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仁傑被逼謀反,武則天問其原因,狄仁傑:不如此我會被打死的

武周長壽元年(公元692年),此時正是武則天高壓統治時期,朝廷上下人人自危、酷吏橫行。來俊臣作為武則天手下紅人,酷吏的第一把手,那是風光無限。為了實現既定目標,來俊臣和黨羽一同開發了一門技術《羅織經》。

狄仁傑被逼謀反,武則天問其原因,狄仁傑:不如此我會被打死的

《羅織經》主要內容就是如何羅織罪名,將無罪定為有罪,將有罪定為死罪,其中還有牽連的技術和各種刑訊逼供手法,林林總總、不一而足。武則天作為唯一一個正統女皇帝,要想權勢長久,那自然是極其困難的,所以他需要將反對者一一剷除,以維護政權穩定。

狄仁傑在691年,就已經被任命為宰相,是為帝國的股肱之臣。武則天作為一個成熟的政治家,很清楚酷吏的弊端,於是她也提拔了大量賢能的官員,其中就包括狄仁傑、魏元忠等人。奈何來俊臣太過囂張,竟然將當朝宰相也加入了陷害名單,由此可見當時形勢的緊張程度。

狄仁傑被逼謀反,武則天問其原因,狄仁傑:不如此我會被打死的

來俊臣一時興起,將宰相狄仁傑、裴行本、御史中丞魏元忠,一併抓捕,罪名定為謀反。作為當朝宰相,狄仁傑很清楚來俊臣的本事,和其刑訊逼供手段,成者王侯敗者寇,既然已經被抓,想要活著出去是十分困難。

據《資治通鑑》記載“先是,來俊臣奏請降敕,一問即承反者得減死。及知古等下獄,俊臣以此誘之,仁杰對曰:“大周革命,萬物惟新,唐室舊臣,甘從誅戮。反是實!”俊臣乃少寬之。”

大堂之上,狄仁傑被拉上來,被問其是否承認謀反,狄仁傑言語不多:“我甘願被殺,謀反是事實!”本來莫須有的罪名,宰相狄仁傑就這麼幹淨利落地承認了。

如果按照忠臣烈士的標準,狄仁傑應該死不承認,畢竟這明顯是被誣陷的,但狄仁傑也實在沒辦法,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假如狄仁傑真的以死抗衡,那麼來俊臣真的可能會打死他,來個死無招對。

狄仁傑被逼謀反,武則天問其原因,狄仁傑:不如此我會被打死的

其中還有個插曲,非常有意思。判官王德壽對狄仁傑道:“既然大人已經承認了謀反,不如幫我再牽連一個人,怎麼樣?”原來王德壽想借此升官發財,當時很多人都是以打小報告、檢舉發家,王德壽也想從狄仁傑身上借個東風。

這要求太過分了,狄仁傑真的沒法幹,他咣咣用頭撞牆,撞了個頭破血流,王德壽才就此作罷。因為狄仁傑承認了謀反罪名,所以免受皮肉之苦,但並沒有脫離險境。狄仁傑從被子上撕下一塊布,上寫他的冤屈情況,接著狄仁傑將這塊布藏在棉衣裡,請求獄卒將其拿回家,讓家人拆到裡面的棉絮,再送回來,因為天氣熱了。

狄仁傑被逼謀反,武則天問其原因,狄仁傑:不如此我會被打死的

好在獄卒同意了,狄仁傑的兒子狄光遠很聰明,見到了棉衣,很快搜出了那份書信。狄光遠想見到武則天並不容易,但武則天曾經發布過命令,只要是來舉報、檢舉的都可以無條件接見。於是狄光遠就以此為藉口見到了武則天,並訴說了狄仁傑的冤屈。在武則天授意下,狄仁傑才被從牢中放了出來。

據《資治通鑑》記載“太后意稍寤,召見仁杰等,問曰:卿承反何也?對曰:不承,則已死於拷掠矣。”

狄仁傑被逼謀反,武則天問其原因,狄仁傑:不如此我會被打死的

武則天問狄仁傑:“你為啥要承認謀反這種大罪?”狄仁傑回道:“如果我不承認,就會被打死的!”好在武則天明察秋毫,知道了狄仁傑一概人等是被誣陷的,於是將這些人都放了。但畢竟來俊臣是她武則天的親信,為了堵住一些人的嘴,狄仁傑被暫時貶為彭澤縣令。

審時度勢、能屈能伸是成大事者的必要素質,如果狄仁傑寧死不屈,可能就糊里糊塗在獄中被打死了,那他如何再為國家發光發熱?正是由於狄仁傑等一概重臣的堅持,最後武則天才將江山還給了李唐,於此,狄仁傑功不可沒。

TAG: 狄仁傑武則天來俊臣謀反德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