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麗穎新劇,道不完的歉

作者 | 肖瑤

《誰是兇手》的開局是充滿腥風血雨的。

不是指案子,而是指戲外的輿論風雨。

趙麗穎新劇,道不完的歉

▲《誰是兇手》劇組就海報涉嫌抄襲道歉登微博熱搜

劇組出師不利,首播初期就因“海報抄襲”風波而飽受爭議。《誰是兇手》的其中一組海報與日劇《Legal High》都由兩人一組拍攝而成,同樣是“手指堵嘴”、“捂耳”,從人物站位、神情到姿勢,幾乎一模一樣。

趙麗穎新劇,道不完的歉

▲《誰是兇手》一組海報涉嫌抄襲日劇《Legal High》,來源:新浪娛樂(微博)

雖然海報設計方隨即釋出了道歉宣告,全線下架該海報,但觀眾並不買賬。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播出六集後,《誰是兇手》又先後被觀眾扒出濫用藝人宋茜、王麗坤與於和偉的照片,而且是出現在劇中一晃而過的受害者照片牆上,令人不適。劇方緊急出來以疏忽為由,上演一出連環道歉。

趙麗穎新劇,道不完的歉

▲《誰是兇手》劇中使用宋茜舊照引發爭議

這些“戲外戲”無疑大大影響了公眾對於這部戲整體的評價與觀感,觀眾帶著嘲諷地調侃:“本來想看‘誰是兇手’,沒想到一直在看‘向誰道歉’。”

趙麗穎新劇,道不完的歉

▲宋茜在微博評論區用表情包迴應了網劇《誰是兇手》的道歉信

但不能否認的是,自豆瓣開分第一天始,《誰是兇手》7。1分的成績,已然成為今年“迷霧劇場”勉強且唯一的合格之作,好過開局者《八角亭謎霧》的5。7分和重新整理新低的4。1分《致命願望》。

怎麼說,有點矮子裡拔將軍的感覺。

趙麗穎新劇,道不完的歉

▲《誰是兇手》豆瓣評分7。1分

這7。1分,至少有5分,都是分給肖央、董子健這對搭檔的出彩表演。剩下2分,1分給開局還算緊湊的敘事和懸念鋪陳,1分給沒有胡亂磨皮的濾鏡。

今年的迷霧劇場亮相過半,質量卻讓人恍惚:這還真的是去年驚喜連連的迷霧劇場嗎?

01

迴歸“傳統手法”

縱觀近年來的國產懸疑劇,其敘事形式多有“變體”,即有意識地脫離以“警察探案”為主的路徑,從謎團中的當事人視角出發,以生活化的片段切入懸疑情節。

但《誰是兇手》回到了最傳統的刑偵劇模式,解謎與探案主體都是刑警。

一上來就有命案,而且又是連環殺人案。

趙麗穎新劇,道不完的歉

▲《誰是兇手》海報

兇手可以說相當變態,每次殺人時都會讓受害者的身體失去反抗能力,但卻保留一部分清醒的意識,然後對受害人進行割腕。更殘忍的是,兇手會在受害者眼前放置一塊表,讓其親眼看著自己生命的終結。

兇手的目標,就是讓受害者感受身心的雙重極度恐懼。

趙麗穎新劇,道不完的歉

▲兇手會在受害者眼前放置一塊表,讓其親眼看著自己生命的終結。

相隔17年加入刑警隊的兩名警察冷小兵(肖央 飾)與夏木(董子健 飾)展開,透過時間上的先後呼應與綴連,勾勒出本質並不算複雜的人物關係(在趙麗穎飾演的角色出現之前)。

17年前的2000年,新人警察肖央因為一時膽怯,沒能及時開槍殺死兇手,眼睜睜目睹了敬愛的同事和一起連環殺人案的受害人死去;

同時,與受害者情如愛子的學生、當年只有7歲的夏木,則目睹了穿制服的警察拿著槍走進屋子裡卻放走了犯人,導致慘案發生。

從這天起,“自責”和“懊悔”裹挾著肖央,“仇恨”則裹挾著小男孩夏木,一起案件衍生出來對找出兇手的執念,將兩人的命運牽連起來。

趙麗穎新劇,道不完的歉

▲一起案件衍生出來對找出兇手的執念,將兩名警察的命運牽連起來

17年後,冷小兵已成為海舟市刑警隊隊長,夏木從警本專業前三名畢業後,也來到警隊報道,要成為一名刑警。

實際上,除了當初目睹心愛之人死亡的仇恨與刺激之外,夏木成為警察的原因,也有著一層悔意:當年,“要不是我和她賭氣躲在閣樓裡面,老師也不會為我留門”。這加重了那個小男孩的愧疚感。

一個是“本可以”,一個“有機會”,冷小兵和夏木都懷著各自的負疚與恨意,立志要追查到底。

就像冷小兵的師傅陳隊長離職前說的:這個案子,需要的是“一個對案子咬住不鬆手的人,不管過去多少年,一直追查下去,不抓到兇手決不放棄”。

趙麗穎新劇,道不完的歉

▲《誰是兇手》裡冷小兵的師傅陳隊長離職前與冷小兵的對話

這股對真相的堅持,有點去年迷霧劇場最高分劇集《沉默的真相》那味道了。

與迷霧劇場第一部《八角亭》“先勾勒家庭關係再進入案情”的順序不同,《誰是兇手》先直接丟擲來一個命案,再圍繞這起命案建立人物關係,在開局敘事上,比撲朔迷離雲裡霧繞的《八角亭》要敞亮。

趙麗穎新劇,道不完的歉

▲《八角亭謎霧》劇照

除了那詭異到叫人背脊發涼的笑臉、滴答滴答的死亡倒計時鐘聲外,命案現場先後不一致的框架相片,床底下的銀戒、鏡子裡奇怪的紅色印跡……

這回的迷霧,更精細,也更清晰、不佔地兒。

短短十幾分鍾戲份裡,案件、遺憾與創傷先後發生,同時以環環相合的筆觸帶出主要人物的關係與基本設定,緊緊抓牢觀眾懸念,足見編劇與導演功底。

很多細節都是後續回味甚至二刷、或靠網友們頭腦風暴結合前後劇情而銜接起來的。

比如心理諮詢師的石膏像與時鐘與17年前命案現場的佈局神似,又如兇手上樓時穿的制服與打電話的人身上的制服有微小差別等等。

趙麗穎新劇,道不完的歉

▲兇手上樓時穿的制服與打電話的人身上的制服有微小差別

不得不感慨一句,看多了懸疑劇,這屆網友,個個化身福爾摩斯。

不過,福爾摩斯也是挑案子的。有時候,一件謎團有沒有吸引他的地方,甚至比真相更重要。

02

懸疑的霧,危險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的國產懸疑劇越來越喜歡“故弄玄虛”。這不必然是一個貶義詞。

不過,純粹從字面意思上來理解這種現象:故意弄出許多本不必要的懸念氛圍,浪費劇組人手與後期資源的同時,也浪費了觀眾的耐心。

這方面的“課代表”還是《八角亭迷霧》,不誇張地說,前五六集都不斷在懸疑的煙霧彈裡兜兜繞繞,到最後觀眾發現大多數謎團其實都與主線劇情無關,旋即感到一股被矇騙與玩弄的頹敗感。

因為有了前車之鑑,對待後面的迷霧劇場作品,觀眾也下意識提起警惕,對每一處懸念細節的處理防之又防。

《誰是兇手》的主要人物之一,趙麗穎飾演的沈雨是一名心理醫生,不難預料與理解,該劇對人物動機的挖掘,也大多由“心理問題”切入。

趙麗穎新劇,道不完的歉

▲趙麗穎在劇中飾演心理醫生沈雨

與主流的心理分析學類似,“童年創傷”成為劇中主要人物行為與心理動機的抓手,圍繞各人物心中的“執念”。

比如夏木,童年經歷了親近的人死在自己身邊,長大後身患嚴重的暈血症,需要靠藥物維持正常狀態;同時,他過度依賴兒時的記憶,雖然受到了極大刺激,卻專門租住在小時候住的老師家。畏懼與依賴似乎是同時存在這號人物身上的。

趙麗穎新劇,道不完的歉

▲夏木從警本專業前三名畢業後,也來到警隊報道,要成為一名刑警。

同樣揣著不可告人秘密的沈雨,沈雨的童年亦經歷了某些特殊的、隱秘的創傷,因而留下執念。

僅開頭四集內,劇情就看似隱晦實則明示地讓觀眾朝著一條線索猜測:沈雨的父親瀋海洋就是連環殺人案兇手。

趙麗穎新劇,道不完的歉

▲觀眾猜測:沈雨的父親瀋海洋就是連環殺人案兇手

不過,偶爾閃回卻語焉不詳的童年片段、略顯誇張的高緊張bgm,讓觀眾能感受到人物的“怪”來自其童年經歷,卻遲遲摸不清究竟其中貫穿怎樣的脈絡。

在相對平靜的敘事中,僅僅透過人物“鬼鬼祟祟”的調查和猜疑,如果沒有過硬的演技,便很難讓觀眾真正走進迷霧。

趙麗穎飾演的關鍵角色沈雨,對17年前後的案件都相當重要,但她在無數次線索出現或意外發生時的表現,都僅停留在“彷彿知曉一切且不為所動”的冷靜睿智層面。

結合劇情,沈雨的超冷靜心理素質是從小就有的,也是童年經歷帶來的,但面對17年後的冷小兵和夏木,她被迫從自己的世界裡拽出來,像一頭潛伏多年的野獸被兩個獵人盯上。

她不得不踏出自己的舒適區,用更有抵抗性、更機警的姿態去應對接下來的挑戰和戰鬥。

那些挑戰與戰鬥大部分是心理層面的,這無疑對演員使用微表情傳達心理活動變化的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

的確,有那麼一瞬間,趙麗穎從過去常演的善良堅毅型角色裡脫離了出來,流露出複雜、心機的神韻。

但接下來連續好幾集戲份,不論得知多少、被獲知多少,沈雨的情緒狀態,似乎就永永久久地停留在了那副神韻裡。

當她用這副神韻注視一直照顧的男孩屍體,以偽裝者的身份與教授談判,去發掘或回憶關於自己父親的線索時,就很難不讓人覺得空洞了。

同樣是一個如母長姐的守護與照顧,開頭出現短短几分鐘的高露對夏木的照顧,也比沈雨對於肖華軍的,要更有感染力。

趙麗穎新劇,道不完的歉

▲開頭出現短短几分鐘的高露對夏木的照顧,更有感染力

要想劇情推動也並不難。沈雨醫生有自己的一臂之力——一個身份待定的駭客朋友。

然而,“利用電腦黑科技獲得自己想要的一切”這種橋段,對於懸疑推理題材而言,在敘事邏輯層面未免顯得有些偷懶和潦草了。

按照劇情設定,心理醫生沈雨的出現,讓這17年的懸案忽然有了井噴的線索。而沈雨的出現,又是被一起與虐待動物有關的殺人案件牽引出來的。

也就是說,所有突破與新線索的出現,都可以算是偶然。

夏木加入刑警隊、街邊鬥毆的嫌疑人成為新增線索,這一系列都是偶然的旁支,與主線並沒有邏輯上的必然關聯。

劇情有持續推進,但多是各方單獨行動,冷小兵與夏木在明,沈雨與消失的瀋海洋在暗,單獨調查,一個揣測一個的秘密,一個走進另一個的過去,雖然婆婆媽媽的廢話是少了,細思極恐的線索多了——

但是,你不會覺得這些線索、過去和現在彼此之間的關聯十分緊密。

問題出在哪兒?

03

讓“人性”稍息,讓“人物”迴歸

懸疑劇,“懸疑”是題材,但“戲劇”才是載體。

不管是什麼題材的戲劇,其完整性與感染力的完成關鍵,莫過於人物的生動立體。

《隱秘的角落》被談論最多的,不是誰殺了誰,而是表面乖巧背地陰暗壓抑的少年朱朝陽,是表面唯唯諾諾溫文儒雅內心張狂陰鷙的老師張東昇,還有朱朝陽控制慾極強的母親、同時擁有天真可愛笑容與令人髮指之成熟理智的女孩普普……

趙麗穎新劇,道不完的歉

▲《隱秘的角落》劇照

每一個角色都走出了謎團本身,立住了戲劇之本——人物。

更不用說《沉默的真相》。真正打動人的,不是惡人帶來的憤怒,而是求索者江陽表現出來的執著甚至是執念。

趙麗穎新劇,道不完的歉

▲《沉默的真相》求索者江陽扮演者:白宇

那份執念延展到現實裡,讓觀眾想起多少本質類似的絕望黑洞,又在江陽這號人物身上,看到多少微小而刺眼的希望之光。

而光有立體生動的人物,興許還不夠。

縱觀近兩年來的國產懸疑劇,“人性”與“心理動機”成為謎團設定的核心要素。

用這二者去構築角色與情節,總歸營造得出懸疑氛圍。圓得了故事,還能讓觀眾叩問反思一下人性的黑暗、當代人與人感情的脆弱或複雜等等。

《八角亭迷霧》裡,人物的心理動機是家庭創傷;《致命願望》則試圖從未來科技的警示角度切入。但總體上來說,這兩者最終都沒能走進真正的“人”。

趙麗穎新劇,道不完的歉

▲《致命願望》海報

不論是接地氣的家庭,還是玄乎其乎的泛科技,引出懸案的載體可以有很多,諸如“人性”“家庭創傷”“心理疾病”等人物動機,都可以給懸案和謎團提供一個解釋方法。

不過,這些表面的東西,也都未必能成就一個完整、立體的懸疑故事。

還是拿優秀生代表《隱秘的角落》與《沉默的真相》舉例,前者也是以家庭為主要敘事框架與人物心理構建的骨骼,但犯罪行為的連串發生,並不單單與哪一個原生執念有關,而是集結了畸形家庭模式、被忽視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等普遍問題,“家庭”只不過是一個撐起敘事的框架。

《沉默的真相》的格局要更大,透過一起案件折射整個社會受損的“正義”,用生命去換真相的兩代求索者,用他們短暫的一生來感染觀眾,“懸疑”成了表象,社會角落裡隱秘的黑暗更令人震撼。

“觸動心絃”依然是文藝創作致力的一大目標,不管是言情還是懸疑,這一點大體不變。

而那些花大量筆墨在營造表面懸念、故作玄虛,故事核心卻流於“一個案子”表面的懸疑劇,自然顯得欠了點火候。

不是說夏木、冷小兵、玄梁這些人物不生動,恰恰是因為他們的生動僅僅侷限於一個特定的、不可延展與複製的真空故事,離開了他們自己的世界,這一切就變得虛飄飄,像那些堆砌糅雜的迷霧鏡頭一樣,叫人看不清,也走不進。

是然,離開了“社會”這個大的土壤,再複雜詭譎的人物心理創傷都會略顯單薄,充其量不過是一個獵奇或戲劇性的個體悲劇罷了,既不像《消失的客人》這種把心理戰玩到極致的懸疑佳作,也不似《白夜追兇》《沉默的真相》這類將整個社會里始終求索正義的少數作為抽象主角。

趙麗穎新劇,道不完的歉

▲《白夜追兇》海報

又或者,擅長在絕境之處探討人性邊界的日系懸疑如《白夜行》這類,也至少具備了立體的人物以及具有現實反思意義的悲劇性這二者要素。

“人性”是個太好用、太安全的詞,任何敘事選擇它作為最終落點都不會出問題,如果止步於它不再往前進,似乎也問題不大。

怕只怕,過度沉迷個體式的“人性”,會丟了具有與現實對話能力的“人物”。

編輯 | 徐觀

排版 | June

更多精彩內容,微信搜尋不值得影評

TAG: 兇手沈雨夏木人物懸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