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旋律獻禮片天花板:《我和我的父輩》,究竟有哪些看點?

主旋律獻禮片天花板:《我和我的父輩》,究竟有哪些看點?

作為《我和我的祖國》《我和我的家鄉》的系列影片第三彈,《我和我的父輩》接棒上映於2021 年國慶,由吳京、章子怡、徐崢、沈騰分別導演。足足52位優秀演員傾情參與拍攝,幾乎包含中國影視界半壁江山,可謂是重磅出擊。

除了陣容強大,從內容上看,4個短片型別雖然風格迥異不同,但它們都包含著“以父之名”的戲劇衝突。每個單元都以父輩與子輩的矛盾為核心,貫穿始終,分別對應著犧牲、敬業、驕傲和超越,將不同時代背景下的故事,從親情昇華到了豪情,從小家昇華到了國家。

吳京的《乘風》,開場並沒有急於引入“歷史事件”本身,沒有在畫面上馬上給出能讓觀眾迅速進入情緒的標誌性內容,而是先以一段非常日常化的生活場景為匯入,嚴肅古板的父親,飛揚青春的兒子,不同年齡段下的性格衝突非常典型;徐崢的《鴨先知》裡,趙平洋代表著那些敢搶先“下水”嘗試新事物的人,在改革開放春風初至,各行各業都摩肩擦掌地準備謀發展、搞創新時,順勢而為搶佔時代先機,拍攝了中國第一支電視廣告。

值得一提的是,章子怡和沈騰的單元雖然是各自導演的處女作,但在鏡頭與劇情處理上,意外地讓觀眾眼前一亮。

首先談談章子怡的《詩》。

在這個短片裡,她製造了兩輩人之間的一個深層次矛盾,圍繞“小家親情”與“報效國家”的衝突,作為母親在愛國與愛情、親情間的掙扎糾結,以及在子女可能面臨失孤風險時、依然堅定工作,引匯出一位科研工作者也是一位普通母親的“舍小為大”。這種複雜的衝突,也會帶來子女對於父母的情感昇華,從對父母工作的不理解,到母親坦白“我也可能死”,再到放飛代表父母工作的孔明燈,於親情層面的爆發,形成對於父母內心進入的大前提,並以親情為基礎,在長大後繼承父母志向,實現對父母“為國犧牲“的宏觀情感的延續。

短片最後,母親凝望著東方紅火箭的視線,與女兒升上太空身影的穿插剪輯。時空交錯,母親注視著自己理想被女兒實現,母親情感的載體東方火箭,與女兒情感的載體神舟飛船在太空中的相遇,則讓這種時空交錯中的表達,從剪輯來到了真實。

子輩在走過父輩同等報國經歷後,實現里程碑時,對於曾經達到這一點的父輩,產生了最深刻的心靈共鳴。親情的共鳴,以一種“子承父母志”的小情感出發,就此上升到了前仆後繼、代代相傳的,對於祖國感情的延續。親情層面的共感,催生出對報國情感的繼承。而標題的“詩”,也就此升級——最開始是具體的詩,是親情層面、寫在紙上的父輩對子輩之詩,最後變成了象徵性的、以宇航器形式出現、寫在太空的報國之“詩”。

再談談壓軸篇,沈騰的《少年行》。

沈馬快樂星球聯手,加上艾倫、常遠、張小斐、辣目洋子這一票知名喜劇人的鼎力支援,《少年行》確實壓住了這部電影的軸。

沈騰飾演的是一個來自2050的機器人,為了證明時空旅行的可行性穿越來到2021年,遇到了一個充滿各種奇思妙想的小男孩。這個小男孩給他提了一個要求,要求沈騰扮演他已經去世的爸爸。投籃,三分球全部命中;拔河,同學的爸爸根本就拉不動,這個假扮的機器人父親,幾乎滿足了小男孩對於一個偉岸父親的所有期待。

最感人的一幕,機器人父親拿到了時空旅行的球,準備穿越回2050年,而小男孩一個人來到了海邊,準備再次試飛,飛機掉進了海里,而小男孩為了救飛機,也掉進了海里。為了救小男孩,天生不能碰水的機器人,選擇像一個真正父親一樣,不顧一切地衝進海水裡,即便身體破裂,也要將小男孩高高舉起。

與其他三個短片不同的是這部短片結局凸顯的創意:2050年,那個小男孩已經成為了一個青年科學家,知曉一切的機器人走到那個青年科學家面前說:“你創造了我,其實你也是我的父親。”

縱觀全片,從抗戰,到社會主義建設,到市場經濟,再到未來,四個單元展現了不同時代下的父輩與子輩之間的傳承和夢想:被《乘風》裡父輩保護的子輩,可能會成為《詩》中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代科研人員;而這些人的子輩,也許又是《鴨先知》中在改革潮頭激流勇進的鴨先知;而這些敢於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子輩可能又為《少年行》裡引領超越科技發展而打下基礎。

總的來說,《我和我的父輩》沒有宏大敘事,都是以小見大,整體風格輕鬆、輕盈、輕快的同時,兼具莊嚴,沉重,感動,非常適合國慶假期全家一起觀看。

TAG: 父輩親情小男孩沈騰短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