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伊斯之《伊芙琳》:掙脫它吧!被束縛著的人們

提起詹姆斯·喬伊斯,就繞不開小說的意識流創作手法,作為意識流小說的開創者之一,他的創作技藝被無數後來的作家所欽佩和模仿,這其中不乏爾後成長起來的文學大師,如伍爾夫。

喬伊斯作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小說家之一,與普魯斯特、卡夫卡等人一起揭開了二十世紀文學的大幕。

喬伊斯出生在都柏林,但他從22歲起就出走家鄉,一生幾乎都在流浪,至死都不願回到都柏林。諷刺的是他的文學卻與都柏林緊緊相連在一起。在他的作品中處處體現出都柏林的病入膏肓,雖生猶死,他說他要用文學對家鄉的道德淪喪和精神匱乏進行重塑。

喬伊斯之《伊芙琳》:掙脫它吧!被束縛著的人們

發表於1914年的短篇小說集——《都柏林人》更是直指這個問題。而《伊芙琳》是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一件作品。

主人公伊芙琳倚靠在窗前,聞著窗簾上灰層的氣味,陷入了深深的回憶:小時候生活幸福,無憂無慮,有朋友,有歡笑。後來朋友離去,留下她孤單一人。

在她剛成年之際,她母親為了這個家積勞成疾,撒手人寰。留下兩個弟弟和整個家庭的重擔給她一人承擔。更可恨的是,與其說她有父親還不如沒有,他父親冷漠、刻薄。完全沒有給到孩子一點溫暖,只是不斷地剝削和壓榨。可以說,自從伊芙琳的母親去世之後,她就沒有了家。唯一支撐著她的確是母親臨終的遺言——你要照顧好兩個弟弟,照顧好這個家啊!

生活在這樣一個破敗的家,就像生活在癱瘓的都柏林。沒有自由,沒有信仰,更沒有歡樂。只有痛苦和掙扎。

喬伊斯之《伊芙琳》:掙脫它吧!被束縛著的人們

就在明天早上,伊芙琳要和她心愛的情郎私奔了。私奔到一個自由的國家。那裡有房子,有菜園,更重要的是那裡有自由。為什麼要私奔?因為她生活在這樣的一個家,不逃脫就意味著她永遠沒有追求自由的權利。

她坐在窗前,聞著窗簾上灰層的氣味,既期待著明天的自由,又放不下家庭的重擔。她不能像她母親一樣——為了這個家操碎了心,平平凡凡耗盡了生命,臨終都操碎了心。她現在需要勇氣,需要不顧一切的勇氣,需要盲目的勇氣,需要追逐自由、衝開一切的勇氣。

逃!她必須逃!弗蘭克會救她。弗蘭克會給她新的生活。伊芙琳這樣告訴自己。

來到碼頭上,弗蘭克拉著她的手,汽笛一聲聲的催著遠行的旅人上船。海上的波浪在翻滾,伊芙琳心頭的波浪在翻滾。她停住了。她的手緊緊抓住了鐵欄杆。不肯往前挪一步。不!不!不!在汪洋之中,她發出一陣痛苦的叫喊。她迫不得已地向他抬起蒼白的面孔,像一隻孤獨無助的動物。她雙眼望著他,沒有顯示出愛意,也沒有顯示出惜別之情,彷彿是路人似的。

喬伊斯之《伊芙琳》:掙脫它吧!被束縛著的人們

故事到這裡就結束了。我們可以想象:或許伊芙琳拉著瘦弱的身軀,挪著步子往回走,身後是死一般的大海和遠去的輪船。又或許她走向海里,走向死亡。

不朽的作品總能引起人們的深思,因為值得每個人深思,所以才得以不朽。生活著的人們啊!你是否也曾被生活束縛,或者正在被束縛呢?當我們猶豫不決時,世界很大,當我們勇敢邁出一小步時,世界很小。生活的門很小,理想的門很大。自己給自己足夠的勇氣吧,或者在書中找找需要的勇氣。每個生命都值得精彩。掙脫它吧!不要被束縛,不要變麻木,不要成為伊芙琳。

TAG: 芙琳都柏林勇氣生活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