親王奕訢就是最好的人選。奕訢不僅平日待人處事賢明,而且還力促和談,穩定朝局。所以,當大家發現奕訢不僅不在顧命大臣之列,而且不許赴行在治喪,群臣譁然。由於對肅順集團壟斷權力的不滿和對奕訢遭受不公平對待的同情,留京的大臣們紛紛聚集到奕訢周圍,一股強大的反肅順集團勢力產生。

發現咸豐遺制破綻

冷靜下來的奕訢有了重大發現,近日從熱河行在發來的諭旨中,增加了“御賞”和“同道堂”兩個鈐印,而這兩個圖章是分別掌握在皇后和懿貴妃手中,這表明只有經過皇太后和皇上同意,諭旨才能生效。這也意味著贊襄政務八大臣的權力是有限的,奕訢意識到皇兄咸豐留下的不是以前單一的顧命制度,而是垂簾和顧命並存的體制,這讓奕訢從中操縱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除此之外,奕訢還從給皇后和懿貴妃上尊號的諭旨中發現一絲貓膩:皇后鈕鈷祿氏和懿貴妃那拉氏尊為皇太后的時間前後相差一日,奕訢猜測兩宮和贊襄政務八大臣曾經存在某種爭執。

辛酉政變:一場點到為止的政變,淺析恭親王和慈禧太后成功的原因

奕訢的猜測沒有錯,在熱河行宮兩宮的確和顧命大臣在劃分職權時有過激烈的爭吵,肅順認為顧命大臣負責處理軍政大事,然後交由兩宮太后閱覽,兩宮太后象徵性蓋“御賞”和“同道堂”兩個鈐印。兩宮太后堅決不同意,堅持所有奏摺全都要呈進給太后閱覽,所有奏摺需蓋“御賞”和“同道堂”兩個鈐印才能生效。最後肅順等人做出妥協。

一開始兩宮太后和顧命大臣還能按照議定的方式處理政務,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肅順越來越跋扈,不把兩宮太后和皇帝放在眼裡。奕訢決定利用兩宮太后和顧命大之間的矛盾,一舉推翻肅順集團,奪取最高領導權。於是奕訢再次懇請前往熱河拜謁咸豐梓宮,這次終於得到了准許的答覆。

尋求政治同盟

奕訢此行表面上是去拜謁咸豐梓宮,實際上是跟兩宮太后結盟。奕訢動身之前,秘密拜訪或者聯絡了很多留京的官員,尋求政治同盟。

奕訢爭取到的盟友可謂整容強大:大學士兼管兵部事務的賈楨,他的另一個身份是奕訢的師傅,對奕訢一生影響很大;大學士兼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桂良,他的另一個身份是奕訢的岳父;軍機大臣兼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戶部左侍郎文祥;大學士兼管戶部事務周祖培;刑部尚書趙光;戶部侍郎寶鋆;兵部尚書沈兆霖等等,幾乎大半個朝廷的官員都成為奕訢的黨羽,或者說是盟友。

辛酉政變:一場點到為止的政變,淺析恭親王和慈禧太后成功的原因

其中,最關鍵的盟友是手握重兵的勝保和僧格林沁。議和期間,奕訢多次向咸豐推薦勝保,勝保對奕訢頗有好感,此時勝保手上有一萬多清軍。僧格林沁是道光皇帝的顧命大臣之一,深受咸豐器重,一直掌握清軍精銳部隊。但是,此次僧格林沁卻被排除在顧命大臣之外,心中的不滿可想而知。

除此之外,為了保險期間,奕訢特地派文祥去試探外國勢力的態度。在過去的一年中,外國勢力清楚的知道肅順集團和奕訢集團在對待開放上面的態度,因此非常歡迎奕訢的行動。

奕訢確認自己有足夠的力量後,果斷的趕往熱河行宮,一場密謀的政變正在路上。

結成統一戰線

恭親王奕訢一到咸豐梓宮前,就下跪放聲大哭,使“旁人無不下淚”。隨後兩宮太后召見了奕訢,奕訢為了迷惑肅順集團,順勢也邀請肅順、端華、載垣等人跟他一起覲見。肅順本來是要阻止奕訢見兩宮太后,但是被他這麼一主動相請,笑道:老六,汝與兩宮叔嫂耳,何必我輩陪哉。就這樣,奕訢順利見到了兩宮太后。

兩宮太后向奕訢哭訴肅順等人驕橫跋扈,不顧人臣之禮,請求奕訢設法誅滅之。聽到兩宮太后這麼一說,跟他之前的猜測差不多,奕訢心中有數。不慌不忙的說道:要下手非還京不可,京城他早已經部署完畢,外國也無異議,請兩宮太后放心。

奕訢在熱河逗留數日,期間肅順集團不斷跟蹤試探,都被奕訢化解。透過這幾日的觀察,奕訢知道贊襄政務八大臣以肅順、端華、載垣為核心人物,穆蔭和杜翰是骨幹成員,匡源和焦祐瀛已經被肅順收買,只有剩下親姐夫的景壽可以爭取。

奕訢讓兩宮太后儘快和肅順商議回京事宜,不久奕訢就離開了熱河,返回京城。

政變一舉成功

奕訢在熱河行宮無懈可擊的表現,讓肅順集團放鬆了警惕,在確認京城是安全後,肅順決定回京。兩宮太后以舟車勞頓為由,打算和皇帝先行回京。肅順派端華和載垣護送兩宮太后和皇帝率先回京,由他自己在後面護送咸豐皇帝梓宮。奕訢安排睿親王和醇郡王陪同肅順,實際是為了監視他。

幾日後兩宮太后和皇帝順利抵達京城皇宮,奕訢跟兩宮太后陳述其在京的安排,兩宮太后徹底放心。回宮後的第二天,兩宮太后和皇帝正式召見恭親王奕訢、周祖培、桂良、賈楨、文祥等朝廷大臣,向他們哭訴肅順、端華、載垣等人如何欺侮他們。大臣們紛紛要求懲治他們。

辛酉政變:一場點到為止的政變,淺析恭親王和慈禧太后成功的原因

兩宮太后藉機拿出早已經擬定好的諭旨,宣示肅順等人罪狀。就在此時,端華和載垣入宮,看到兩宮太后在召見大臣們,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奕訢乘勢將諭旨再宣讀一遍,隨後,命侍衛將端華和載垣逮捕,囚禁宗人府。與此同時,奕訢派人火速通知正在監視肅順的睿親王和醇郡王,命他們相機擒下肅順。就這樣八大顧命大臣載垣、端華、景壽、肅順、穆蔭、匡源、杜翰、焦祐瀛全都被革職捕下獄。

肅順等人問題解決後,由奕訢牽頭,群臣以皇帝年幼為由奏請兩宮太后垂簾聽政。隨後,兩宮太后以皇帝的名義,授予恭親王奕訢議政王稱號,負責軍機處。國家軍政大權正式移交議政王恭親王奕訢手上。

寬嚴相濟處置政敵

按照大清規定,滿族貴族享受特權,宗室人員犯罪,不得判死刑。如果正常審判,載垣、端華和肅順由於是宗室,特別是載垣、端華還是“鐵帽子王”,不會被定死罪。但是慈禧和肅順結怨頗深,奕訢也怕後患無窮,所以達成共識:載垣、端華和肅順三人必須死。

奕訢宣佈肅順等人六大罪狀,判處載垣、端華和肅順斬立決,景壽、穆蔭、匡源、杜翰、焦祐瀛五人系從犯,死罪可免,活罪難逃,不是革職就是流放。

後來皇帝加恩,命載垣、端華自盡,肅順推出菜市口斬首。相傳肅順被執法當天,法場人山人海,當肅順囚車穿過人群時,不知道誰大喊一聲:肅順也有今日乎?頓時,人們激動起來,頃刻間,肅順白白胖胖的臉就被砸的血肉模糊。

處置八大顧命大臣後,奕訢繼續肅清肅黨,肅黨骨幹成員或被革職或被流放。和肅順有交往的官員,奕訢不予追究。奕訢不希望把問題擴大化,畢竟肅順掌權多年,門生故吏遍佈全國。如果擴大事態,到時人人自危,對穩定局面不利。

於是軍機處當著大家的面,將從肅順家裡查抄而來的賬目和書信全部銷燬,對肅順集團的處置告一段落。

“辛酉政變”後,清朝實行垂簾聽政和議政王並存的體制,最終反肅順集團的兩派力量瓜分權力,一派是以慈禧為首的太后黨,另一派是以恭親王為首的恭黨,清朝進入新的時期。

TAG: 肅順咸豐宮太后端華熱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