棗莊山亭:非遺文化 | 山城皮影戲

棗莊山亭:非遺文化 | 山城皮影戲

棗莊山亭:非遺文化 | 山城皮影戲

棗莊山亭:非遺文化 | 山城皮影戲

棗莊山亭:非遺文化 | 山城皮影戲

皮影戲又稱“影子戲”、“燈影戲”、“土影戲”,是一種在舞臺上表演的平面藝術。皮影戲樂器以大銅釵、大鼓、梆子、木魚為主,這些樂器以前是老藝人自己製作的:大鼓是將周長90—100釐米的梧桐木內中木質挖出,削成壁厚5釐米的鼓形,覆上脫毛的牛皮,用釘子固定、上色;銅釵是用銅臉盆改制而成;梆子是用桑木挖成雛形,用生石灰把牛皮、驢皮上的毛脫掉釘在木模上晾乾即可。皮影人物製作工藝很複雜,每一個都需用九片料子(上下身各一片,腿腳兩片,手、胳膊四片),竹棒三根,分別固定在脖子前面和兩隻手上,尺寸高矮不一,根據人物的特徵,繪畫、雕刻、上色。舞臺過去都是在農戶家門口用四根大棒把約1。5平方的白色幕布拉緊,下面放一張桌子,中間是油燈,全部道具一箱裝。

山城街道官莊山花皮影劇團成立於清朝初年,自祖師王進權至現任班主陳守科及其子陳廣帥、其孫陳宇含,已是六代相傳。劇團現有皮影人物八百八十餘個,皮影風景、座椅、法器等道具160餘套,不僅能表演《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東遊記》、《八仙過海》、《哪吒鬧海》、《封神演義》等一系列傳統劇目,而且特別注重創新、與時俱進,經過精心研發,編排了部分現代劇目:《景區來了孫大聖》、《美麗山亭我的家》、《五福娃賀奧運》等。

陳家皮影屬於西南道教派,風格獨特,形成了“九腔十八調”的聲韻特點,以唱腔豐富、道具別緻聞名鄉里。流浪藝人時代,劇團曾先後到過黑龍江、遼寧、天津等20多個省市,演出6000多場次,觀眾達50餘萬人。

2008年5月16日,棗莊市首家皮影藝術研究所——-山花皮影藝術研究所揭牌儀式在山城街道隆重舉行,該研究所由山城街道民間皮影藝術傳人陳亞民、陳守科建立,它的成立促進了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發掘和傳承。《棗莊日報》、《齊魯晚報》、《農民日報》、山東電視臺等20多家新聞媒體對其做過專題報道。2008年年8月奧運期間,劇團6人曾攜新劇目《福娃迎奧運》赴青島演出。

棗莊山亭:非遺文化 | 山城皮影戲

資訊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絡刪除。

TAG: 皮影劇團山城奧運道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