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那點事……

傳統文化那點事……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咿呀學語就是從誦讀《三字經》開始。“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悠悠千年過去,我們歡迎遠道的朋友還是喜歡引用論語裡的古話。

有很多人說學習古詩、文言文有什麼用呢,那麼晦澀難懂的語言應該被拋棄。可是對於我來說,沒有任何白話文能夠給我古言古語那樣讓人陶醉的文化體驗。我們要與時俱進,我們要跨越過去,我們要面向世界,但是隻有不忘本來,才能更好的開創未來。

我們中華民族的昨天可以說是“雄關漫道真如鐵”,中華民族的今天可是說是“人間正道是滄桑,”中華民族的明天可以說是“乘風破浪會有時”。

短短几句詩濃縮了中華民族近代以來的發展史也展望了我們民族的未來。這種精妙許是隻有詩句才能呈現,而這字字珠璣是屬於我們中華民族獨有的,是讓人瞬間生出自豪感的寶貴歷史文化財富。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每一首古詩都值得我們反覆去吟誦,每一次吟誦都會有不同的體會。我很羨慕那些出口成章,腹有詩書的人,他們似空谷幽蘭,有淡雅之風,也許這就是傳統文化賦予他們的魅力。

從一個人的字中,我們就可以看出他做人的態度和性格特點,真的是字如其人。每次看到別人在舞臺上瀟灑自如的寫得一手好看的毛筆字,我都很羨慕,也在內心裡暗暗鄙視自己,為什麼小時候沒有堅持練習毛筆字呢。

記得從上小學開始,就有老師耳提面命的說:“不管你功課好不好,字都要寫的認真一些,這是做學問的態度呢。”

《淮南子》有云:“倉頡作書而天雨粟,天雨粟而鬼夜哭”,只因“造化不能藏其密,故天雨粟,鬼怪不能遁其形而鬼夜哭。”橫平豎直的方塊字是當今社會我們溝通交流的有力工具,更是上下五千年悠久文化歷史得以傳承的載體。

法國作家阿爾封斯·都德的《最後一課》,我想大家都在語文教材裡讀到過。正是因為這篇小說,讓我們瞭解了法語,知道了法國人民的抗爭,更懂得了“當一個民族淪為奴隸時,只要它好好地儲存著自己的語言,就好像掌握了開啟監獄的鑰匙”。而在現今的社會,莫說字寫的漂亮,很多人已經是提筆忘字。

出於文化傳播的目的,央視製作了一檔節目《漢字聽寫》,一開始並未被看好的原創節目卻一炮而紅,接檔而至的《中國成語大會》也大獲成功,說明我們國人對於漢字,對於自己的文化還是從心裡有著深深眷戀的。

我們年輕人是傳承傳統文化的中堅力量,如何講好中國故事,如何推薦中國文化,需要民間的力量,更需要年輕人的力量。“東方欲曉,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風景這邊獨好。”

TAG: 我們文化中華民族天雨粟鬼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