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英雄弗拉德蛻變至吸血鬼德古拉,西方人為何對吸血鬼痴迷不已?

從英雄弗拉德蛻變至吸血鬼德古拉,西方人為何對吸血鬼痴迷不已?

西方的影視作品似乎對吸血鬼元素有著莫名的執著和痴迷,最近重溫《德古拉元年》,便突然對西方文化鍾愛吸血鬼題材的行為感到疑惑,在很多影視和文學著作中,我們都可以看到西方吸血鬼的影子,同時在日本的很多動漫中,也能看到以吸血鬼為創作元素的作品。

吸血鬼這一充滿神秘、恐怖色彩的元素成為了眾多影視、文學作品的素材來源,而它的發展也十分古老而神秘,充滿了黑暗與神秘的色彩。

淺識與《德古拉元年》類似的“吸血鬼”題材的作品

首先我們講《德古拉元年》,它的故事背景設定在15世紀,主人公德古拉的人物原型是瓦拉幾亞著名的“穿刺公”——弗拉德三世·採佩什。

從英雄弗拉德蛻變至吸血鬼德古拉,西方人為何對吸血鬼痴迷不已?

在劇中,德古拉被塑造成羅馬尼亞的民族英雄,親自率兵抵抗強大的土耳其軍隊。

在雙方交戰中,敵軍兵分兩路,一路與德古拉正面交戰,一路偷渡進入城堡,迫使德古拉的妻子從城堡墜落,命懸一線。德古拉在妻子的要求下,喝下了妻子伊麗莎白的鮮血,化身成為真正不死的吸血鬼,一舉戰勝敵軍,最後卻與自己的國民一同自殺。

從英雄弗拉德蛻變至吸血鬼德古拉,西方人為何對吸血鬼痴迷不已?

這是一部從根本上講述吸血鬼誕生的電影,從這部影片中,吸血鬼的形象不再單純嗜血兇殘,而是充滿正直、勇敢和大義,更多的塑造了一個血性方剛,霸氣又溫情的吸血鬼形象。

不管你看沒看過《德古拉元年》,這部電影都是較為經典的吸血鬼影視作品。

除此之外,《暮光之城》《精靈旅社》等影視作品也都選用的是吸血鬼作為題材。

不僅如此,以吸血鬼為題材的小說也十分繁多,像早期柯勒律治所著的《克里斯特貝爾》、濟慈寫的《無情的美人》,謝里丹·勒·法努創作的《卡米拉》,以及以真實人物為原型創作的《卡米拉》,都是以吸血鬼為題材的文學作品。

從英雄弗拉德蛻變至吸血鬼德古拉,西方人為何對吸血鬼痴迷不已?

但在這些文學作品中,布拉姆·斯托克在1897年出版的《德拉庫拉》堪稱吸血鬼題材小說的經典之作,書中的吸血鬼也是以弗拉德三世·採佩什作為原型,描繪了一個貴族吸血鬼的悲劇故事。

從很多吸血鬼作品中都可以窺見,弗拉德三世·採佩什受到很多吸血鬼創作者和愛好者的追捧和喜愛,這大概因為他本身的特質與人們心中的吸血鬼設定十分契合。

首先,他的身份尊貴,是瓦拉幾亞大公,很符合吸血鬼優雅的貴族身份。

其次他勇猛無比,常年奔赴戰場。特別是作為“領主”,敢於對抗當時極其強大的奧斯曼帝國,這對抑制奧斯曼帝國繼續擴張,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因此被認定為國家的英雄,是勇猛戰士的化身。

從英雄弗拉德蛻變至吸血鬼德古拉,西方人為何對吸血鬼痴迷不已?

同時,他還極度嗜血和殘暴,見血就發狂。不僅對罪人、戰俘的刑法十分殘忍,對自己國家的貴族、百姓也毫不手軟,酷愛將人釘在尖樁上,利用殘暴的穿刺之刑鞏固權威。

他的這些特徵使得他成為很多作家心中最合適的吸血鬼人物原型,他強大、勇猛卻又嗜血殘暴。

布拉姆·斯托克寫作吸血鬼的時間還不是吸血鬼文化最盛行的年代,吸血鬼文化最盛行的時期應當是18世紀。

18世紀,啟蒙運動下使理性主義取得勝利,在理性至上的年代,任何威脅到理性主義的因素都不被允許,特別是各種迷信元素和思想。

在極端理性的社會環境下,人們感到十分壓抑和枯燥,從而逐漸渴望擁有更多人文主義的東西。

於是,許多作者開始了以吸血鬼為題材的文學創作,透過吸血鬼串聯故事,為文學作品注入一些人文主義的思想血液。

從英雄弗拉德蛻變至吸血鬼德古拉,西方人為何對吸血鬼痴迷不已?

而人們也可以從吸血鬼題材的小說中找到一些關於人性的懷念和想象,使常年處在極端理性主義下的思想得以喘息。

在以吸血鬼為題材的作品中,很多作者都選擇將故事背景設定在中世紀,不僅是出於對於中世紀曆史的幻想,也由於中世紀總是給黑暗、恐怖、神秘的歷史印象。

中世紀黑暗,其實是因為那段時期的歐洲沒有統一的政權來統領,各國封建割據不斷爆發戰爭,科技和生產都無限停滯,百姓整日活在戰爭與死亡的陰影中,苦不堪言。

從英雄弗拉德蛻變至吸血鬼德古拉,西方人為何對吸血鬼痴迷不已?

戰爭對於統治者而言,意味著更多的權力和財富,而對於老百姓來說,戰爭只能帶來死亡和災難,因此,只要提及歐洲的中世紀,大多數人們都覺得這是一個十分黑暗的時期。

戰爭已經帶來足夠的黑暗和恐懼,可黑暗遠不止於此,與之相伴的還有無聲肆虐的瘟疫。

14世紀的歐洲還曾爆發過大面積的瘟疫,這個時期的歐洲,醫學、科學並不發達,人們面對肆虐的瘟疫毫無辦法。

“死亡、蒼白、傳染”這幾個詞構成了14世紀人們對於世界的認知,吸血鬼的傳說也逐漸在歐洲蔓延。

到了1710年,瘟疫再度肆虐歐洲,這次的瘟疫直接將吸血鬼文化推向了另一個高潮。

從英雄弗拉德蛻變至吸血鬼德古拉,西方人為何對吸血鬼痴迷不已?

東普魯士也深受瘟疫荼毒而毫無辦法,為了消除人民的恐懼,他們採用了許多駭人聽聞的手段,讓人們相信造成這場災難的是吸血鬼。

暴露在瘟疫下又飽受恐懼的人們,也逐漸接受了這一荒誕的解釋,吸血鬼的傳說也在這個時期席捲歐洲。

事實上,後來醫學和科學得到發展後,有人專門做了相應研究,並給出了一個相對認可度高的解釋:吸血鬼實際上是患有卟啉病(紫質症)的患者。

卟啉病患病原因是由於人體缺乏合成血紅素之酵素,從而造成“卟啉(porphyrin)“的積累所引起的代謝性疾病。這類患者在受到陽光照射後會面板會潰爛、結痂甚至大面積黑色素沉著等症狀,因此他們都十分懼怕陽光。

這些症狀與人們口口相傳的“吸血鬼”所持有的特徵十分相似,很符合人們對於吸血鬼的幻想。

在醫學極度不發達的年代,常年的戰爭和奇特的病理症狀,加重了人們對於疾病、死亡的恐懼,因此各種關於吸血鬼的傳說也被杜撰出來。

拋開時局動盪和瘟疫橫行外,宗教文化也對吸血鬼文化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人們可以追溯最早的吸血鬼原型應當是聖經中的女魔利利絲和亞當之子該隱。

從英雄弗拉德蛻變至吸血鬼德古拉,西方人為何對吸血鬼痴迷不已?

利利絲是希臘神話中食嬰兒並飲其血的女魔頭,在《舊約》中,利利絲被描述成亞當的第一任妻子,因為不滿亞當,而離開了伊甸園,到達了血之海,以血液為食。

在中世紀的傳說中,利利絲有時會被認為是吸血鬼的鼻祖。

而該隱,則是亞當的第一個兒子。因為嫉妒殺死自己的弟弟亞伯,從而受到上帝懲罰,從此以後在黑暗中流浪生活,永遠不死,只能以吸血為生。

除此之外,比較久遠的一個人物應當是耶穌之徒猶大。

從英雄弗拉德蛻變至吸血鬼德古拉,西方人為何對吸血鬼痴迷不已?

猶大作為耶穌的十二門徒因為耶穌的責備感到羞憤,於是將耶穌出賣給他的敵人,最後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

耶穌死後,猶大又為此感到後悔,遂自殺。但上帝不能原諒猶大的行為,讓他在死後在夜間變成吸血鬼,不能見陽光,以懲罰他的背叛。

這些都是早期宗教中與吸血鬼相關的原型人物而已,要說確切的影響,還在於他們利用宣揚吸血鬼來達到宗教的統治目的。

中世紀的宗教文學曾利用虛構的吸血鬼的故事,來宣揚人與王國因為慾望和邪惡產生的罪惡,從而要求人們禁慾苦修,這一行為也為吸血鬼增添了一抹神秘的恐怖色彩。

而對吸血鬼文化起到奠基作用的宗教文化卻是在18世紀。

從英雄弗拉德蛻變至吸血鬼德古拉,西方人為何對吸血鬼痴迷不已?

這個時期的人們生活在極度理性的啟蒙運動中,情感得不到宣洩,吸血鬼文化的傳說和文學作品層出不窮,吸血鬼文化得到空前發展,然而作為教會,不能對人們荒誕的吸血鬼話題視而不見。

於是,卡梅爾作為塞農修道院的院長不得不做出實際的行動來駁斥這些荒誕的思想和傳說,因此在1746出版了《論匈牙利、摩爾達維亞等地的附體鬼魂、被開除教籍人、吸血鬼及活屍》。

可這一書籍的出版並沒有對吸血鬼文化起到任何抑制作用,反而加強了人們對於吸血鬼的討論,從而奠定了吸血鬼在人們心中的地位,“Vampire”=吸血鬼這個詞也在這個過程中被固定了下來。

從英雄弗拉德蛻變至吸血鬼德古拉,西方人為何對吸血鬼痴迷不已?

小結:吸血鬼文化一路走來也是幾經波折,而作為經典的吸血鬼人物原型之一的弗拉德三世·採佩什也從瓦拉幾亞的國民英雄蛻變為高貴又狡猾的吸血鬼,這其中所包含的,不僅是人們對吸血鬼文化的痴迷,也滿含著西方人對於人性的解讀與思考。

當邪惡與良善、殘暴和溫和等極端相反的特質在一個人身上不斷碰撞的時候,人最終會選擇哪一種屬性繼續存活?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看西方的作品,總覺得他們的故事不像中國的經典故事那樣情節恢宏,沒有家國利益高於一切的思想,反而更關注個人的善惡分明和思想鬥爭的原因吧。

想看更多精彩內容,歡迎關注我們喲。

(文:原創。圖:網路,侵刪。)

TAG: 吸血鬼古拉人們瘟疫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