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國產劇“經典臺詞”,就這?

如今的國產劇“經典臺詞”,就這?

現在的觀眾,對所謂的大IP劇越來越不買賬了。

前幾天聽說鄭爽將出演《花千骨》的電影版本,粉絲和劇粉因為“到底誰扯了誰的後腿”這件事吵得不可開交。

普通觀眾卻為又要出現一部“爛片預定”而感到頭疼。

劇版《花千骨》當年雖然大火,但現在看來也不是什麼高質量的作品。情節強行虐心倒還在其次,主要是裡面很多臺詞讓人回想起來……蠻尷尬的。

如今的國產劇“經典臺詞”,就這?

無論是“你若敢為天下人損她一毫,我便殺盡天下人”,還是“我以神的名義詛咒你,不老不死不傷不滅”,都透著一股中二的小學生氣息。

讓人每次在網上刷到類似的“經典臺詞”,都尷尬到在地板上挖出一個三室一廳。

如今的國產劇“經典臺詞”,就這?

不止是《花千骨》,這幾年來,臺詞質量越來越差似乎已經漸漸成了國產電視劇的通病。

以至於每次有人回憶某部老劇,片中人物語言交鋒的耐人尋味、遣詞造句的含蓄雋永,都成了被觀眾重點誇讚的物件。

如果說經典老劇中的對話會激起人轉發朋友圈的衝動。

那麼現在很多國產劇中的臺詞,只會讓人想要將它們連同自己青春期的QQ空間一起閱後即焚。

01

“你管這玩意叫經典臺詞?”

國產劇臺詞的衰落,首先是從角色不好好說話開始的。

歐陽娜娜被嘲出圈的名場面“鹿小葵,加油”,除了演員本身演技不行之外,不合時宜的臺詞才是這個場面尷尬爆棚的根本原因。

如今的國產劇“經典臺詞”,就這?

在大門口摔倒後的第一個反應是馬上爬起來吧,坐在地上自言自語是什麼鬼。

說真的,在經歷過各種狗血情節的洗禮之後,這屆觀眾對於國產劇的臺詞要求真的不高。

只要你語句通順、符合人物性格,就算難以成為被人記住的經典,但起碼也不會被群嘲。

然而從現狀來看,很多國產劇就連這樣簡單的要求也達不到。

讓人齣戲的臺詞俯仰皆是,主創團隊似乎不僅不瞭解正常人的生活,連基本的文學素養都不太紮實。

如今的國產劇“經典臺詞”,就這?

比如當年楊冪和阮經天演的《扶搖》,劇中常常被粉絲引用的一句臺詞是——“生我者我不知道也,知我者長孫無極也!”

抱歉,我知道這是想表達女主出身底層的悲慘,但是這個文白摻雜的用法真的會讓我想起小學時亂改的古詩詞。

如果說這些侮辱觀眾智商的對白只能代表某個主創團隊水平的下降,那麼

所謂“經典臺詞”的逐漸庸俗化,則讓觀眾感受到更深層次的心痛。

曾幾何時,提到國產劇經典臺詞,我們會想到以“莎翁風格”著稱,辭藻優美講述愛情悲劇的《大明宮詞》;

如今的國產劇“經典臺詞”,就這?

或者是寓教於樂,用深入淺出的語言展現古代官場邏輯的《鐵齒銅牙紀曉嵐》;

如今的國產劇“經典臺詞”,就這?

乾隆解釋為什麼不能將當地的貪官全都處死——因為新的官員上任後還會貪。

而現在熱門劇的經典臺詞就簡單多了,基本上可以總結為兩個套路:

死去活來和心靈雞湯。

前者多見於國產古裝劇。

自從《花千骨》中“你若敢為你門中弟子傷她一分,我便屠你滿門”的變態式金句後,仙俠劇在臺詞裡毀滅世界的次數,可能堪比好萊塢大片。

張黎導演著名的翻車劇《武動乾坤》中,也曾出現過“你若離去,我便為你屠戮元門,即便足踏血海,我心已冰”這樣讓人以為到了犯罪現場的宣言。

有的臺詞可能不殺別人,但是對說詞的人本身特別絕情。

動不動就要讓主角放棄“盛世”“江山”,似乎不拿點高大上的東西抉擇一下就不能證明男女主愛情的忠貞。

如今的國產劇“經典臺詞”,就這?

這種臺詞有一個套路,就是說得越狠越好。就像是出軌的男人在向老婆證明自己的愛情——我都幹出這事兒了,還不能說明我愛你嗎。

對此我只想說:

如今的國產劇“經典臺詞”,就這?

另一種心靈雞湯式經典臺詞則多見於現代劇。儘管跟上面的例子比少了一些霸氣,但是勝在纏綿悱惻,讓劇中角色一個個看起來都很有文化。

比如《親愛的翻譯官》中,女主不願男友和好時沒有直接說“咱倆不可能了”,而是使用了文言文中的語序倒置:

如今的國產劇“經典臺詞”,就這?

《何以笙簫默》中的男主拒絕別的小姑娘示愛時,也沒有說“我心裡有人了”,而是含蓄地表達“我不願將就”。

如今的國產劇“經典臺詞”,就這?

句子本身其實沒什麼大問題,但重點在於內容撐不起形式。

表面看來深情又通透,但內容的核心還是“你愛我我愛你”的老一套,也就避免不了一股情感導師的味道。

以上這兩種“經典臺詞”雖然風格不同,但其中讓它們顯得蠢乎乎的特性卻是共通的——

徒有灑狗血的情緒,卻沒有相應的情節支撐,更沒有對角色內心的深入挖掘。

有些甚至根本就是網上的雞湯段子,安在哪個人物、哪部劇頭上都沒什麼差別。

這樣沒頭沒尾的臺詞連起碼的共情都做不到,更遑論能引起觀眾的思考。

也難怪它們只能靠煞有其事的文采與深情,存活在小學生的QQ簽名中。

02被降維打擊的不止是臺詞

如果說國產劇“經典臺詞”水平的逐漸降低,反映的是製作方的粗製濫造。

那麼當我們再也看不見讓人

眼前一亮

的對白,或許更意味著整個影視行業對於臺詞審美追求的全面降級。

一個很明顯的事實是,不少至今都被人津津樂道的臺詞都出自經驗豐富的作家或者編劇之手。

比如經常因為臺詞被提及的《大明王朝1566》,編劇就是曾先後寫出《雍正王朝》《北平無戰事》的劉和平。

如今的國產劇“經典臺詞”,就這?

《大明王朝》中,觀眾忙著站隊貪官清官。嘉靖帝一句“賢與不賢由不得他們”,點出了官員居高位時難以守住本心的困境。

然而更加不能忽略的是,對當時的電視劇來說,臺詞本身就是影響作品風格的因素中至關重要的一環。

前段時間,有人翻出了《編輯部的故事》中的臺詞截圖,讓不少網友大呼“犀利”。

如今的國產劇“經典臺詞”,就這?

然而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當年這部劇由於人物對話過於耍貧嘴,甚至還曾經引起過觀眾的不滿,覺得這群主角“沒有編輯部的樣子”。

作為一部以市民階層為主人公的電視劇,臺詞一反主流電視劇中一本正經的風格,用的全是嬉笑怒罵的大白話。

但王朔硬是靠著接地氣的語言、生動形象的比喻和不同角色間對話的碰撞,完成了面向觀眾的價值觀輸出。

如今的國產劇“經典臺詞”,就這?

貼近生活的劇情加上言之有物的對話,讓這種頗具個人特色的臺詞風格也逐漸在觀眾群體中掀起一股潮流。

曾經的批評者們開始紛紛調轉方向,甚至評價它為“最具現代性和最富生機的現代漢語”。

在當年同樣具有臺詞爭議的還有《大明宮詞》。

當時觀眾正在被王朔式抖機靈逗得哈哈大笑。而它作為一部古裝劇,選擇使用華麗的譯製片語言風格,本身就是一次逆潮流而行的嘗試。

如今的國產劇“經典臺詞”,就這?

編劇鄭重和王要當年儘管只是初出茅廬的普通人,卻堅持要嘗試這樣的臺詞風格,並認為它能夠傳達對歷史不一樣的理解。

他們曾在採訪中表示:“我們有一種虛榮。當時說王朔有一種語言上的革新,我們也要有。”

而如今儘管對它的爭議仍然存在,但觀眾也不得不承認,編劇們的確用獨樹一幟的臺詞,塑造了《大明宮詞》特殊的美學風格。

在這樣的作品中,臺詞不止是電視劇中按部就班的一環,甚至本身也成為了一種需要被突破被創造的藝術品。

反觀現在的大熱國產劇,不要說嘗試和突破,就連按劇情邏輯雕琢臺詞,都成了一件很不尋常的事情。

製作方對於IP的迷戀至今影響深遠,然而許多靠情節大熱的網文,在文筆這方面就有很多不足。

如今的國產劇“經典臺詞”,就這?

不能說某個專業編劇的水平就一定勝過網文作者,但是良莠不齊的寫作水平加上越來越短的製作週期,在臺詞上的精雕細琢無疑變得越來越不可能。

更何況,

把原著中的名場面、名臺詞一字不落地照搬

,已經成為了IP劇最能討好粉絲的方式。

儘管很多對白幼稚到不行,但並不妨礙劇方在宣發時將它們放在大海報上加粗強調。

再進一步說,國產劇的行業規則早已改變。

2016年,編劇宋方金在接受《南方週末》的採訪時曾經提到這樣一段話:

“五六年前我們說一個劇本狗血,是貶義詞。現在說劇本特狗血,那是說這個劇本好,整個評價體系已經完全變了。”

當整個行業都在以狗血和挑動觀眾情緒作為評判標準,國產劇臺詞的平庸化和情緒化,也就成為了無法避免的趨勢。

03看劇靠解說的時代,好臺詞還有市場嗎?

不過,把“臺詞變蠢”的鍋全部甩給製作方,也並不公平。

一個讓人不願承認但又不得不正視的現實是,你我雖然嘴上說“想看深度好劇”,但是如果真的有一部不灑狗血、臺詞耐人尋味的國產劇擺在面前,觀眾卻未必買賬。

上次為大家介紹獨具魅力的王志文老師時,我曾經查到過一段他與張國立的對手戲,裡面的臺詞設計堪稱一絕。

劇中王志文飾演的商人想要拿下某個工程,所以試圖向張國立飾演的領導行賄。

王志文一開始直截了當地表示自己“可以出這個數”,張國立嫌他說話太直白,委婉地拒絕了。

如今的國產劇“經典臺詞”,就這?

然而王志文並未作罷,明面上轉換話題說想買張國立親戚的古董花瓶,但話裡話外卻想透過這種方式進行“雅賄”。

如今的國產劇“經典臺詞”,就這?

整段臺詞都是一語雙關。王志文嘴上說“惦記上那東西就放不下心”“您可不能另找買家”,明面上是在說古董,但實際上卻在暗指工程。

如今的國產劇“經典臺詞”,就這?

兩個人就透過這種方式,心照不宣地完成了一次權錢交易。

這段對手戲出自2012年的一部商戰劇《青瓷》,全劇的對話設計都堪稱精彩,把官場中各種拐彎抹角、敲山震虎的話術體現的細緻入微。

然而最早在湖南衛視播出時,收視率卻頗為不佳,很多觀眾都表示“劇情太複雜,看不懂”。

如今的國產劇“經典臺詞”,就這?

在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娛樂內容越來越多的今天,我們習慣了用短影片看解說、2倍速刷熱門劇。

很多人能老老實實追完一部劇已經很難得了。至於這種需要動動腦子理解的電視劇,似乎早已不在觀眾的目標清單上。

我之所以關注到這個片段,還是因為網上一個博主用影片形式做了劇情解讀。

在每一段人物臺詞和表演中,TA都會詳細地梳理前後劇情,解釋人物動機,讓你明白某一句臺詞背後究竟是什麼意思。

如今的國產劇“經典臺詞”,就這?

@爆炒蹄花

即使這樣,也依然有人在評論裡說,不暫停根本跟不上節奏。

如今的國產劇“經典臺詞”,就這?

也有人表示,被解讀吸引後再去看原劇,最後還是被資訊量極大的臺詞勸退了。

大多數人可能都有這種感覺:看劇時自己的大腦變得越來越懶,看到輸出密集或者耐人尋味一點的對話,就覺得跟不上。

儘管電視劇的情節和臺詞並不是越深奧越好,但不可否認的是,當年的觀眾熱衷於反覆揣摩劇中對話的精妙,可如今

我們似乎真的連“稍微想一想”都不願意了。

而更關鍵的問題在於,臺詞作為電視劇中至關重要的組成部分,絕不是獨立的文字,更是作品背後立意的直接體現。

很明顯的一個趨勢是,近幾年即使是口碑較好的國產劇,往往也都止於情感共鳴,而少有對更深層次問題的思考。

比如去年以原生家庭為主題的大熱劇《都挺好》,喚起了無數人對於父母的譴責和控訴。但一個強行大團圓的結局,讓所有的問題都歸於無解。

如今的國產劇“經典臺詞”,就這?

劇中所謂的金句沒了觀點的支援,也就成為了蒼白的口號。

而反觀那些每一幀都讓人想要截圖的老劇,真正動人的不止是直擊人心的臺詞,還有臺詞背後的思考。

比如《青瓷》中王志文與張國立的言語交鋒,體現的是官場上的互相提防試探,以及中國人獨有的“語言智慧”;

《編輯部的故事》一串串的機靈話,背後是主創方對社會熱點事件的討論;

而《大明王朝1566》反映的則是古代君臣的權力制衡困境。

如今的國產劇“經典臺詞”,就這?

不得不承認,在臺詞變得日益淺薄的同時,無論是創作方還是觀眾方,似乎也都在失去討論更嚴肅命題的熱情。

這麼想來,其實也蠻唏噓的。

曾經的國產劇,連戲說歷史的喜劇裡都要插上一點大道理。

現在卻只滿足於用臺詞和情節撩撥觀眾的情緒,甚至把所有的作品都套上“甜”“虐”“燒腦”“搞笑”之類的框框。

臺詞曾經是一度是主創與觀眾交流的重要出口,然而如今,我們或許只有在重看某個老劇的時候,再能再次感受到來自觀點碰撞的快樂。

劇本不好可以改進,演技不行可以訓練。但是沒了認真研究劇情的觀眾,沒了安安靜靜拍劇、認認真真討論問題的氛圍——

我們恐怕也只能在無盡的失落當中,懷念那個國產劇金句頻出的時代了吧。

TAG: 臺詞觀眾國產經典臺詞王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