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心居》,我從顧清俞、馮曉琴身上,明白了一個很現實的道理

《心居》開播至今,網路上討論的最熱烈,便是劇中角色的人設問題,尤其是兩位女主馮曉琴和顧清俞的人設。

這兩者,是兩種階層的對比,也是兩種身份的較量。

只是,在看到顧清俞對待馮曉琴和施源截然不同的態度時,反倒讓我們真正明白一個十分不堪,卻又不得不承認的事實。

那便是:

富人才談愛情,窮人只談生活。

這是展翔出局的原因,同時,也是顧磊下線的根本。

看完《心居》,我從顧清俞、馮曉琴身上,明白了一個很現實的道理

01、顧清俞除了愛情,要什麼有什麼

1943年,著名的社會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了人類需求的5級模型,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需求理論。

在他的5個需求層次裡,包括了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需要以及自我實現的需要。

仔細想想,顧清俞需要的、想要的,都有了。

除了愛情。

作為一名在上海成長的新上海人,她有著不錯的家庭環境,自己本身學歷不低,是外企高管,年入千萬。

(補充說明:劇中的某個單子提成高達七八百萬,一年自然不止一個單子)

看完《心居》,我從顧清俞、馮曉琴身上,明白了一個很現實的道理

她思想上獨立,骨子裡清高。

不論是在生活,還是在職場,她都是要什麼有什麼,日子過的如魚得水,唯一的不完美,是沒有愛情。

即便有土大款展翔的熱烈追求,但她始終找不到一個合心意的男人。

又或者說,曾經有個為她彈琴的14歲少年,入了她的夢,讓她再也走不出那個名叫“施源”的男孩為她築造的夢境裡。

施源是顧清俞的一個夢。

不像是愛情,更像是年少時的惦念,否則,她又怎會在別的男人身上找影子?

看完《心居》,我從顧清俞、馮曉琴身上,明白了一個很現實的道理

展翔的8年陪伴,抵不過施源出現的兩個月。

區別,就在這“需要”上。

站在旁觀者的角度,施源跟展翔,沒有任何可比性,聰明人都知道該選誰。

即便展翔努力迎合顧清俞內心深處的那個影子,但展翔畢竟不是他。

展翔不會說英語、不會彈鋼琴,更不懂那個年代裡,一個穿著白色襯衫,戴著黑框眼鏡,手裡拿著書,嘴裡說著浪漫英語的男孩,就像是一道光,照亮了常年住在黑暗裡的顧清俞。

看完《心居》,我從顧清俞、馮曉琴身上,明白了一個很現實的道理

在日常生活裡,除了收租,展翔沒法跟顧清俞有精神上的契合和共鳴。

顧清俞有的,展翔也有,顧清俞想要的,展翔拼了命地學也夠不上,一首小星星,展翔學了幾年,也沒學出個花樣兒來。

所以,在那長長的8年裡,別說出局,展翔挨著局子的邊兒的機會都沒有。

顧清俞找了一個又一個的“男朋友”,就是沒有他。

看完《心居》,我從顧清俞、馮曉琴身上,明白了一個很現實的道理

看得出來,顧清俞對“愛情”看得很重,往更玄乎的方面講,她是把當年的光,看的很重,以至於在那道光(施源)出現以後,她就不像是她了。

施源出現後,一向邏輯嚴謹,分析事情頭頭是道的顧清俞,慢慢地啟發了戀愛腦的潛質。

她生活富足,事業順遂,求得不過是一可心人。

施源也許是,也許不是。

但對目前的顧清俞來說,他是。

看完《心居》,我從顧清俞、馮曉琴身上,明白了一個很現實的道理

02、白月光沒了光,施源還是那個施源嗎?

就目前放出來的劇情看,施源跟顧清俞之間,看似一切都好,但伏筆早就埋下了。

施源本家,應該是世家大族,老上海土著。

當年顧清俞家搬到上海,就是在施家租的房子,落的腳。

那時候的施源,家世、樣貌、文化文藝,樣樣都長在了顧清俞的心坎上。

可14歲後施源家就搬走了。

結合施源的描述,也就是他們家去了鄉下插隊,施源深受其害,以至於高考中睡著了沒考好,最後上了箇中專。

看完《心居》,我從顧清俞、馮曉琴身上,明白了一個很現實的道理

【說明一下,按照年齡算,施源家在90年代去插隊就是個笑話,知青上山下鄉,那是六七十年代的事,早在80年代初,知青就基本全部返城了。電視劇不嚴謹,這種Bug,忽略不提】

他的母親,也從抑鬱症患者變成了躁鬱症患者,如今更是尿毒症患者。

從天之驕子,到小小導遊,這樣的落差,施源也許早就適應了。

但施源媽媽不適應。

哪怕為了她的病,兒子除了當導遊還打了幾份工,哪怕兒子38歲了,依然沒有女朋友,哪怕家裡負債百萬,她仍然清高地覺得,錢是俗物。

看完《心居》,我從顧清俞、馮曉琴身上,明白了一個很現實的道理

20年後再見的施源,是什麼條件?

中專學歷、國際導遊,兼職工人、沒房沒車沒存款,負債150多萬、尿毒症老媽等著換腎,跟鄰居莉莉曖昧不清,為錢假結婚兩次,婚史難看。

反觀顧清俞呢?

學歷高,氣質好,外企高管,能力也強,有房有車有錢。她在這後來的20年裡,活的精緻,瀟灑恣意,完全是越來越好的樣子。

施源呢,他在這20年裡,越活越累,基本上是從一個深淵跳入另一個深淵裡。

看完《心居》,我從顧清俞、馮曉琴身上,明白了一個很現實的道理

顧清俞嫁給他,等於是精準扶貧。

兩個人衝動之下的閃婚,後續是一系列的麻煩。

施源的媽自視甚高,窮的叮噹響卻不妨礙她討厭樣樣都比自家兒子強的女人,因為病了,未來她能作妖的地方太多了。

跟顧清俞求婚,施源是一時衝動,他內心是自卑的。

所以,兩個人在他們的婚姻裡想要和諧,勢必都只能小心翼翼。

顧清俞做任何事,都得放下姿態,照顧施源的自尊、情緒乃至婆家的刁難;

看完《心居》,我從顧清俞、馮曉琴身上,明白了一個很現實的道理

施源本性實誠,但他在很多事情上,優柔寡斷,一味自我委屈,成全母親,面對顧清俞,自卑卻無力改變什麼。

顧清俞嫁給施源,要擔起的,將會是施源一家的債務我,他母親的腎源費用,後續治療,甚至更多。

除此之外,還得因為施源母親的病,對她的挑剔,刁難,隱忍退讓。

閃婚前後,顧清俞可以沉浸在愛情的小甜蜜裡,但時間久了,她便會體會到生活的一地雞毛和婚姻的不易。

施源其實跟馮曉琴更像一類人。

他們身上的擔子很重,但他們能力有限,愛情於他們而言,是奢侈品,消費不起。

看完《心居》,我從顧清俞、馮曉琴身上,明白了一個很現實的道理

偏偏,年少時的純純愛戀,迷了施源的眼,他現在可以不顧一切,甚至在他母親給顧清俞下馬威的時候,跟他母親大吵一架,但這解決不了根本問題。

中年後的施源,他的日常,只剩下生活,而不是風花雪月,可此時的顧清俞,恰恰跟他相反,她要的,就是風花雪月。

顧清俞愛的是當年的施源,卻未必是現在的施源。

尤其是在施源媽媽第一次見面就下了戰帖的情況下,一時戀愛腦的顧清俞能體諒施源母親的病痛,但她同樣心高氣傲,是做不來長年的伏低做小的。

他還是會為顧清俞彈一首曲子,但他這道光,早就熄滅了。

看完《心居》,我從顧清俞、馮曉琴身上,明白了一個很現實的道理

03、馮曉琴一無所有,只求好好活著

兒媳跟女婿,於顧家而言,都是外來的家人。

但在顧清俞這裡,卻未必如此。

顧清俞用100萬,用她弟弟的死,將馮曉琴死死地釘在了“外人”的位置上,生怕馮曉琴算計了她的弟弟,扶持了孃家。

但她卻上趕著將施源,甚至他家人納入到自己的羽翼之下。

施源是個孝子,所以他能做到在長達20年的時間裡,幾乎不懂拒絕,不會忤逆他的母親,不是媽寶男,卻勝似媽寶男。

看完《心居》,我從顧清俞、馮曉琴身上,明白了一個很現實的道理

【施源150多萬的債務跟他母親找腎源,後續治療,這筆費用,怕是200萬不止】

顧清俞嫁了這樣的他,自然是不可能獨善其身的。

劇中有一幕戲,是她跟施源去買家紡用品時,刷卡的畫面。

當時鏡頭給了施源拿著的那張收據一個特寫。

那些家紡用品,隨便挑挑,就去掉了一萬多,也不知道,施源出國帶團一趟,能不能賺到這個數。

當時,為了照顧他的自尊,顧清俞刷了自己的卡,卻還眼巴巴地解釋“我的錢就是你的錢”,這種婚姻模式,本就自帶雷區,只會加重施源的自卑心理。

看完《心居》,我從顧清俞、馮曉琴身上,明白了一個很現實的道理

其實,此時的施源跟馮曉琴,沒多大區別。

原著中,馮曉琴鄉下的那個“弟弟”,其實是她婚前生下的兒子。

最新預告裡,這個設定沒有改,這是比較出人意料的。

也正是因為沒有改,之前顧清俞對她的所有防備,突然就變得合情合理了許多,馮曉琴的人設,也就更一言難盡了。

人設如何,我們暫且不說。

但馮曉琴揹負的,是整個孃家,這就跟施源比較相似了。

她從小城鎮裡來,到了大上海的第一件事,是想要找一張長期飯票,落地上海。

看完《心居》,我從顧清俞、馮曉琴身上,明白了一個很現實的道理

顧磊娶了她,大有可能是娶了她整個孃家。

先是妹妹馮茜茜,若是房子買成了,接著就會是老家的爸媽和弟弟。

對於馮曉琴來說,活著,活得好,是件艱難的事兒。

算計了顧磊,嫁入了顧家,8年的任勞任怨,卻早就被顧清俞排除在外,若是改了原著的人設,我們還能說幾句她的初衷不好,但不是不可原諒。

可如今,鄉下“弟弟”是兒子的設定沒變,馮曉琴的8年,就變了味兒了。

作為一個不被婆家接納的外地人,作為一個希望未來更好,兒子更好的全職媽媽,馮曉琴明明沒有錢,卻想要有自己的房子,算過分,也不算過分。

看完《心居》,我從顧清俞、馮曉琴身上,明白了一個很現實的道理

這個點,是比照目前大多數女性結婚要求買房買車的標準來說的。

但馮曉琴為何是在嫁入顧家8年後,作出這樣的要求,就有些耐人尋味了。

原因,極有可能是因為馮茜茜。

馮茜茜學歷不高,來到上海,就連一份像樣的工作都找不到,只能依附於嫁到上海,有大房子住的姐姐馮曉琴。

顧家對馮茜茜的接納,讓馮曉琴意識到她還可以要的更多。

於是,小算盤就為鄉下的兒子盤算上了。

她在顧家過得好,她就希望她們馮家也不錯,她幫不了,她就算計著,可以從顧家的手指縫裡,摳出一些來幫著。

看完《心居》,我從顧清俞、馮曉琴身上,明白了一個很現實的道理

正因為如此,她比許多人艱難很多。

按照馮曉琴的人物設定,她是安徽人,初中學歷,小城鎮裡出來到上海這樣的國際化大都市打拼,本就奔著找一個家境好點的老實男人過日子。

不夠獨立,依靠男人,思想上,更像在家相夫教子的傳統女性,所以,她可以在顧磊的要求下,辭職回家,照顧老人,愛護幼小。

當然,這多少跟地域的極限性有關。

她對顧磊,不是愛,而是長久相處後,衍生出來的親緣。

一個一無所有的人,想要過得好,往往得打斷脊樑骨,放下姿態和尊嚴,在身後藏一把算盤去過日子。

愛情,不是他們的必需品。

可以想,不敢要。

看完《心居》,我從顧清俞、馮曉琴身上,明白了一個很現實的道理

馮曉琴是窮人,跟她談愛情,那就是扯談,在她的世界裡,只談生活。

如何才能讓自己過得好,讓家人過得好,是她優先考慮的東西。

施源和她相似,但又不同。

現在的施源,是沒有高攀顧清俞的想法,但架不住他爸是有的,也架不住他自己本身的自卑心理在加劇。

也許他以後會更好,也許,自卑心會勾出他的異心。

還停留在努力追求生理需要的施源和馮曉琴,跟早就滿足了所有需要的顧清俞,根本就是兩個階層的人。

顧清俞可以憧憬愛情,施源和馮曉琴的人生,只剩生活的一地雞毛。

看完《心居》,我從顧清俞、馮曉琴身上,明白了一個很現實的道理

結尾

富人才談愛情,窮人只談生活。

這句話有些偏頗,但也的確是這麼個理。

人的確只有滿足了低層次的需要,才會去奢求高層次的東西,否則便都是拎不清的妄想和執念。

人一旦想要某種東西,卻始終得不到,心理上也就容易失衡了。

TAG: 施源顧清馮曉琴展翔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