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病人》:抓不住的心不如放手,細說故事裡的那些妙不可言

跟大多數人一樣,第一次閱讀《沉默的病人》,我的感受只有

妙、妙、太妙

了。

小說的男主角是富有正義感的心理醫生西奧,而女主角則是沉默冷峻的殺夫畫家艾麗西亞,兩人都遭受過原創家庭的重創,也都在成人後深陷在一段遭背叛的婚姻裡走不出來。

看似毫無交集的二人,被命運緊緊地交織在一起,上演著一出相愛相殺的巔峰對決。

看第一遍時,作者對西奧接近“沉默的病人”——艾麗西亞的輕描淡寫,讓讀者誤以為他只是出於同情,亦或僅僅只是為了出名。

看到最後也無法想象到底是怎樣的感情亦或是吸引力,才讓西奧“自投羅網”的?

《沉默的病人》:抓不住的心不如放手,細說故事裡的那些妙不可言

說他是自作聰明也好,飛蛾撲火也罷,結局難免讓讀者

難以理解

可是看第二遍的時候,我們才可能發現男、女主角其實都是病人,他們實則都是“邊緣性人格障礙”患者。

他們低自尊、低安全感、害怕孤獨、害怕被拋棄,又過分地依賴周圍的人;他們總是表現出來很友好,渴望依賴對方,想要建立親密的關係,但往往事與願違,最後,都失去了伴侶的心。

西奧如此,艾麗西亞也一樣。

小說的結局固然讓人唏噓,但只有沉浸在一遍一遍的閱讀與領悟中,才能完全讀懂二人巔峰對決,看完後則會從內心深處吐出個"妙不可言"的讚譽。

《沉默的病人》是一本懸疑推理小說,一經出版便引爆了了歐美懸疑界,霸佔《紐約時報》暢銷榜392天。

《沉默的病人》:抓不住的心不如放手,細說故事裡的那些妙不可言

作者亞里克斯擁有著

劍橋大學英語文學碩士

美國電影學院編劇藝術碩士學位

,他將

希臘神話哲學

克里斯蒂式的推理

與過硬的

心理學知識

相融合,完成了這本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作品。

當讀者在理解劇情之後,再讀第三遍,乃至第四遍時,總有一種不可言喻的舒爽感,就像豬八戒細細品嚐人參果,雖然沒有初次閱讀時的飢渴,但卻知道

哪裡一口咬下去是甜的,哪裡細細咀嚼才會越來越香。

第一個妙,是故事核心的精妙:我們大多是原生家庭的受害者

小說一開始就交代了男主角西奧是一個原生家庭的受害者,他的父親性格狂躁,一言不合就會對小時候的他施以身體、言語上的虐待——非打即罵,這讓他從小就自卑、狂躁、缺乏安全感。

長大後,他雖早早地逃離了原生家庭,但心理創傷卻依然如魔鬼般跟隨著他。他多疑、敏感、深陷大麻煙癮,對伴侶依戀,卻總是無法進入親密的感情。

在遭受背叛,深受折磨時,依然和妻子凱西上演著“佯裝不知”的遊戲,無法走出婚前,也不能療愈傷口,只能以極端手段去解決問題,讓伴侶永遠留在身邊。

《沉默的病人》:抓不住的心不如放手,細說故事裡的那些妙不可言

女主角"沉默的病人"亦是如此,她的創傷更加敏感與傷痛,甚至歷經了三次痛苦的"誅心"。

第一次誅心,來自

她的母親

。她七歲那年被母親綁在汽車裡自殺,所幸她只是受了驚嚇,活了下來。

這次,她不但受到母親去世的驚嚇,還形成了“母親其實是為了殺死自己”的陰影。因為她實在想不通,媽媽為何自殺時還要帶著她。

第二次誅心,來自

她的父親

。在母親死後,艾麗西亞的父親曾對著她咆哮“為什麼死的不是你” ?這句話幾乎已經殺死了她。

試想,一位在孩子面前擁有著無比權威地位的父親讓她去死,還有什麼比這更傷人的話。

每次看到這個情節,我的腦海裡就會閃現出《唐山大地震》裡的那個小女孩。在母親在二選一的選出裡選出“救兒子”的那一刻,她便母親親手殺死了。

《沉默的病人》:抓不住的心不如放手,細說故事裡的那些妙不可言

第三次誅心,來自

她的丈夫

。在被蒙面人脅迫“是你死,還是她死”時,她深愛著的丈夫無奈地選擇了讓她去死。那一次,是她的第三次被殺,也是最痛的一次。

經歷了以上種種,她再也無法面對自己,選擇了復仇,也入了西奧設定的局。

這三個層次環環相扣,看懂了這些,已足夠讓讀者意猶未盡、回味無窮了。這些性格迥異的人物,各自帶著病態,卻又總能讓讀者看出其形成的原因。

說了這麼多,我最想說的是,這部小說雖然一直披著"懸疑與推理"的外皮,但最終迴歸的思想核心仍舊是——人性。

作者筆下的人、事、物不是非黑即白,而是將那些介於灰色地帶的人性,陰暗也好,光明也罷,從心理學的角度進行了解剖

,幾乎讓每位讀者都能從人物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沉默的病人》:抓不住的心不如放手,細說故事裡的那些妙不可言

我想,這,才是讓眾多書友沉迷的根本原因吧。

第二個妙,是病態人格設定的微妙:病態人格都是有原因的

小說將名稱定為《沉默的病人》,其實這個故事裡的每一個出場的人物,哪位又不是沉默的病人呢?

只不過,他們對自己的“病根”毫無察覺,最後不是在沉默中爆發,便是在沉默中死亡。

比如“媽寶男”保羅、“自虐狂”伊麗芙、“自戀狂”芭比……

作者在對這些人物描寫上,運用到了過硬的心理學理論,隨著故事的發展多少給出了病態性格的原因:

“媽寶男”保羅膽小、自卑,一事無成,因為他自小便被性格狂暴的母親死死地控制著;

“自虐狂”伊麗芙無時不刻地招惹是非,因為她總是在潛意識中引起別人對她的恨;

“自戀狂”芭比總是在別人的世界裡唱著獨角戲,因為她從小便在忽視里長大,以至於整個人生都在費力而不討好地“討好”著別人。

除此之外,作者還將

安全感、自控力、暴力等問題人格

的分析,貫穿在了整部小說之中,不但對懸疑劇情起到了強而有力的支撐作用,還處處埋下了伏筆,讓人大呼想不到。

比如,自控力。

在我們毫無知覺與記憶力的嬰兒期,父母尤其是母親與我們的互動,就已經為我們的諸多感知與人格埋下了種子。種子沒有埋好,後面大概會用一生的時間來面對這些問題。

《沉默的病人》:抓不住的心不如放手,細說故事裡的那些妙不可言

心理醫生西奧自己便是自控力失敗的受害者,因為他總是被大麻所控制。

第三個妙,是蒙太奇式的懸疑設定奇妙:讓人想不到卻又在意料之中

故事的兩條明的主線寫的兩段失敗的婚姻,西奧與妻子凱西,艾麗西亞與加布裡耶爾,一開始他們都擁有著看似完美的愛情,但卻總在不知不覺中變了味道。

西奧愛得熱烈,艾麗西亞愛得卑微,他們都是無私的奉獻著。可是因為自己病態人格的侷限,西奧無法對愛妻敞開心扉,艾麗西亞也不能對丈夫充滿吸引力。

在對這兩段感情線的處理上,作者巧妙地插入了女主角日記本的情節,運用了大量的蒙太奇式的手法,將不同時間的事情剪下、交織在一起,造成了時空的錯亂,增強了懸疑的效果。

這手法就像電影《心花路放》一樣,將處於不同的空間、節點的兩條線,交織在一起。電影的交點在於二人離婚的事實上,而本小說最後的交點,是在對艾麗西亞的治療階段,落在了二人智商的對決之上。

要說還有最後一個妙,便要落在小說近乎完美的"結尾"上。

《沉默的病人》:抓不住的心不如放手,細說故事裡的那些妙不可言

我猶記得第一次閱讀此書的感覺,彷彿坐著過山車,一邊翻頁,一邊緩緩上坡,眉頭越來越緊,心情越來越凝固,將要到達最高處時,緊張得手心冒汗,頭皮發緊。

看到最後,發現西奧的自作聰明與不擇手段,終究還是為自己的罪行付出了代價,不由得恍然大悟,直呼難以置信。

重讀第二遍,我卻有不一樣的感覺。西奧的善良與自責,艾麗西亞的無助與睿智,終究是將他們推向深淵又完成救贖的力量。

結尾之處,除了令人唏噓,卻依然還有我之前不曾發現的妙處。

《沉默的病人》:抓不住的心不如放手,細說故事裡的那些妙不可言

我靜靜地聽著,抬頭看著窗外飄過的白雲。終於,雲層散開了——天開始下雪——雪花在窗外飛舞。

我開啟窗戶,伸手抓住一片雪花,看著它在我的指尖上消失。我笑了笑。

我又去抓另一片雪花。

作者是在用雪花告訴我們,虛無縹緲的東西終究是抓不住的,這猶如抓不住的人、留不住的心一樣,與其傷心絕望、淚流滿面地挽留,倒不如干脆地放手!

不念過去,不畏將來,不委屈自己,不難為他人,才是對自己最好的疼愛。

你們說呢?

TAG: 西奧艾麗西亞沉默母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