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聲演員的舞臺氣質和藝術風格是相對固定的,這裡有哪些相關的說法

相聲演員的舞臺氣質和藝術風格是相對固定的,這裡有哪些相關的說法

通常情況下,相聲演員的舞臺氣質和藝術風格是相對固定的,而這也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他哪些段子能說,哪些不能說。舉個例子,蘇文茂先生的舞臺形象儒雅大方,滿身的書卷氣。這樣的藝術氣質決定了他使文哏類傳統活能駕輕就熟,也更能讓觀眾信服。假如硬是讓他演《拉洋片》《反七口》《牛頭轎》這類打哏、倫理哏的段子,眾位不妨腦補一下,其演出效果可想而知,必定是不倫不類。

相聲演員的舞臺氣質和藝術風格是相對固定的,這裡有哪些相關的說法

“有所為,而有所不為”的道理同樣適用於相聲表演。一旦逆勢而為,結果往往難盡如人意。相聲愛好者提到高英培總能在腦子裡蹦出兩個字——火爆!高先生直爽豪邁的性格對其相聲表演起到了積極作用。正因如此,他在塑造“萬能膠”、“石廠長”、“二個他爸爸”等角色時才能得心應手。然而,高先生晚年與愛徒孟凡貴搭檔時卻真的說過一段“不合身”的相聲。如今這段相聲已經很少有人再提起,而它也終究不會成為高英培的代表作。

相聲演員的舞臺氣質和藝術風格是相對固定的,這裡有哪些相關的說法

這段就是上世紀八十代末問世的創編相聲《猶豫症》。老聽戶可能說了,這不是馬志明的作品嗎?沒錯,他和黃族民當年確實說過這段,並且少馬將一個做事優柔寡斷,拿不準主意的小人物刻畫得入木三分。兩者對比之下,高英培先生演繹的版本,硬傷則一覽無餘。

相聲演員的舞臺氣質和藝術風格是相對固定的,這裡有哪些相關的說法

其一,演員與角色不符。前面提到了,高先生留給觀眾的印象素來是直爽熱情,說話乾脆利索。《猶豫症》這段相聲需要演員塑造的人物恰恰與他本人的性格特徵截然相反。即便演員已經想方設法去表現出猶豫不決的特點,但觀眾心目中的高英培早已形成刻板印象。突然間的刻意轉變,應該很少有人能接受並認同。

相聲演員的舞臺氣質和藝術風格是相對固定的,這裡有哪些相關的說法

其二,演員對作品認知不全面。馬志明在處理這個作品時,對人物的定位是自己有猶豫症,但不自知。因為遇事猶豫不決,凡事都得研究研究,反而誤打誤撞每次都因禍得福,無形中增加了喜劇效果。底包袱“那我還得再研究研究”,再次點明瞭人物性格,將諷刺的力度發揮到了極致。

相聲演員的舞臺氣質和藝術風格是相對固定的,這裡有哪些相關的說法

反觀高先生開場上來就承認了自己沒主意,按理說接下來該展開介紹因為猶豫的毛病耽誤了什麼事,造成什麼影響吧?事實上並沒有,除了在食堂買飯沒買著,最後只能吃饅頭蘸醋外,其他都是好事。這就讓觀眾疑惑了,到底猶豫症是好還是壞?另外,由始至終段子裡的人物都承認自己嘀嘀咕咕。但到了底包袱的鋪墊時,當著廠裡同事發言又矢口否認,最後讓食堂李師傅點出來他愛猶豫的毛病。這樣一來,演員塑造的人物就變得前後不統一了。

相聲演員的舞臺氣質和藝術風格是相對固定的,這裡有哪些相關的說法

其三,外插花包袱影響表演節奏。在高英培師徒合作的《猶豫症》裡,捧逗兩位演員都使了大量外插花的包袱。然而,這些小碎包袱不僅沒起到應有的作用,反倒讓表演顯得拖泥帶水。舉幾個例子,墊話部分有句重要的臺詞“男的沒主意受一輩子窮,女的沒主意受一輩子窮”。本來就是起鋪墊作用的一句話,為的是引出“愛猶豫”的主題。

相聲演員的舞臺氣質和藝術風格是相對固定的,這裡有哪些相關的說法

可演員卻硬要從誰說的這句話上面找包袱,反覆拿“高爾基”、“高爾湯”、“高爾雞湯”做文章,而這和主題沒有半點關係。再有,說到“我父親和我岳父過生日”時,又圍繞七十三、八十四兩個坎兒找包袱。諸如此類拖沓的處理對諷刺“愛猶豫”起不到任何作用。

相聲演員的舞臺氣質和藝術風格是相對固定的,這裡有哪些相關的說法

高英培先生形象定位決定了他不適合塑造這種人物,更不適合表演這類題材的相聲作品。沒有取捨,刻意為之的結果只能留下不完美的遺憾。

TAG: 相聲高英培猶豫演員包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