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公里桃花塢》:處處充斥著「尷尬」,但又是新鮮的|編輯部

作者 / AKA大婷

5月22日,原定於當天晚上開播的新綜《五十公里桃花塢》(以下簡稱《桃花塢》)延至次日中午開播。

《五十公里桃花塢》:處處充斥著「尷尬」,但又是新鮮的|編輯部

開局似乎不是很順?

熱搜很多個,輿論走向一如節目首期主題:「尷尬」。

節目開播前,娛sir便搶先看了第一期,現場大部分時間,媒體老師們都笑的很大聲,越尬的地方,笑的越大聲。或許,這類綜藝更適合多人觀看?另一方面,娛sir認為,既是討論當代社交,那自然避不開尷尬,直面尷尬,或許才能真正找到問題根源。

《桃花塢》釋出會當天,我們隨著節目組去到五十公里外的桃花塢,來了一場實地感受。一個小劇透:桃花塢社群成形當中,那裡融入不少由15位藝人深度參與創作的痕跡,譬如:幸福大道、冥想屋、雕塑等。

《五十公里桃花塢》:處處充斥著「尷尬」,但又是新鮮的|編輯部

說回節目。

15個人?15個藝人?(PS:陳陳陳、OO雖不是藝人,但也算公眾人物)一如張翰所言,算真人秀里人數多的節目。數字自帶關注力,而關注力又自帶爭議性,這一點,在《桃花塢》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Anyway,首期測評後,在娛sir看來:《桃花塢》還算是一檔「新鮮」的綜藝,尤其是在影視綜同質化日漸氾濫的當下。當然,「尷尬」也是真實存在的。

五分鐘一個「社死」名場面?誰比誰尷尬

作為一檔擁有15人常駐的真人秀,正片85分鐘,加更29分鐘,時長上竟然沒創新高,這點有些意外。

首期節目標題:《15人入住,郭麒麟被宋丹丹逼問理想型?》

搞事情的心,呼之欲出。也正常,新節目,前三期無熱度無話題的話,後面再好也很難翻身。

第一個五分鐘:15人齊聚,自我介紹,不光尷尬,還要升級難度。於是有了#宋丹丹 張翰#熱搜上的名場面。一時間,竟分不出到底是張翰更尷尬還是尷尬了宋丹丹?

《五十公里桃花塢》:處處充斥著「尷尬」,但又是新鮮的|編輯部

第二個五分鐘:第一批居民分別是宋丹丹、舒淇、郭麒麟,初見面現場。

丹式提問:「你哪年的?有女朋友嗎?有秘密的?你喜歡暴烈的還是比較溫柔的?你喜歡哪個型別的?」

淇哥補問:「你粉底怎麼那麼厚呀?你有暗戀的人嗎?」

自詡在強社交環境下長大的郭麒麟,還算應付過了。至少,沒那麼尷尬。

《五十公里桃花塢》:處處充斥著「尷尬」,但又是新鮮的|編輯部

第三個五分鐘:宋丹丹與第二批居民汪蘇瀧、李雪琴初見面,再現丹式提問名場面。

《五十公里桃花塢》:處處充斥著「尷尬」,但又是新鮮的|編輯部

第四個五分鐘:另一「靈魂」人物蘇芒,出場,原住民舒淇話語權逐漸往蘇芒那邊傾斜,伴隨而來的還有另一個名場面,號稱史上永遠沒有機會再看到的明星大合影。各位細品。

《五十公里桃花塢》:處處充斥著「尷尬」,但又是新鮮的|編輯部

期間,穿插了旁白、社交理論知識過度和拔高,也有觀眾認為是加戲。

——旁白:

Hi,陌生人,歡迎來到桃花塢,AKA(又名)北京平谷大桃之鄉。這裡將會發生一些事情,一些你可能經歷過但被你忽略的事情,初來炸到,你可能需要點心理準備,若有不同,請多理解,若有誤傷,純屬意外。

——社交理論知識:

「人們彼此都是一面鏡子,相互映照、認識自己。」——引自庫利(社會學家)

《五十公里桃花塢》:處處充斥著「尷尬」,但又是新鮮的|編輯部

——旁白+理論:

你關得掉節目,但你躲不掉社交;你以為是一場普普通通的社交,開場便演變成為一場「靈魂審判」;如果你是朋友圈裡最好欺負的那個人,實際上,你可能是最受寵愛的社交中心,即便不是多些自信也沒壞處。

——以及社交小Tip,有√

《五十公里桃花塢》:處處充斥著「尷尬」,但又是新鮮的|編輯部

娛sir認為:一方面,這些旁白+社交理論知識引出首期觀察主題:#如何快速融入陌生人群體#,另一方面則是隱形的呈現,即15位常駐嘉賓的性格,又或者社交指數。

究竟誰更會社交?15人的社交指數排名?歡迎留言交流。

《桃花塢》定了一個什麼調?

首期節目還有一個的使命:定調。

1、

《桃花塢》的綜藝型別?

十五人的社交觀察真人秀。

2、

Who?

15位居民:陳陳陳、郭麒麟、賴冠霖、辣目洋子、李雪琴、孟子義、歐歐、彭楚粵、宋丹丹、蘇芒、舒淇、汪蘇瀧、張翰、周杰、周也(按姓氏排名),解決番位問題。

《五十公里桃花塢》:處處充斥著「尷尬」,但又是新鮮的|編輯部

3、

他們要幹什麼?

一起生活21天,一起打造桃花塢社群。

4、

節目立意是啥?

導演(池源)

:如果我們有一次選擇,我們想過一個什麼樣的生活?我們在北京找到離市區五十公里,一個叫桃花塢的村子,這個社群全部交給你們來打造、運營和生活。

另一位導演(謝滌葵)

:自己掏錢入股桃花塢,帶資入組。

不妨理解為,簡單帶出來《桃花塢》社交觀察之外的另一層意圖:試圖透過這場社交實驗搭建桃花塢社群,從而帶動當地產品(譬如:桃子)銷量、經濟發展,線上娛樂與線下產業商旅產業化的交融。

5、

怎麼玩?內容如何呈現?

獵奇心使然,一部分觀眾好奇15個公眾人物生活在一起,會呈現怎樣的日常?嘉賓內容時長如何分配?會不會有人翻臉、拍桌子走人?他們帶著這樣的出發點,手握放大鏡,從節目中尋找論證自身期許答案的證據,一句話、一個眼神、一個微表情,蛛絲馬跡都不放過。

節目本身呈現出來的初見面尷尬、和觀眾根據節目發酵出來的「尷尬」,無疑放大了關於「尬」這個點,至於其他,則弱化了不少。當然,源頭還是在於節目組之於內容的選擇和把控。

《五十公里桃花塢》:處處充斥著「尷尬」,但又是新鮮的|編輯部

另一部分觀眾,好奇這檔節目要怎麼玩?這場社交實驗,能不能成?這種綜藝理念、綜藝模式是否能形成常態?社群搭建對帶動當地產品銷量、經濟發展有沒有效果?這場社交實驗,能不能成?這顯然是一個長線觀察,並非一期節目能得出結論。

一個不爭的事實,當下的輿論環境,速度太快,大家已然弱化和縮短去思考去形成自己觀點的時間。換到一檔節目來說,觀眾習慣了第一時間定性,且兩個選項:好看or難看,自動忽略真人秀需要時間和內容去呈現變化和過程。

一個簡單的例子:如果冷靜下來看,15個原本不是很熟悉的人,聚在一起,初見面,怎麼會不尷尬,現實生活中的場景,恐怕只會更尷尬。或許,我們可以多留一些時間來觀察。

譬如,首期呈現出來的張翰,他就像是被碰到觸角後選擇縮回堅硬的殼裡的蝸牛,那第三期、第五期又或者結束之後,他又會呈現怎樣的一種社交狀態呢。

《桃花塢》的「新鮮感」?堅持看下去,答案自己品

「新鮮」一詞,據導演謝滌葵說,他在媒體反饋中多次看見了這個詞,這讓他覺得做這檔節目是有意義的。

觀察近兩年的綜藝節目,《奔跑吧》《極挑》《中餐廳》等綜N代依然佔據著市場的三分之二,剩下的三分之一中,以音樂、選秀、舞蹈等垂類節目為主。《桃花塢》,15個嘉賓,呈現一場當代社交觀察和社群搭建的生活實驗真人秀,相對比較而言是稀缺的,再往前,是2015年推出的《我們15個》,15個素人,在平頂生活一年,24小時直播。

《五十公里桃花塢》:處處充斥著「尷尬」,但又是新鮮的|編輯部

某種程度上來看,兩個節目由相似之處,但細看,又不太一樣,至少目前第一期看下來是這種感覺。當然,我們也注意到《桃花塢》的評論中,不同觀眾看出了不同節目的影子,想來,這也是綜藝行業做原創的困境吧。而過去的很多年,已經成功開闢出很多的綜藝模式了,這就好比音樂創作上,音符只有「哆喏咪發嗦啦唏」意思是do、re、mi、fa、sol、la、ti(中國為si),一首原創歌曲中,也難免會有似曾相識既視感。(強調一下,並非鼓吹或贊同拿來主義。)

這個時代,「想必大家對於社恐」一詞都不陌生。中國青年報、中國社科院和探探2020年聯合發起了一場調研,其中有一組資料是:年輕人中有40。2%的人表示自己存在著不同程度的“社恐”,超過一半的人認為自己缺乏社交技巧。

娛sir想說的是,娛樂之外,綜藝節目還能與新世代社會議題產生有效聯動,基於此,《桃花塢》是有想法的,也是「新鮮」的。背後還呈現出來一個點,文化內容又或者文化話語權開始傾向90後,甚至更年輕的一代。

尷尬也好,實驗也罷,借用節目的旁白臺詞來說:堅持看下去,答案自己品。

《五十公里桃花塢》:處處充斥著「尷尬」,但又是新鮮的|編輯部

附:探班當天娛sir和《五十公里桃花塢》導演謝滌葵的幾個採訪小問題:

娛sir:

為什麼是15個人?

導演謝滌葵:

15個人是能形成社會群體的最小單位。

娛sir:

為什麼會是桃花塢?

謝滌葵:

節目名稱「五十公里」是有講究的,離城市不遠不近,太遠就不符合週末出行度假的規律,太近又沒有脫離都市。於是,在這個範圍內尋找,剛好桃花塢,典型的北方小村,被設計師從小山村改造成現代民宿,融合了民宿和山村,很獨特。

娛sir:

目前大家相處還好吧?沒有拍桌子走人的吧?

謝滌葵:

沒有沒有。大家都是藝人,又都是特別nice的人,沒有什麼大沖突。當然,從個人性格、生活習慣層面,肯定會有不一樣,完全做到整齊劃一,統一思想,那是不可能的。

TAG: 桃花塢15社交節目Si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