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為《浪姐》有多治癒,其實不過是名利場的真實寫照而已

文/小龍女

這個夏天,《乘風破浪的姐姐們》火了,這檔綜藝吸引了很多觀眾的眼球。也傳遞了不被年齡限制自己的正能量。大家從開播就開始追,到現在已經快結束了,姐姐們陪伴著大家一起走過了半個夏天,看了這檔節目後,大家在吃瓜的同時,也表示感受到了節目的治癒力,對於三十歲以後的無畏無懼,依舊能站上舞臺做自己喜歡的事,這件事本身就很具挑戰性,就像開頭鄭希怡所說的那樣:

“都這個年紀了,還要站到臺上被一群不知道是什麼樣的人點評”

你以為《浪姐》有多治癒,其實不過是名利場的真實寫照而已

大家在看到這句話的時候,只體會到了藝人鄭希怡的霸氣,卻漏掉了這句話的心酸,已經三十歲,年輕時也曾經功成名就過,但是現在依然選擇站到一個舞臺讓一些可能不如自己的人點評自己,如果不是熱愛,誰會有這樣的勇氣呢?

如果節目從這點上出發,那麼這檔節目還是有些治癒性的。

看到了節目上姐姐們的狀態時,大家也確實感受到了正能量,比如看到52歲的伊能靜,膚白貌美,臉上充斥著膠原蛋白,同樣五十多歲的鐘麗緹,心理年齡依舊22歲,有著一顆年輕有活力的心態,網友看到了之後,紛紛在彈幕上打出“我好像沒那麼怕老了”。

你以為《浪姐》有多治癒,其實不過是名利場的真實寫照而已

新一代的人因為成長環境不同,對於衰老的恐懼遠比老一代人要強烈,但是隨著這檔節目的播出,大家看到了衰老並不可怕,對於衰老的恐懼也被漸漸減淡。

然而,這檔節目最後卻做成了一個名利場,讓咱們來細品一下。

首期的時候,在節目的片頭,運用了大量直擊心靈的句子,粗暴的定義了三十歲的女性。

三十歲之後就沒人關注了,三十歲所有可能性在不斷退卻,然後還玩了李誕最討厭的諧音梗:

“三十而驪、三十而勵、三十而立”

你以為《浪姐》有多治癒,其實不過是名利場的真實寫照而已

從文學角度來看,這大概是欲揚先抑的手法,然而在現在這個年代,女孩子研究生畢業後,進公司都快三十歲了,怎麼就沒人關注了?可能性怎麼就少了呢?這個時間應該是自己美好的人生剛剛開始時期,怎麼就被形容成江河日下了呢?

這無疑是給觀眾可以製造出焦慮感,本來應該是聚焦女性生存現狀的內容,卻為了輸出後面的內容過度包裝恐慌,這樣的做法對嗎?

除此之外,節目還很機智地將女明星的付出進行誇大,以此來獲得廣大女性更多的共鳴,三十歲之後,資源逐漸變少,容貌和技能逐漸走下坡路,宣傳時都是宣傳姐姐出道多少年,依舊堅持著健身來保持自己的身材。

看到這些,難道會不清楚這是行業的特殊性嗎?

你以為《浪姐》有多治癒,其實不過是名利場的真實寫照而已

楊冪曾經和張大大聊天,坐在摩天大樓的精裝房間的沙發上,指著窗外對張大大說:

“你看看樓下的人,他們哪一個人不辛苦?”

沒有人不辛苦,在這個社會上,成年人有太多的不易,每個人都為自己的職業付出了很多,收費站裡的服務員工作二十幾年,依然微笑服務;

藝人也是一種職業,各司其職,就是在維護社會的基本秩序而已。

你以為《浪姐》有多治癒,其實不過是名利場的真實寫照而已

節目賣弄這種“努力”人設,或許在年輕人的選秀裡有些作用,但是用在這種不管是身體還是心理都已經成年的人身上,就有些宣傳過度了。

當然姐姐們的狀態是毋庸置疑的,但是節目的宣發真的是有些打臉,開始時明面上表示杜華不代表節目組的意志,討伐杜華用刻板的韓國女團標準去定義姐姐成團,但是後面的節目走向又與杜華的意志出奇的一致,已經三十多歲的姐姐們還要用十七八歲的女孩的要求去訓練,

說好的展現女性的多元化,到最後

是營銷少女感。

你以為《浪姐》有多治癒,其實不過是名利場的真實寫照而已

節目組似乎將看不出年齡和不在乎年齡混合在一起,實際上,這兩者截然不同。

費了這麼大一圈力氣,本來就是以差異化出圈的,但最後卻展現出名利場的真實寫照。

大家在網上吃瓜吃的很開心,看到姐姐們的爭鬥都感嘆娛樂圈中背景和人氣的重要性。從出場許飛要求換位置,到後面的實力唱將丁當、阿朵都被淘汰,同等實力亦或實力之下留下的,依然是金字塔頂端的一部分人,這其實就是成年人生存法則的對映吧,

只有站到高處,才能有選擇和操控自己人生的資本。

你以為《浪姐》有多治癒,其實不過是名利場的真實寫照而已

對於利益的把握,節目組非常機智。

他們嗅到了大眾化對女性話題的關注度,卻又不會超前大家的認知範圍,打著女性美的多元化旗號,但依然用“青春崇拜”的核心去定義女性美。

如果最後出道的姐姐真的是又瘦又美的話,那真正的女性多元化的道路真的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TAG: 節目三十歲姐姐這檔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