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暴脾氣的背後是缺愛,冷漠的背後是傷害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了人類需求的五層次理論: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和歸屬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實現的需求。總結一下,可以歸納為這三類:普通需求、人際需求和心靈需求。

心理學:暴脾氣的背後是缺愛,冷漠的背後是傷害

什麼是普通需求呢?我們可以簡單的歸結為吃喝拉撒睡玩,這是一種最為普通、最為基礎的需求,也是我們人生當中最為重要的需求,它從嬰孩開始就影響著我們,特別是對於我們性別的養成尤為重要。那人際需求呢?眾所周知,人是一種社會動物,我們現如今的生活都是脫離不開與其他人的關係,美國的心理學家曾指出人際交往是有需求的,分為三個,分別是:感情需求,每個人都渴望愛別人和被別人愛,沒人可愛或者不被人愛的人是很悲慘的;包容需求,是三大需求的基礎,指人在人際關係中維持滿意的關係;支配需求,指控制別人和被別人控制的需求。最後就是心靈需求?顧名思義就是精神層面的需求,它可能脫離我們的現實世界,但又來源於現實世界,它與普通需求、人際需求相輔相成,是它們的昇華。

心理學:暴脾氣的背後是缺愛,冷漠的背後是傷害

現在我們就來談談暴脾氣、冷漠這種性格與人類需求之間的關係。

暴脾氣的背後為什麼是缺愛?這就要從我們嬰孩時期開始說起,嬰兒時,若父母對自己吃喝拉撒睡玩長期不能滿足,採取迴避、厭煩甚至暴力的方式對待,對嬰兒而言,父母的不歡迎自己就等於可怕的孤獨與死亡,這份感覺會一直在內心深處,長大後以暴脾氣的方式呈現出來,這就是典型的普通需求沒有得到滿足。從心理學上來講,每個生命剛出生時,是覺得自己不好不壞的,他會不斷向這個世界發出種種聲音,而他的聲音,必須得到別人的積極迴應,然後他就會覺得自己的聲音是好的,進而覺得自己是光明的、美好的;但如果得到的是負面迴應,或者是冷漠,那麼,他就會覺得自己是黑暗的、糟糕的,這又反應到我們的人際需求缺失。長期正常、健康的普通需求和人際需求得不到滿足,將會潛移默化影響我們積極精神世界的構建,那我們的心靈需求也將長期缺氧,暴脾氣由此而生。

心理學:暴脾氣的背後是缺愛,冷漠的背後是傷害

為什麼冷漠的背後是傷害?從我們人類需求角度講,冷漠是我們三大需求缺失而造成的不信任造成的。生活中的無奈是冷漠的源泉,一些人迫於生活的壓力,讓他們不敢將自己釋放,隨著自己的內心去行動,比如,一個老太太在路上跌倒了,周圍沒有人去扶,他們害怕碰瓷,扶了會不會訛上自己,典型的普通需求的缺失而造成的冷漠人性。這種情況又反映了人與人交往的不信任,當今社會競爭壓力大,“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成了人們交往較為普遍狀態,看到別人倒黴了,更多的可能是冷眼旁觀,甚至還帶著幸災樂禍,這可能也是我們心靈需求沒有得到滿足的結果,在過往的經歷中多次受到精神傷害帶來的後遺症。

心理學:暴脾氣的背後是缺愛,冷漠的背後是傷害

怎麼才能讓我們活得更平和與精彩?

曾被關進納粹集中營的心理學家維克托。佛蘭克說:當投入地去愛一個人,去做一件事,幸福就自然而來。他的意思是,幸福不可直接追求而得,幸福是投入的副產品。準確來說,幸福是,你作為一個存在,與其他存在建立了真切關係的自然產物。幸福或意義感,是從深厚關係中而來。無論我們起點如何,我們都要學習如何讓自己活在當下。活在當下,即意味著,我不將當下的外部世界視為敵對,也不逃避自己內心的情緒,而是和當下融為一體,這種融合,即愛,或者說,比愛更大。

心理學:暴脾氣的背後是缺愛,冷漠的背後是傷害

在生命早期,我們如果你是被父母滿足了基本需求,人際需求和心理需求長大的,那麼你是幸運的。愛是理解、包容和堅持。但凡被愛溫潤的人,都會沒有愛療愈不了的傷害,沒有光明穿透不了的黑暗。

心理學:暴脾氣的背後是缺愛,冷漠的背後是傷害

TAG: 需求人際我們暴脾氣冷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