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人認為“不合群”、“宅”、“孤單”,這種人就沒有出息嗎?

被人認為“不合群”、“宅”、“孤單”,這種人就沒有出息嗎?

“不合群”、“宅”、“孤單”,這幾個詞大家並不陌生。

“不合群”相對應的就是“合群”。

一般來說,如果在下班以後或是休息日,一群人能鬧出去喝酒唱歌打牌或是做點其他什麼事情,間或摻和著相互吹捧,插諢打科,如果還能做到“見面熟”、“會來事”,大多數情況下都被人們認為是“合群”。而下班以後不願參加類似的活動,一個人回家或是組織自己的小團體不願意在大眾面前出現,喜歡按照自己的愛好做些什麼而不是和一幫人一起鬧騰,這時候,人們普遍會認為這樣的人是“不合群”。

“宅”,這是個近幾年來興起的一個新詞,被認為是“不合群”的一個典型例子。

宅,作為名詞是“家”的意思,作為動詞就是“呆在家裡”的意思。老是呆在家裡不出門,這樣的年輕人有時候也挺讓老輩人很擔心:你怎麼老是宅在家裡不出去,你要還不要朋友了?沒有朋友沒有社會關係,日子怎麼混得下去?

“孤單”,這個詞就更為極端了。

“不合群”“宅”,其結果在很多時候直接表現為“孤單”。

一個人或是一個小群體,沒有跟隨者,沒有呼應者,和其他的人或群體沒有太多親密的接觸,獨立來往,獨立而行,和孤獨、孤僻不一樣。孤獨、孤僻是描述情感和性格特徵的詞,而孤單只是描述一種客觀的存在,就是個體遊離於眾體之外。

這些詞不陌生,大家對於具有這些標籤的人也不陌生。在絕大多數時候,在絕大多數人看來,“不合群”是不對的,“宅”是不妥的,而“孤單”則是可憐甚至是可恥的,具有這些標籤的人一般都沒有出息,成不了大事,因此,我們常常會聽到這樣的教誨:

——你要合群一點,你看看,那個誰,混得多好,到處都有朋友。

——天天宅在家裡,大門不出,一腳不邁,看你能做成什麼事!

——老是一個人搞來搞去,被人都那樣,就你不那樣,別人都這樣了,就你不同!

被人認為“不合群”、“宅”、“孤單”,這種人就沒有出息嗎?

聽到這些話,作何感想?

憤怒?自卑?不自信?懷疑?還是下決心要去改變?

不。我勸你千萬不要這樣。想一想,看一看,再去回答這個並不簡單的問題。

隨波逐流是合群。人云亦云是合群。

在某種意義上說,大家所認為的合群只是“大眾化”的另外一種表達。而“大眾化”真的有那麼好嗎?滿足於大眾化,你永遠不會覺得使用算盤沒有什麼不好,你永遠不會認為要到銀行去才能取錢存錢沒有什麼不妥,當然,如果有人要你解除你的裹腳布,減掉你留的長鞭的時候你也一定覺得是驚世駭俗。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第一個打破黑屋子的窗戶的人當然也一定不會是你。好嗎?

“宅”,真的不好嗎?

“宅”的出現,是和近年來網路發展密切相關的。“宅”在家裡,一樣可以聯通世界。如果有人還認為網路只是一個虛擬世界,和現實生活是相對割裂的,在前幾天或許還有一些可以接受的成分,但是到了今天,可以這樣說,如今的網路甚至比現實還真實。誰還能說網路不就是現實生活的一部分呢?所以說,如果年輕人是藉助網路的“宅”,其實只是一種表象,或許,呆在家裡的他們比在外面的人玩得更嗨。這是問題的一方面,另外一方面,很多時候人確實還需要真正地“宅”起來。過去,大師們講究“閉關”,閉關,就是要把自己相對地封閉起來,潛心專研一些技能或思考一些問題,待到再“出關”的時候,技能或境界就已經上升到了一個新的層次了。我們做事情,研究工作,考慮問題不也是如此嗎?

“孤單”。這個詞的爭議頗多。孤單不好,孤單是人們要對抗的一種狀況,誠然如此。可是,

在很多時候,人們在往前走的時候並不一定有伴一起行動。

奇兵往往都是小隊伍,出現在夜深人靜的時候,過多的喧囂和熱鬧有時候並不能成就事業。換個角度來說,如果把社會比作一座高山,那麼,毫無疑問的是,山腳下的人最多,越是往上人越少,“孤單”有時候就是“高處不勝寒”的詮釋。屈原清醒而偉大,屢遭排擠打擊,他是孤單的。貝多芬26歲起失聰,基本上不能與人交談,他是孤單的。曹雪芹在寫《紅樓夢》的時候,每天劃粥而食,他是孤單的。司馬遷身受“腐刑”而作《史記》,他何嘗不是孤單的?

陽光總在風雨後。

從這個角度來看,

“不合群”、“宅”、“孤單”,這些字眼不但不是可悲可憐和可恥的,在很多時候還是成功者在一定時期的註腳,是人們在奮鬥過程中必須要經歷的看上去“不爽”的痛楚。

被人認為“不合群”、“宅”、“孤單”,這種人就沒有出息嗎?

話雖如此,但對於“不合群”、“宅”、“孤單”還是要有一個清醒的認識。

作為人,人是具有社會屬性的。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因為人的社會性,所以人們才從猿人進化到原始社會到了如今多種社會形態而存在。人們始終都是社會這張大網中的一個節點,在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的同時也擔負了多種角色的義務和責任,人們的一言一行都構成了這個社會的一部分,

脫離了人的“社會性”來談“不合群”、“宅”、“孤單”就是一個笑話。

也就是說,即使認可“不合群”、“宅”、“孤單”存在的合理性也不能脫離“群體”的概念和認識,也就是說,“不合群”、“宅”、“孤單”合理性的前提一定是“社會”。

如果不能融入“社會”,那麼,“不合群”、“宅”、“孤單”就是可悲、可憐和可恥的。

因為你卓爾不群才“不合群”,因為你需要更多的時間來潛心研究所以需要“宅”,因為你見解獨到別具一格才顯得“孤單”,只有這樣才合理。

如果不是因為這樣,而只不過是因為不敢接受現實的殘酷想要躲起來,這不是“不合群”,這是“逃避”。不過是因為想要“躺平”在家裡享受幾分安逸,這叫“懶惰”而不是“宅”。因為懼怕,因為懶惰,還因為缺乏個人品質上的磨練而把自己和眾人對立起來,把自己遊離於社會環境之外,這不是“孤單”而是有意識的“孤僻”了。而這些,永遠都不可能讓自己在成功的道路上前進半步。

不是每一段路都有人陪伴,有些路始終需要一個人走。

不是每一片天空都是陽光燦爛,有時候頭頂上一定會有烏雲。

所有的成功都是鮮花美景,但是,通向成功的道路從來都是荊棘坎坷。

這樣的路,適合一個人走。

被人認為“不合群”、“宅”、“孤單”,這種人就沒有出息嗎?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牧牧說事

TAG: 合群孤單時候家裡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