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萬順|易學與黃河文化(連載之五)

王萬順|易學與黃河文化(連載之五)

王萬順|易學與黃河文化(連載之五)

易學與黃河文化

(連載之五)

文/王萬順

王萬順|易學與黃河文化(連載之五)

王萬順|易學與黃河文化(連載之五)

五、

孔子《易傳》走進哲學殿堂

王萬順|易學與黃河文化(連載之五)

在春秋戰國時期山東地區有兩個主要諸侯國,一個是齊國,一個是魯國。在西周時期

,周武王封齊地於姜尚,後來發展成為齊國。周成王封周公旦於魯地,發展為魯國。山東,最初作為一個地理概念,主要指崤山、華山或太行山以東的黃河流域廣大地區。

孔子釋《易》,是他

“老而好學‘的直接動因。他產生釋《易》的動機,詮釋才作為一種活動展開。只有《易傳》與《

周易

》相結合,孔子的易學思想才能夠轉變為現實性。《易傳》對《易經》的詮釋,它並不直接對卜筮本身進行詮釋,而是對《

易》

古經

文字進行詮釋,採取是

“德義”的取

向,

“象徵”

“隱喻”性的卦爻辭進行一種起興。以卦爻辭進行取象,然後以聯想等方式再找到與德義的聯絡的相似點,從而實現卦爻辭取向與“德義”相結合。簡言之,孔子詮釋《

易》的方法,就是《

易》文字

+德義取向+具體情境+起興之思,將《周易》的文字德義化,普遍化。

以孔子為首的儒家弟子創作了《易傳》

,即

《彖上傳》《彖下傳》《象上傳》《象下傳》《繫辭上傳》《繫辭下傳》《文言傳》《序卦傳》《說卦傳》《雜卦傳》共七種十篇文章。開始《彖傳》《象傳》《文言傳》分別穿插在《周易》六十四卦之中,以解釋卦、爻象和卦、爻辭的形式出現,《繫辭傳》等四傳則單列於後。後來,這十篇文章都已單列成篇。

漢代稱《易傳》為

《十翼》

,意為《周易》安上十個翅膀,讓其飛得更高更遠,

其目的是讓中華文化德義世代傳承,得以服務社會

、昇華人生

,這正是古代先賢的

大情懷。

孔子

正是透過

《易傳》

對《周易》古經的闡釋

,方才給整個《周易》系統賦予了深刻的

哲學

思想內涵,把作為卜筮工具的先民最初的宇宙模式化符號從

宗教

迷信的氛圍中解放出來,使之成為人類精神的物化形式,對幾千年的中國傳統

哲學

文化

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孔子釋《易》,從而使《周易》昇華,走向了哲學的

殿堂

,是孔子之為

“聖人”智慧完美的體現。

孔子研究《周易》的原因,主要是當時的奴隸社會正走向瓦解崩潰。孔子以為社會動亂是

“世道衰微,人心不古”所致,於是修訂《詩》《書》《禮》《樂》《易》作《春秋》 ,以“克己復禮”為己任。

故有

“夫子老而好易,居則在席,行則在槖(囊)”之說

此句出自於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帛書《要》中的記載

意思是說孔子專心學《易》,達到廢寢忘食的地步。居則在席,

說的是

在家的時候把《易》書放在席邊,外出的時候,把《易》書放在口袋裡,隨時開讀。原來孔子

並不看重《易》

他在

晚年讀之發現

裡面有

“古之遺言”,有“德義”可觀,於是“晚而喜《易》,讀之“韋編三絕”孜孜不倦。

孔子的一生,實際上是受《

易》思想的影響逐漸展開的。最明顯的是孔子自述的一生六段及編選“六經”以及孔子精通“六藝”等,都與“六”有著密切的關係,這顯然與六十四每卦的六個爻位也有一定的關係。孔子自述:“我十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隨心所欲,不逾矩。”這是孔子所說的人生六個階段,是一個粗略的人生座標,當今仍有

積極的意義。

王萬順|易學與黃河文化(連載之五)

王萬順 | 易學與黃河文化(連載之一)

王萬順 | 易學與黃河文化(連載之二)

王萬順 | 易學與黃河文化(連載之三)

王萬順 | 易學與黃河文化(連載之四)

之六 甲骨文與易學相得益彰

之七 易學在黃河流域發生發展的真諦

王萬順|易學與黃河文化(連載之五)

TAG: 孔子周易易學德義萬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