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植群談小生可“醜”及林碧芳說小生可“娘”

蔡植群談小生可“醜”及林碧芳說小生可“娘”

戲劇中是否有一個標準的小生形象?

沒有。但這不是從“一千個讀者眼裡就有一千個林黛玉”說的。

而且即使有,這個標準相當高,有三個條件,按照潮劇名家蔡植群老師的話說:“就潮劇史小生行的若干前輩來說,真正三個條件俱全的,嚴格講還真沒有。”

蔡植群老師眼中的“三個條件”是怎樣的呢?

蔡植群老師說,“小生行當要具備三個條件——‘生雅有聲會做’。

‘生雅’就是扮相要準,戲胚打扮起來要悅人,小生還要有些書卷氣。

‘有聲’就是嗓子要好,潮劇小生的唱聲是男女同腔同調,以前男演員要演小生,聲音條件必須很優越。聲音好,還要會唱曲,有聲如果不會運用也沒用……

‘會做’就是動作要瀟灑大方,文武都要大方。水袖雖然看起來很簡單,但有人甩出去就很好看,有人就不好看,其中是

有奧妙的。動作除了要大方漂亮,還要準確、符合人物,不能隨心所欲。

潮劇觀眾也好,行內也好,要公認一個小生演員立得住,是相當困難的。”

男小生的標準這麼高,蔡植群老師甚至直言太難得到了。因為有的老師有聲,表演也是行內公認的,但從現在留下的資料看,形象偏蒼老。有的老師形象不錯,也有聲,但是真要說三個條件完全滿足,還是有點勉強。有的老師戲胚好,動作也好,但聲音條件略遜。後來的一批,有的有聲,年輕時形象也不錯,但中年後形象就差了一點,動作的優美程度也不太夠;有的聲好,年輕時的形象也好,但唱做有點浮,也太快發胖。

蔡植群老師也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不足,即使他是一入行就做小生的,但正如大家公認的,他的嗓音確實有點那個“與眾不同”。對於這一點,蔡植群老師不無自嘲地說,“我自己也是,戲胚和動作還算勉強過得去。但是聲音不行,不是偏輸,是輸太多。我幾十年來演過不少戲,文生、武生、鬚生都有演,年齡偏大之後還演過老生,但是我這把“滴嗒”(聲音)太差。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我知道自己的聲音不好,所以在這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公眾最後承認聲音雖然不行,但唱功還是可以,算是透過唱功來掩蓋聲音的不足,但總體來說作為小生還是條件不全面。”

那麼我們可能就會有這樣一個想法,如果把歷史上出現的這些優秀男小生,來個大資料分析,是否能定位出一個標準的男小生形象呢?然後我們按圖索驥去民間找苗子就行了。

事實上這也不行,因為這樣的人根本不可能存在,人與人看起來相差無幾,但細節其實千差萬別,比我們想象的大得多,沒有人會按平均人的樣子長的。雖然《愛情公寓》搞出一個張偉的平均臉出來。

人是無法按某個平均數值完美地生長的。這個道理在《平均的終結》一書中有很好的介紹。書裡講了一個按平均身材設計的失敗案例。

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末,美國空軍負責人認為飛機戰損率過高,可是飛機質量沒問題,飛行員操作也沒問題,最後他們判斷是駕駛艙的設計有問題——飛行員身處其中感覺特別彆扭,操作不順手。

有人就說,這些飛機的駕駛艙尺寸是按照1926年美軍平均身材資料設計的,那麼現在過去了二十多年,可能士兵的身材已經變了?於是空軍派人去調查了當時的飛行員。空軍有關部門總共調查了4063個飛行員,每人測量10個數據,然後對這些資料取平均值,算出了一個美軍“標準飛行員”的身材。下面的這個動作更加重要。

這一次派去調查的研究者想知道到底有多少飛行員的身材符合這份平均資料?他給每個資料都設定了一個比較寬鬆的誤差空間,比如說平均身高是69英寸,他規定,只要一個士兵的身高在67到71英寸之間,就算他“符合”平均身高,也就是說標準已經放得很寬了。

那麼在這四千多個飛行員中,全部十項指標都符合平均值的有幾個呢?一個都沒有。有的人身高合適但是手臂過長或者過短,如果長短合適的,胖瘦又不對。不但如此,哪怕10項指標裡只考察3項指標:脖子、大腿和手腕的周長,也只有3。5%的人符合平均標準。

這太反直覺了。我們一般會覺得,大多數人都應該差不多,各項指標都應該接近這個“平均計算出來的標準人”才對,而事實卻是沒有人是平均人。空軍有關部門最後只好下令把飛機駕駛艙裡的設施設計成可調節的,這才讓飛機適合了大部分飛行員的身材。

事實是,這個世界真沒有人會按一個理想的標準去生長,在男小生三大條件之中,同時具備二項的,都已算鳳毛麟角。但是正因為有這個標準的存在,大家也就知道怎麼去選拔了。取法乎上,不得“上”也得個“中”。

只是我們沒有必要去強求一個人必須那麼完美。即如蔡植群老師,嗓音其實是弱項,但他不是去強行往某個標準去套自己,去往那個方向改變,(應該也是改變不了)而是結合自己的特點,最後成就自己的特色,京劇等有門派,但潮劇沒有門派,硬要說一個的話,反而是蔡植群老師的特色最為鮮明,頗具成家成派之形。

正如演員沒有誰能達到所謂的標準完美條件,他們卻可以結合自己的特色而成門派,在更具體的小生演出程式中,其實也沒有說死小生就該一直四四正正地演,不能有花有醜的就情景發揮。於此,蔡植群老師也有獨家的見解。這種見解不死板,有點孔子說的“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很難,孔子也要到七十歲才有這種境界,《噪聲》一書有一個悖論說:

如果你尊重規則,你就可以不遵守規則;

如果你不尊重規則,你就必須遵守規則。

對應到這裡的意思是說,如果你水平足夠高了,你就有不遵守規則的自由,因為你一直知道遵守規則的重要性,你一直遵守規則並在它的浸淫之下你才達到現在這麼高的水平,所以,你其實也不會輕易去不遵守規則。反而是對於那些時時想走捷徑的人,不想遵守規則,便常常遇到規則的束縛,在這個圈子裡,大家會更加死死看牢你,因為你沒有創造出成績來說話的話,你就還沒有得到圈內人的信任,所以還輪不到你不尊重規則呢。

對待小生的程式演出,也一樣的道理,你必須中規中矩,但是太中規中矩卻又是水平不高的表現。蔡植群老師說,潮劇小生的基本動作,幾十年來有了一些變化,但總體變化不大,大家學的也都一樣。但演起戲來,各個角色不同,偏文、偏武、偏花、偏惡,動作就要隨著角色賦予的內容變化。比如角色是花點的,動作就不能四正雅,四正雅就不配稱。比如《琵琶記》的蔡伯喈是正生,動作就要大方穩重,《蘆林會》的姜詩也算是正生,但是愚得可恨的書呆,就要含些醜。《綵樓記》的呂蒙正,一部戲裡的表演還要不同。有幾場是正生,第一場赴綵樓,呂蒙正窮,但有志,不願被人小看,鶴立雞群。第二場見相國,不服輸,你看不起我,我也有傲氣,有內才。這兩場就要用正生演。第三場回寒窯,有夫妻戲謔的成分,可以帶點詼諧,帶點動,帶點花甚至醜。第四場以前是“評雪辦蹤”,也要帶點花和醜。《逼上梁山》的林沖按道理是武生,沒有文生的痕跡,但是來到長亭別,有兒女情長的東西,就要用文生演,其他都是偏武。

蔡植群的林沖,只聽聲音都感覺到一股英雄正氣

無獨有偶,最近看到林碧芳與觀眾的一個交流,有人說她演出《愛歌》裡的李夢龍有點娘,林碧芳解釋說小生之娘也有道理。她說:

“我的老師教我,文生三分女。而且李夢龍這時只是個少年文生,功未成名未就,演得太成熟應該不對吧。”

無論蔡植群還是林碧芳的觀點,這些都是針對具體人物在具體情景具體身份中的此一時的表現,他們沒有受到固定程式的束縛,所以更能看出他們入戲之深,觀眾應該更喜歡這種生動吧。他們是一幫西裝革履中的穿牛仔褲者,他們在沉悶中就這樣一下子收住大家的眼光。

齊白石說,“學我者生,似我者死”。看來,“似”就是規則、程式,你不遵守它們還真不行,但你還要進一步思考“學”,是什麼成就大師的?肯定不是做到遵守規則和程式就行,你必須真有自己的東西。福禍相倚,蔡植群的弱項,因材就勢,還能成為他的加分項,那些願意“學(大師者)”的人,必定也會有自己的一片天。

【本文素材來自:

1 《潮劇小生的表演和唱腔要發展》(謝彥)

2 《平均的終結》(託德•羅斯)

TAG: 小生蔡植群遵守規則老師潮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