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知遠吊打李誕,知識分子罵人果然刀刀致命

大多數人的槽點,僅僅讓人笑笑而已,沒什麼後勁可言。

但是,上期許知遠的現場,我是大寫的服。

言語犀利,一針見血。

許知遠吊打李誕,知識分子罵人果然刀刀致命

許知遠上場前,李誕cue了個拖鞋的梗。

看過《十三邀》的人大都瞭解,一年四季都穿拖鞋的許知遠,永遠拖鞋自由。

但是在《吐槽大會》的現場,許老師卻破天荒地穿上襪子,換上了擦得鋥亮的皮鞋。

李誕說他偷偷問過許知遠,為什麼這次不穿拖鞋。

許知遠的回答是:“Winter is coming”。

許知遠吊打李誕,知識分子罵人果然刀刀致命

許知遠吊打李誕,知識分子罵人果然刀刀致命

凜冬將至,這四字引出了許老師這場高階的吐槽。

許知遠吊打李誕,知識分子罵人果然刀刀致命

許知遠的段子,你得細細品。

乍一看是把溫柔刀,實則殺傷力十足。

刺人於無形之間。

比如張大大這段,智商都被人按在地方瘋狂摩擦了,還不自知。

先前大大吐槽許知遠時,上來就拿許老師的相貌開涮。

這一點,許知遠早就料到。

許知遠吊打李誕,知識分子罵人果然刀刀致命

但是沒關係,他並沒有怪張大大。

畢竟,

“審美的偏狹,是一種智力的缺陷。”

許知遠吊打李誕,知識分子罵人果然刀刀致命

一句話,讓臺下的張大大啞口無言。

審美和智力,一箭雙鵰。

是張大大的槽點,也是當代年輕人的問題所在。

審美的偏狹是當代人慣有的偏見,眼光只停留在事物之表象,而難有耐心和智慧去挖掘其背後的價值。

這背後是審美問題,是大眾的文化趣味問題。

所以造就了這個沒有真理,只有娛樂的世界。

下面這段諧音梗,更是一絕!

“在我過去受的教育中,過分討論個人,是很不禮貌的事,所以我不喜歡討論個人,但是張大大,不是個人。”

許知遠吊打李誕,知識分子罵人果然刀刀致命

這段梗,全場爆笑。

接著話鋒一轉。

“張大大不是個人,他是一種現象。”

許知遠吊打李誕,知識分子罵人果然刀刀致命

這是一種什麼現象?

“我們這個時代會有人,因為被黑而走紅。”

許知遠吊打李誕,知識分子罵人果然刀刀致命

至於張大大究竟有沒有“深度”?

許知遠提出了更刁鑽的問題。

“如果亞里士多德走進柏拉圖的房間,說出那句「吾愛吾師,但吾更愛真理」,那麼請問張大大這個屋裡有幾個人?”

許知遠吊打李誕,知識分子罵人果然刀刀致命

張大大還一臉笑意地給出了回答:

“三個。”

很顯然這道題的意圖不在於房間裡有幾個人,更不在於古希臘的這對師徒,而是張大大不配談哲學。

這段稿子就差沒把“張大大沒文化”打在公屏上了。

而當事人還在雲裡霧裡,配合著臺上的演出,膚淺而不自知。

不愧是文化人的笑點。

笑過之後,留下的是思考。

透過現象看本質。

為什麼我們這個時代會有人因為被黑而走紅。

許知遠老師提出的“張大大現象”,是對當下娛樂圈的諷刺。

流量意味著什麼?

意味著張大大們拿被黑獲取的流量當本事,一副

“我就喜歡看你看不慣我,又幹不掉我的樣子。”

的姿態。

從這一季《吐槽大會》就能看出一二。

這把箭,靶子是張大大,實則是在諷刺當下的文化現象。

許知遠吊打李誕,知識分子罵人果然刀刀致命

許知遠的梗,是現場觀眾文化的過濾器。

他的吐槽引經據典,綿裡藏針。

沒有一定的文化基礎,可能不太能get到。

比如,王建國和李雪琴這對“雪國列車”的cp。

跟期貨一樣,不過是一種無法兌現的愛情,是娛樂圈中的新式捆綁消費。

在他的認知裡,雪國難道不是川端康成的小說嗎?

許知遠吊打李誕,知識分子罵人果然刀刀致命

許知遠吊打李誕,知識分子罵人果然刀刀致命

許知遠吊打李誕,知識分子罵人果然刀刀致命

這波內涵藏在笑點背後。

炒作有風險,多讀書才是王道。

再看吐槽金星這一段。

許知遠給了一個假設場景:金星採訪魯迅。。。

“她也就是問問,在北平一個月掙多少錢呢?你的故居是租的還是買的?你跟閏土還聯絡嗎?”

許知遠吊打李誕,知識分子罵人果然刀刀致命

這三連問,堪稱一絕。

但前提是建立在對魯迅生平有一定認知的基礎上。

嚴格來說,魯迅在北京有三處故居,其中有一個套是租的,後面兩套房子是買的,因為與二弟之間的隔閡後才有了第三套故居。

現在口中的魯迅北京故居則是指第三套房子,阜成門內門口西三條那套小四合院。

至於和閏土關係的變化,許知遠巧妙運用了《故鄉》裡的內容。

其實吐槽金星這段,點睛之筆在後半句。

“我估計魯迅聽完,就想說兩句話,一句是髒話,另外一句,也是髒話……”

許知遠吊打李誕,知識分子罵人果然刀刀致命

許知遠吊打李誕,知識分子罵人果然刀刀致命

“一句是髒話”出來時,李誕已經get到許老師要說什麼了,瘋狂鼓掌。”

許知遠吊打李誕,知識分子罵人果然刀刀致命

妙。

非常妙!

可惜臺下的笑聲卻稀疏可見。

臺下不少觀眾八成是沒聽懂這句話妙在哪。

網上也有人不解:

“一句是髒話,另一句是髒話,怎麼理解?”

甚至某些自以為是的網友給出了另一套解釋:

“為了避開審查。”

許知遠吊打李誕,知識分子罵人果然刀刀致命

這???

看來這屆觀眾的文化水平還真是有待提高。

這段“老梗”,只要稍稍讀過魯迅的作品應該都知道吧。

“在我的後園,可以看見牆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

這段梗,套得十分高階。

可悲哀的是,聽懂的人甚少。

許知遠吊打李誕,知識分子罵人果然刀刀致命

許知遠在臺上不到十分鐘的發言。

有笑點。

有深度。

有思考。

用吐槽的方式,從嘉賓身上折射出社會現象。

像是一把無形的槍,瞄準問題本身,並不是不針對個人。

開場前他說了這麼一句話:

“《十三邀》是逆潮流,而《吐槽大會》是順潮流。”

許知遠吊打李誕,知識分子罵人果然刀刀致命

許知遠吊打李誕,知識分子罵人果然刀刀致命

而他要兩個都上一上,做個風險對沖。

上來就擺明了自己的態度。

相較於《十三邀》枯燥的對談,《吐槽大會》是在這個過渡消費時代裡孕育而生的娛樂節目。

其意思很明確,逆潮流而上不一定就好,而順潮流而下也絕非不妥。

兩者之中和,或許才是這個時代最健康的步伐。

吐槽薇婭那一段。

許知遠給出了拜物教的概念。

"這是一個被物佔據的世界,而我們的精神世界無處附著。只能投靠這樣一個消費世界。"

許知遠吊打李誕,知識分子罵人果然刀刀致命

許知遠吊打李誕,知識分子罵人果然刀刀致命

許知遠吊打李誕,知識分子罵人果然刀刀致命

許知遠吊打李誕,知識分子罵人果然刀刀致命

許知遠吊打李誕,知識分子罵人果然刀刀致命

準確地來說,

可怕不是精神無處附著,而是我們的慾望無形中被轉移。

由“內”向“外”轉移,由高深向膚淺轉移。

其後果就是人們變得

不喜思考,只願娛樂。

音樂也好,電影也罷,亦或是喜劇藝術。

賣座的、出圈的作品,往往都是空癟的套子鍍上華麗的外表。

裡面的東西不重要,外面“好看”即可。

久而久之,這個社會越來越多的人不願意暢談理想與文學,連文藝青年都變成了貶義詞。

正如馬思純在臺上傲慢地說出這句:

“這個時代還誰還要當文藝青年。”

許知遠吊打李誕,知識分子罵人果然刀刀致命

這是個什麼樣的時代?

一個向消費主義意識形態妥協的時代,一個被物質佔據的娛樂時代。

而許知遠的逆流而上顯然無力抗爭,所以他來到《吐槽大會》。

TAG: 許知吐槽大大髒話魯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