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歲後不讀專業書,跨界思維才能解鎖正確的讀書姿勢

你的“枕邊書”是什麼?慢讀好,還是快讀好?讀書是為了自己,還是為了別人?今天讀到河南大學中文系教授王立群談讀書的訪談,其中對這樣幾處內容有所觸動。

作為中文系教授,我以為他會談論怎樣閱讀文學作品,推薦好的文學作品,不料,他卻避而不談文學作品的閱讀,不僅把閱讀的觸角伸到了歷史領域,而且還成為他讀書的主打內容。他說,自己的“枕邊書”主要是歷史書,因為歷史認知的匱乏,會導致我們對文學作品的解讀產生很大誤解。到於枕邊書的選擇,他說,喜歡能給人啟迪的著作。

所謂枕邊書就是,十遍,二十遍,不厭煩,反覆讀的書,每讀一遍都能有新的領悟與體會。依稀記得某位大師級的人物在接受採訪時說,到了三十以後,還在讀專業書,這樣的人已經落伍了。他的意思是,要想推動科技發展,需要有跨界思維,而一直侷限於專業閱讀,在小圈子裡打轉轉,很難有什麼大的出息,大的突破,大的創新。

30歲後不讀專業書,跨界思維才能解鎖正確的讀書姿勢

談到閱讀習慣,王立群說

,我看書一向比較慢,這可能和閱讀習慣有關。不寫筆記,但會在給我啟發的書頁上批批劃劃,留下初始的讀後感。快讀往往忽略了思考,慢讀可以讓我從容地思考。

再經典的書也是作者自己生活、知識與思想的沉澱,要想把作者的東西變成自己的,離不開對書籍的消化與思考。王立群主張的“慢讀”正是出於這樣的考慮,而慢讀慢養慢生活,正是與我的習性相吻合。

就像手邊正在閱讀的《知道做到》,有許多人聲稱自己一個小時就讀完了,對此,我只有稱羨不已,而我需要三天的時間都不夠,如果再加上寫讀書筆記,寫心得體會的時間,讀這樣一本薄薄的小書,則需要一週的時間。

王立群說,

他經常重溫讀過的書。讀過的書,不等於讀懂了。新的閱歷,新的認知,新的視角,都會產生新的看法,因此,有些經典會過一陣子再看看。

他的這個看法並不新鮮,但是重溫經典應該成為個人的讀書習慣,他的看法只是加深了這個認知。

王立群說,經典不是用來教誨別人的,經典的意義在修身。比如《孟子》講的“大丈夫”人格的核心是自強不息。

正如一個氣球能夠升騰是因為它裡面充滿了氫氣,一個人能夠升騰是因為他具有自強不息的強勢人格。這種強勢人格不一定表現在外部,而是內化為數十年自強不息的堅持。因為具有這種強勢人格就會有一副傲骨,而不是傲氣。

讀書不是為了給別人看,而是讀給自己的,不能如過眼雲煙,糊弄應付,一定要有思考,有沉澱,有提升。讀書對於自己來說是立德修身,如果有幸遇到好的機會,則可以兼濟天下。

TAG: 枕邊書讀書王立閱讀慢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