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名僧的攸縣往事!

車在攸縣的山巒溝谷間緩緩而行,過黃豐橋鎮鎮區,轉向朝南,沿攸水而下,約5公里許,眼界頓開,原來攸江至此流入酒埠江水庫。波光粼粼的水庫源頭,建有一座65米長的水泥大橋,長虹臥波,岡巒合抱,船隻穿梭於拱橋之下,車輛賓士于山帶之中,汽笛聲、喇叭聲偶爾伴著寺院的鐘聲,時而在山谷間迴應。

這裡就是以盛產烏金(煤炭)聞名的烏井村,一群從水庫乘船的遊人登岸,和我們一道沿著盤山小道曲折向上,直抵聖壽山麓的寶寧禪寺。

攸縣寶寧寺外景

寶寧寺,原名保寧寺,始建於唐天寶十年(751),由攸縣籍禪師曠長髭首開道場、弘揚佛法,是湖南最早的佛教禪院之一。由於寶寧寺介於湘贛邊區的優越地理位置,一度成為佛教湖南、江西兩系禪法交流中心。

寶寧寺之所以有名,除佛法傳承之外,更因大儒王夫之所撰《寶寧寺志序》而傳誦士林——寺而有志本就是稀罕事,更稀罕的是,寺志之序竟出於王夫之這樣的大儒筆下——考寺志,修志事在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畢,主其事者,為時任寶寧寺住持、禪宗曹洞正宗三十世祖萬峰智韜禪師,王夫子不但寫了寺志之序,還親自參與了寺志的篡修、校閱工作,並與時任住持萬峰禪師多有詩文酬唱。

一代大儒,何以與方外之士相交莫逆?萬峰禪師究竟是何等樣的高僧大德,又與攸縣寶寧寺有何淵源?答案便藏在寶寧寺後山左側的萬峰禪師墓塔,此係萬峰禪師圓寂後的墓塋,依佛教習俗,築為塔式,塔前有方題為“溯遠流芳”的石碑,碑上刻有萬峰禪師塔志銘,詳盡介紹了萬峰禪師的傳奇生平和寶寧寺的歷史。

頓悟

按塔志所記,萬峰禪師俗姓劉,衡陽人,世家子弟出身,誕時其母夢見一長髯老僧來家,說是要募資替觀世音菩薩重塑金身,驚而醒來,而萬峰禪師已呱呱墜地。按,長髯老僧即寶寧寺開山祖師曠長髭,史載其因留長鬚而得名。

或許是冥冥中的佛緣,幼時的萬峰禪師(此時應為劉氏子)便對佛教文化顯現出濃厚的興趣,譬如不喜茹葷、見僧則喜之類。五歲入私塾,習句讀,過目成誦,人皆異之,顯見是枚讀書種子。十二歲那年,父母要給孩子說親事,劉氏子堅志不娶,且表達了出家的意願,父母因其出生時的那個夢,也曉得這孩子將來大機率是要走上修佛之路的,乃聽之任之,不再勉強。於是,年僅十二歲的劉氏子來到南嶽古梅峰,斷髮修行,改名萬峰,法號智韜。

在古梅峰的那些年,萬峰禪師潛心向學,“日將歷代祖師語錄機緣細心研索”,某一日閱到神贊禪師的《蜂子投窗偈》,曰:“空門不肯出,投窗何大痴。百年鑽故紙,何日出頭時。”驀的頓悟,“遂釋卷參學”,先是投到西山邃谷淨源禪師處參學,而後“遍歷諸方,不憚險阻,不畏寒暑,不就裘枕,芒鞋穿破,死心參學”,終於參學於當時禪宗曹洞正宗二十九世百丈石澗泐禪師座下,並得師囑印證,為曹洞正宗第三十世。

寶寧寺萬峰禪師墓塔

來攸

自百丈石澗泐禪師那裡得到師囑印證後,萬峰禪師回到最初出家的南嶽古梅峰,參禪悟道,精進佛學,如此長達四年。後來想到,“自利而不利人,終非祖師心”,乃離開古梅峰,首開法席於龍溪寺,繼弘佛法于衡陽東山。

清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42歲的萬峰禪師應時任寶寧寺住持頑石禪師再三相邀,獨身來到攸縣,出任寶寧寺住持。其時的寶寧寺,經明清鼎革,兵燹水火,已衰敗破落得不成樣子。萬峰禪師接手住持工作後,第一件事就是募資重新修復日益衰敗的寶寧寺,歷時十年之久,“前建關聖韋陀殿,中建大雄佛殿,後建藏經閣,閣左側方丈,前側齋堂,又前側彈指閣,大殿側鐘鼓樓……”並皆更舊構新,據《寶寧寺志》載,萬峰禪師任住持時的這次整修,共建成殿宇21座,且修復長髭、石室等寶寧寺歷代祖師墓塔,其間耗資巨大,全憑周邊信眾捐助,由此也可以想見萬峰禪師獨特的人格魅力。

不止修復殿宇、墓塔,萬峰禪師任寶寧寺住持期間,還募來四十八畝常住田和十五畝香燈田,以供寺內僧眾日常所需,更有寺前後山林數座並放生池塘,亦由信眾捐於寺廟,且與周邊民眾的山林田產隔開,“契券界址詳明,毋滋砍伐,以為子孫守者”,寶寧寺也在此期間得到飛速發展,“金碧輝映於林谷間,鍾樵互答於朝夕際”,其況鼎盛,“名重吳楚”。

當然,萬峰禪師任寶寧寺住持期間,最值歎賞的還是主持纂修《寶寧寺志》事。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感於長髭祖師弘法不易,寺歷近千年仍法脈不絕,為正本清源,使歷代祖師燈錄不致於在若干年後湮沒,萬峰禪師邀請時任攸縣知縣餘三奇、教諭藍應象、訓導黃鐘以及省內外儒學名流黎元寬、王船山(夫之)、劉友光、陳之駿等90餘人為編輯,歷時十二載,成功編寫出一部史上少有的寺院史志。全志約20萬字,分山川殿宇、語錄像贊、詠景、蓮社詩、序文書疏、傳記遺考六卷,其中,大儒王夫之且應萬峰禪師之邀,為寺志撰寫序言,其書法真跡,刻印在卷首,至今仍存,被譽為“鎮寺之寶”。

身後

儘管萬峰禪師交遊廣泛,且身為出家人,理應與眾信士多結善緣,可萬峰脾性卻頗似那些落魄而清高的文士,不喜與仕宦之人交遊。塔志中記了件事,說當時的縣令王某(非修寺志時邀請的知縣餘三奇)聞聽萬峰的大名,特派人來請去府上共研佛法,萬峰婉拒,且以偈子一首作答,曰:“一溪流水音潺潺,關外白雲任往還。黃齏飢食困即臥,懶將雙足出禪關。”這架勢、做派,很難不讓人想到對人以青白眼的阮籍。

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四月十五日,萬峰禪師忽然對身旁侍候的門人琢城道:“我明日去了。”弟子大不解:“師父怎麼就要去呢?”萬峰道:“果熟蒂落,安用久留?”次日,萬峰沐浴更衣,端坐在蒲團上,口占一偈,曰:“月滿乾坤水滿溪,我唱還鄉曲曲西。果熟枝頭蒂自落,永不人間借巖棲。”而後“合掌奄然坐逝”,得年六十四歲。

自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來攸縣寶寧寺,至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在寺內圓寂,萬峰禪師任寶寧寺住持共二十二年,“道高門峻,從遊者眾”,嗣下有門人十四——禪宗子弟之外,亦有數名儒家文士——法孫、法曾孫、法玄孫百有餘人,寶寧寺也在其任住持下“規範日嚴,機緣日盛”,左近僧俗諸眾,鹹稱其功德無量。

萬峰逝後,門人將其舍利迎入墓塔供奉,並有墓塔銘曰:“巍巍祖塔,聖壽山左;前帳後屏,龍虎包裹;群巒環抱,蓮花朵朵;紫氣浮雲,白雲開鎖;兒生其中,明珠一顆。”並刻於墓塔前的石碑之上。

TAG: 萬峰禪師寧寺住持攸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