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焦慮上身,孩子就會和“身心兩健”說再見

大家都在“雞娃”,你很難特立獨行,對“雞娃”一點兒不感冒;到了小學中高年級,你對孩子的功課往往插不上手,只有乾瞪眼、瞎著急的份兒;鄰居的、同事的或者媒體上報道的“牛娃”層出不窮,你想著自己的孩子不過是中游水平,唯有黯然神傷;你擔心著孩子上大學就預告著家庭生活的結束,而加強了對孩子的控制。

然而,爸爸媽媽焦慮上身,孩子就會和“身心兩健”說再見,走向父母美好願望的反面,變得越來越無能。在《給孩子軟實力》一書,美國心理學家瑪德琳萊文說,當我們對於孩子的未來感到了前所未有的焦慮,它阻止我們在教養孩子時保持創造性和靈活性,削弱了我們對於所面臨問題的處理能力。

當裁判吹哨時,我們不是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緒,而是大喊大叫;我們為孩子被第一志願而傷心哭泣,而不是為拿到別的學校錄取通知書而歡呼雀躍;我們沒完沒了地為了已經發生的或者想像中的教養失敗而擔心憂慮,而失去了常識性的判斷。

媽媽焦慮上身,孩子就會和“身心兩健”說再見

比如,所謂的生涯規劃讓不少的父母陷入了焦慮的泥潭,過早地構想孩子的未來,搶跑模式加劇了競爭的白熱化程度。有同事孩子上小學二年級,在開完家長會後立刻變得不好了。不僅因為本來期望他的兒子語文得滿分,結果考了96分,而且聽到很多家長讓孩子超量刷題,按照中高考模式訓練孩子寫作能力,轉場似的上好幾個興趣班、輔導班。

瑪德琳萊文說,沒有方法可以預測孩子在未來15年的成長道路上,什麼樣的安排對孩子來說是最好的。你對孩子的期望和夢想,有的能夠變成現實,而有的卻到頭來不過是一場空。我們能夠做的是,留意發現孩子的特點和優長,關注他們的性格和價值觀,給孩子提供儘可能多的成長機會,少做假設,不再虛妄,不橫加干涉,讓孩子自然而然地成為獨一無二的自己,做最好的自己。

媽媽焦慮上身,孩子就會和“身心兩健”說再見

就像同事孩子班級裡家長的“雞娃”方式,更多屬於超出孩子能力水平的“壓榨剝削”,揠苗助長,過早地進入應試訓練,缺乏足夠的積累和沉澱,短期可以在分數上見效,但是長期來看,“謀殺”了孩子對學習的趣味,為厭學厭管埋下了禍根。

瑪德琳萊文說,沒有父母想養出一個嬌生慣養、情感脆弱的孩子。孩子的成長需要試錯、犯錯、改錯,需要有挑戰困難的勇氣,需要有自由發揮的空間,強烈的自豪感,自己掌控一切,處理一切。

媽媽焦慮上身,孩子就會和“身心兩健”說再見

最好的教養就是用深刻和正確的方法瞭解你的孩子,既關心他的頭腦和智商,更要關注他的心靈和精神成長。2歲孩子興奮地大喊“這是我自己做的”,和青少年堅持說“這是我的生活”,都是孩子能力發展道路上值得慶祝的時刻,我們父母的工作就是與孩子的感情同步,給他以讚揚和鼓勵;與孩子的心靈同頻共振,給他以莫大的支援。

TAG: 孩子萊文雞娃瑪德琳教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