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太醫的待遇,比996還要難,混得比太監還慘

按理說太醫好歹是個技術工種,有自己手藝在的醫生,怎麼就混成了比太監還慘的地步了呢?

日常工作繁雜

太醫給皇帝看病程式十分繁瑣。

組成班子,由院使、御醫和大臣組成工作專班,三個人共同負責,彼此監督。

一起會診,大家一起診斷,一起商討。

一起選藥,一起把藥劑封好並都寫上自己的名字。

共同監視,煎藥時誰眼睛都不敢離開藥罐子。

清朝太醫的待遇,比996還要難,混得比太監還慘

一起嘗藥,把其中兩劑放在一起煎熟,分成兩份,一份讓御醫、院判、內務太監依次先嚐,另一份送給皇帝服用。

一起封存,把診斷的脈案和方劑存到檔案裡,等以後備查。給皇帝看病光程式就得六道。

不是皇帝的病情多複雜,主要是擔心有人下毒謀害皇帝。

實際上,自從明代開始,這種繁瑣的用藥、採藥、嘗藥制度就已經制定了,基本不存在被藥毒死的風險。不過這個制度卻是一直延續到清朝。

職責多、加班多

在皇宮裡晝夜值班,皇帝外出時,還需要陪侍聖駕,有時還要為皇帝指定的王公大臣、外藩公主、額駙等人診視疾病。

清朝太醫的待遇,比996還要難,混得比太監還慘

有時受皇帝特別差遣,還要為患病囚犯、和滿漢軍民診治醫療,上門服務,患者天南地北。

不治病,還要體檢,皇帝后妃們透過“請平安脈”、“開平安帖”等日常保健也由太醫們費心,太醫們還要督促他們按時服藥。

考不完的試,讀不完的書

跟科舉考試層層選拔一樣,太醫院也是透過考試層層選拔人才,層層晉級的。

各地選拔的醫學優秀人才,進入太醫院後,要從底層的醫生做起,進入醫學館學習,叫在讀醫學生。

清朝太醫的待遇,比996還要難,混得比太監還慘

每六年還要進行一次隆重的“會考”,除了院使、院判、御醫之外,其餘全部參加,會考的成績一般作為升遷的重要依據。

薪水微薄,隨時有掉腦袋的風險

太醫比996還慘的是,不僅錢少活多,還要隨時擔心自己小命不保。

太醫院的院使,月薪是每個月三兩銀子;一般的御醫,月薪是二兩;吏目和醫士級別,月薪只有一兩五。

御醫和太監每月的工資一樣。

清朝太醫的待遇,比996還要難,混得比太監還慘

太醫這個職業是個高危職業,“翰林院的文章,太醫院的藥方”,都是些燙手山芋,因為皇帝掌握著生死大權,太醫可能因為一句話而獎賞,也可以因為一句話而株連九族。

所以無論多麼醫術高明,給這些權貴看病時都是戰戰兢兢。

因此在開藥方時不敢下大藥量和開猛藥。只是講究些性溫的藥物或補藥。因此也常常不太奏效。

清朝的皇帝本身就懂點醫術,如果開的藥方不對皇帝的路數,不符合皇帝的心意,也會遭到質疑。

清朝太醫的待遇,比996還要難,混得比太監還慘

據說康熙帝在位時一次派御醫劉聲芳和李德聰去給一位將軍看病,當御醫診斷其是暑溼傷氣而採用補養益胃的藥後,康熙帝大罵:“都是你們醫學粗淺,不好好學醫術,所以救不了人!”

清朝的太醫縱使醫術再高明,也終究是皇帝的一個奴才而已,生死都被別人操縱,連名醫華佗診治曹操痛風后都被下獄致死,古代醫生待遇可想而知。

TAG: 皇帝御醫太醫一起醫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