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名人錄:宦官亂國經典案例,後唐功臣郭崇韜冤死引發帝國鉅變

說明:

本作品網路傳播權、複製權、改編權、彙編權等相關權力(不包括文字出版權)由本人“理工男讀歷史”授權河北煙雨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獨家使用。

每月發文約10篇,先行轉為音訊釋出在qq音樂平臺,之後圖文內容在煙雨文化及本人微信公眾號同步傳送。

河北煙雨文化傳媒有限公司釋出作品音訊連結:

五代名人錄:宦官亂國經典案例,後唐功臣郭崇韜冤死引發帝國鉅變

五代後唐有一個人不得不提,他就是曾任晉王李存勖中門使、後唐帝國樞密使的郭崇韜,一個相當於軍隊總參謀長兼辦公廳秘書長的關鍵人物。

郭崇韜是李存勖後期最信任的智囊,參與了諸多重大軍政事務決策,並立下滅梁、滅前蜀兩大蓋世奇功,也是後唐帝國僅有的三個擁有免死鐵券的功臣之一。

不過,郭崇韜還是被李存勖的劉皇后冤殺在蜀中,隨後引發了後唐帝國的混亂崩潰,李存勖被郭崇韜的親信殺死在洛陽興教門,若非之後的後唐明宗李嗣源沒有恢復本姓改變國號,李存勖就會成為五代歷史上唯一一個一代而亡的悲劇皇帝。

五代名人錄:宦官亂國經典案例,後唐功臣郭崇韜冤死引發帝國鉅變

(唐代宦官俑)

郭崇韜在李存勖身邊擔任中門副使職務已經是後梁貞明五年(919年)三月,時年五十四歲,梁晉爭霸四十年程序也只剩下短短數年。在此之前,郭崇韜年輕時先是在李克用弟弟李克修賬下為參謀,李克修死後又成了李克用的參謀,三十多年一直在做幾乎相同的工作。

當上中門使是郭崇韜進入晉王體系權力核心的開始,也是郭崇韜悲劇後半生的開始。

中門使是唐末藩鎮一個特有的職務,最早出現在李克用的河東鎮,對標唐朝皇帝身邊的樞密使。這個職務從政務角度相當於是辦公廳秘書長,由於唐末五代戰亂不斷,軍事方面也承擔了大量機要事務,又類似整個軍事力量的總參謀長。

這樣一個職務夾在一把手和各地地方大員之間,如果權力不大那麼無非是上傳下達,權力大了就成了上下共同埋怨的出氣筒,往往會既得罪領導身邊人,又得罪地方大員。晉王體系中的中門使就是位高權重,所以一般不能坐太久,如果晉王想保護就會外放到地方任職,如果不想保護,這人的下場一般不會太好。

郭崇韜最早是中門副使,正職是孟知祥,也就是後來五代十國之一後蜀帝國的建立者。孟知祥家庭出身不凡,伯父、父親都是之前與李克用平齊的大唐節度使,又娶了李存勖的同母姐姐,算是晉王體系當中有頭有臉的人物。如此人物,擔任中門使這樣的職務都感覺戰戰兢兢,不久後就裝病辭去職務,可想而知這個職位的風險,郭崇韜也因此副使變正使開始獨當一面。

五代名人錄:宦官亂國經典案例,後唐功臣郭崇韜冤死引發帝國鉅變

(後唐莊宗李存勖)

李存勖是個馬上領袖,不像大唐皇帝身處皇宮,對中門使的要求也非常高,郭崇韜不僅僅要坐辦公室掌控機要事務,更要隨李存勖四處征戰,即使輪不到衝鋒陷陣,但也是忙碌命。當然,優點是比其他領軍大將與李存勖相處的時間更久,關係更為親密。

郭崇韜“

倜儻有智略,臨事敢決

”,辦事幹練果敢,遇到問題又能想出好辦法,兼具文人、武將的工作作風,深得李存勖信任,逐漸成了李存勖最為倚重的心腹智囊。

其間,在抵禦契丹耶律阿保機大舉入侵、梁晉河南爭霸處在僵持狀態時,郭崇韜都起到了一錘定音的效果,讓李存勖下定了決心,取得擊退契丹入侵、穩定黃河南岸控制區域、以及突襲後梁都城大梁城的關鍵勝利。

尤其郭崇韜不是個只會動嘴不會動手的文人,黃河夾河之戰後期,後梁帝國任命王鐵槍王彥章為帥突襲晉軍,險些把晉軍在黃河南岸的據點一掃而光。郭崇韜與李存勖商議後下定決心,一邊與後梁軍爭奪現有黃河浮橋、渡口,一邊在黃河下游開闢新渡口。郭崇韜親自率領一萬士兵民夫連夜趕赴新渡口,晝夜不眠不休修築渡口防禦堡壘。數日後後梁軍發現前來攻打,新渡口南岸堡壘剛剛有了個雛形,城池低矮且沒有防禦設施,這種情況下郭崇韜在一線指揮士兵進行防禦作戰,一直堅持到李存勖援兵趕來,使後梁帝國這次最後的反擊無功而返。

後唐帝國建立,郭崇韜的中門使升格為樞密使,雖然上面有宰相,但實際上是輔政第一人。後梁帝國滅亡後論功行賞,郭崇韜雖然沒有指揮打過什麼大仗,但長期參與決策,有諸多獻計大功,被進爵郡公,賞賜免死鐵券。這是後唐帝國成立後的最高榮譽,有這個鐵牌牌的不過三人,另外二人一個是第一個進入大梁城的軍中統帥李嗣源,另一個是最早投靠李存勖的後梁帝國封疆大吏河中節度使朱友謙。

五代名人錄:宦官亂國經典案例,後唐功臣郭崇韜冤死引發帝國鉅變

(古代築城)

最艱鉅的滅梁戰爭結束了,消滅餘下的前蜀、楊吳兩大獨立勢力一統中原不過是時間問題,於是,不但李存勖發生了很多變化,郭崇韜也變了。

李存勖最大的變化是開始追求享受,要把過去十幾年四處征戰吃的苦都補回來,尤其他寵信的伶官,以及新招募來的大批前唐王朝宦官充斥身邊,李存勖只能透過這些親信獲取資訊並受到這些倖進小人的影響,不但成了孤家寡人,並且日益變得昏庸多疑。

郭崇韜的變化主要是在政治方面,他一生從事軍政參謀工作,戰爭年代人際關係相對簡單,晉王體系也清廉、幹練,現在革命成功了,整個官僚機構規模膨脹了數倍,後梁帝國投靠過來的官員帶來了很多不好的風氣,郭崇韜也開始考慮了一些個人的事情,其中對大將李存審的安排,以及參與李存勖劉皇后冊立,冒認前唐郭子儀為先祖,這三件事情手法粗糙、目的功利性明顯,表現出郭崇韜政治上不成熟的盲目心態。

大將李存審是軍中第一人,最近幾年一直負責鎮守幽州,因此錯過了滅梁之戰。但北方環境不適合修養舊疾,於是李存審一直申請來洛陽養病,並在可能的情況下參與滅前蜀、滅楊吳兩大戰役。而郭崇韜擔心李存審回洛陽會搶了自己帶兵出戰的機會,於是一直拖著沒辦,最後李存審病亡在幽州,甚至沒機會看到自己參與建立的新大唐帝國國都洛陽城;

郭崇韜老家在山西北部雁門地區,郭子儀是山西太原人,就有人把兩家連到一起,詢問郭崇韜和郭子儀有沒有關係。郭崇韜也覺得有個有名的先祖是件榮耀的事情,就冒認郭子儀為從祖。而且之後在選拔任用人才時也開始偏向有家庭背景的人,引起了很多普通百姓出身的後唐功臣勳貴們的不滿;

李存勖當時尚未冊立皇后,這種重要位置肯定是有很多人打主意的。按理說這是李存勖的家事,郭崇韜可以對此不表態。當然,皇帝的家事也是國事,郭崇韜這位宰相有傾向性也正常。於是,在郭崇韜建議下,李存勖冊立魏國夫人劉氏為皇后,原本劉氏希望不大,郭崇韜的態度成了決定性因素。

這三件事情上,郭崇韜都是有私心的,帶來的後果也非常嚴重。第三件事情是郭崇韜的取死之道,劉氏是戰爭孤兒,從小被李克用收留在宮中當侍女,得寵後對錢財非常看重,人品又不好,根本沒有對郭崇韜的感恩之心,在宦官挑撥下下了誅殺郭崇韜的教令,郭崇韜因此冤死。而正因為有了前兩件事情,後唐帝國上下都覺得郭崇韜排斥舊臣心胸不夠開闊,郭崇韜身在前蜀時,李存勖開始產生懷疑,卻無人為郭崇韜辯解分說。

五代名人錄:宦官亂國經典案例,後唐功臣郭崇韜冤死引發帝國鉅變

(福壽雙全郭子儀)

這段時間郭崇韜可謂炙手可熱,李存勖只顧享受生活,外出打獵、大建樓堂館所、填充後宮,國家軍政事務包括人事任命全部交給郭崇韜負責。郭崇韜位高權重,其間多少會有些事情處理的不好,加上多次勸諫李存勖不要胡亂花錢、胡亂任命官員,即使李存勖表面上不說,心裡的不滿情緒多少也會在身邊親信伶官、宦官面前表現出來,這估計是這些小人敢於向郭崇韜下手的根本原因。郭崇韜性子急躁,做事又風風火火軍人作風絲毫沒改,對李存勖如此,對想在新大唐帝國上下其手的這些貪官汙吏、伶官、宦官更是毫不留情,攪了不少倖進小人的好事兒,於是,李存勖的親信宦官們“

朝夕短之於上

”。郭崇韜身為宰相自然能掌握這些情況,但卻對這些小人無可奈何。

郭崇韜這人說話有時也不經大腦,一次曾經對李存勖的長子魏王李繼岌說過一句話,將來你要是當了皇帝,連閹過的馬都不能騎,更不能用那些宦官。這句不但侮辱性強且傷害性極大的話不知怎麼被傳了出去,宦官們更是和郭崇韜勢不兩立,之前郭崇韜是做事清廉、公正擋了他們的財路,現在是蠱惑未來帝王要斷了整個宦官階層的發展未來。

內則伶官巷伯怒目切齒;外則舊僚宿將戟手痛心

”,郭崇韜當時就處在這麼一種水深火熱的環境當中,一旦李存勖稍有猶豫,郭崇韜必定會死無葬身之地。

五代名人錄:宦官亂國經典案例,後唐功臣郭崇韜冤死引發帝國鉅變

離開李存勖率領大軍平前蜀是郭崇韜犯下的最後一個錯誤,也是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本來前蜀就如一個熟透的果子,無論誰去採摘都能拿下,無非是時間長短、代價多大的問題。而郭崇韜為了建功立業堵住那些伶官、宦官的嘴,決定親自領軍平蜀,雖然取得了七十天滅蜀的豐功偉績,但也卻因此冤死在蜀中。

蜀中地域廣闊,又未經大戰,整個前蜀官僚機構基本上完整的投靠過來,其中不少人有著其他想法,想要讓蜀中安定,並非短時間之內能夠辦到的,郭崇韜就沒有第一時間率軍回師,而是分兵各處進行招撫鎮壓。這是在李存勖心中郭崇韜的第一大罪,身為領軍大將,率領重兵在外遷延不回,是不是存了割據自立的想法?

蜀中物產豐富,王建父子積累十八年財富堆積如山,這些都成了後唐帝國的戰利品。不過把戰利品運回來是一件複雜的系統工程,郭崇韜為了保證不折損過多,連名義上的徵蜀主帥、李存勖的兒子魏王李繼岌都沒讓參與其中,更別說想在其中大撈一把好處的宦官們。這是李存勖心中郭崇韜的第二大罪,大筆財富遲遲沒有送到洛陽,連自己的兒子都碰不得,身邊的親信宦官們包括枕邊的皇后都說郭崇韜拿了大頭,自己這個皇帝能喝點兒湯就不錯了,是可忍孰不可忍?

這就是多做多錯,少做少錯,還不如守著李存勖不做事兒,這樣還能多活幾天。

五代名人錄:宦官亂國經典案例,後唐功臣郭崇韜冤死引發帝國鉅變

於是,李存勖真的開始懷疑郭崇韜,在任命之前提到的孟知祥為蜀中劍南東川節度使之後,密令孟知祥前往成都檢視郭崇韜情況,如果真的有其他想法就由孟知祥除去郭崇韜。郭崇韜當年擔任中門使就是孟知祥推薦的,這次也是為了報舉薦之恩,郭崇韜在出徵前推薦孟知祥到蜀中任職。孟知祥應該與郭崇韜關係不錯,只是表態要實事求是,如果沒有真憑實據就讓郭崇韜回洛陽。

孟知祥這個態度不能讓李存勖身邊的宦官們滿意,他們找到了劉皇后,那個因為郭崇韜推薦才當上皇后的女人。主要應該是拿劉皇后親生兒子魏王李繼岌當幌子,你要是不下決心,你兒子身在蜀中可能就會有危險了。劉皇后這個蠢女人就去找了李存勖,不過這時李存勖也只是有懷疑但沒下決心,劉皇后回去之後一咬牙,索性以皇后名義寫了一封誅殺郭崇韜的教令,宦官們才拿著這份東西去了蜀中。

孟知祥本來是按正常行進速度前往蜀中赴任,估計也有給郭崇韜爭取時間的考慮。路上,急著殺掉郭崇韜的宦官們追上了孟知祥,得知有了皇后教令,孟知祥只能長嘆一聲,“

亂將作矣!

”然後晝夜兼程在宦官們後面追趕,但仍然晚了四天,郭崇韜已經被殺。對郭崇韜有深仇大恨的宦官們行動力無比強大,洛陽到成都數千里路程反覆奔波絲毫沒有怨言,而且從策劃到走程式再到實施一氣呵成,整個過程可以進入倖進小人亂國教科書併成為其中經典案例。

五代名人錄:宦官亂國經典案例,後唐功臣郭崇韜冤死引發帝國鉅變

李克用、李存勖身邊擔任過中門使、樞密使的前後多人,其中郭崇韜功勞最大,也是死的最冤枉的一個。伴君如伴虎此言不假,一個上升階段篳路藍縷的創業團隊可能還好,一旦勝利了,領袖身邊仍然想做事兒的人往往不如倖進小人吃香。

郭崇韜之死引發了一系列巨大變故,孟知祥知道變亂要起,但估計他也想不到會亂到如此地步,後唐帝國因此皇位更替,李存勖夫婦身死家滅。

先是宦官們把河中節度使朱友謙,另一個免死鐵券擁有者牽連到了郭崇韜案件當中,朱友謙全家被殺;朱友謙被殺的訊息傳到蜀中,徵蜀大軍中朱友謙舊部反叛,李繼岌雖然平叛勝利,但徵蜀大軍也遲遲未能趕回洛陽;郭崇韜之死的訊息傳到了河北,河北魏博鎮士兵因此反叛,李存勖命令李嗣源平叛,李嗣源卻被亂軍裹挾,一場區域性平叛戰爭變成了皇位之爭;徵蜀大軍沒有回師,李存勖手頭兵力不足,誅殺功臣加上任用伶官、宦官使李存勖眾叛親離,李存勖在親自率軍征討李嗣源時士兵將領紛紛逃亡,無奈回到洛陽準備西進和徵蜀軍會和,結果郭崇韜的親信郭從謙在洛陽起兵反叛,李存勖被叛軍殺死在洛陽興教門;死了丈夫的劉皇后帶著內府大批財寶逃往山西準備當尼姑終了此生,後來被李嗣源派人賜死,李存勖的兒子們也在亂軍當中不知下落;包括孟知祥估計也是因此有了其他想法,在李嗣源繼位後不久割據自立,並建立了五代十國之一的後蜀帝國。

五代名人錄:宦官亂國經典案例,後唐功臣郭崇韜冤死引發帝國鉅變

(唐代鐵券)

郭崇韜的結局有李存勖滅梁之後腐化變質猜忌功臣的原因,同樣也有郭崇韜本人做事簡單粗暴不講政治的原因,這也是五代亂世的一個顯著特點,無論皇帝、大臣可能在軍事上還算水平不低,但歸根結底都是一群顧頭不顧腚的粗漢。

李嗣源繼位之後,平反了郭崇韜、朱友謙冤案,並維持後唐帝國沒有陷入崩潰。不過,後唐再也不是之前那個兵鋒所指一往無前的強大帝國,楊吳勢力包括其他五代各國逃過滅國劫難,並一直持續到五代亂世終結。

沒能一統中原的李嗣源後唐、後晉、後漢三代帝國繼承了李存勖後唐帝國諸多弊端,防內甚於防外,使得北方契丹遼國日益興盛,才有了遼宋南北朝對立的局面。

仔細閱讀這段歷史不禁讓人聯想,李存勖此人在歷史上存在的意義到底是什麼?本來已經近於統一的朱溫大梁帝國已經實現了中原和平安定,即使得國不正,但也有足夠的擁護者。而李存勖一生征戰二十年,死纏爛打把本來已經安定的中原天下重新攪亂,從一個較長的歷史階段上來看反而是過大於功。

再對比唐人心目中的傳奇人物虯髯客,知道放棄、不拖泥帶水的虯髯客的境界要高得多。

(虯髯客故事可參閱本人圖文《從唐代傳奇小說中的虯髯客、空空兒,看唐人的驕傲》)。

用數學和工程的思維方式去解讀歷史,妄圖以古喻今。理工男讀歷史,歡迎關注和討論。

TAG: 郭崇韜李存勖孟知祥宦官後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