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寫情,是最好的情;他寫人,是最真的人

作為詩人,他骨子裡充滿浪漫,成就了唐明皇和楊貴妃的愛情故事;作為知識分子,他心繫蒼生,時常關心底層人士疾苦。他就是中唐詩人白居易。

關於白居易的寫作,有一個很有名的故事。

他寫完詩之後,要拿去唸給不識字的老太太聽,只要老太太有任何字聽不懂,他就開始改。白居易對自己的創作物件有清晰的界定,寫的東西一定要讓一個不識字的老太太聽懂,是他作為一個知識分子的心願所在。他覺得他的文學如果只滿足上層階級,沒有意義。

白居易的寫作理想是成為民間的發聲者,成為民間的代言人。所謂

“非求宮律高,不務文字奇”,是他檢驗自己的方法。

但他也是一個注重詩句雕琢的人,寫出來的文字格律規整,構思巧妙。所以白居易的一生都處在不停地自我矛盾以及自我反省當中。

他寫情,是最好的情;他寫人,也是最真的人。

他寫情,是最好的情;他寫人,是最真的人

1。

《賣炭翁》裡,看到一個知識分子關心底層人士的自覺

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

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

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

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

牛困人飢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

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

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

一車炭,千餘斤,宮使驅將惜不得。

半匹紅綃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

一個賣炭的人,砍下樹,然後在山裡面燒成炭。燒炭當然是一件辛苦的事情,他的頭髮已經斑白,十個指頭都是黑的。這樣一個辛勤勞動的老人,賣炭得來的錢能夠做什麼呢?也不過就是吃飽飯,有衣穿。

這幾乎是比漢樂府還要淺白的文字,而白居易選擇這種書寫方式,是他作為知識分子的自覺,是對把玩文字的一種慚愧。也許當時的很多詩人會責備他:這怎麼叫詩?

“身上衣裳口中食”,如果是講究修辭的人,可能會寫得非常美,這剛好是白居易努力迴避的狀態。

白居易其實是在有意把自己作為革命的物件。文學上的反省,最了不起的不是批判別人,而是批判自己。

白居易覺得自己過去寫了那麼美的詩,好像對整個社會一點兒好處都沒有,所以轉回頭來,想寫一些百姓可以聽懂的事情。

老翁心裡也很矛盾。他覺得自己身上衣服很單薄,沒有棉衣穿,天氣冷了日子就很難過;可是心裡又擔憂,如果炭賣不出去怎麼辦,就一直祈禱天再冷一點吧,天冷一點炭才會好賣。作為詩人的白居易,只有真正置身於底層,設身處地,才會懂得這種矛盾和痛苦。

晚上城外面下了一尺高的雪,終於有機會賣炭了。破曉時分老翁就駕著炭車,在雪地當中壓著冰駛過。沿路賣炭,賣到牛都疲累了,人也餓得不得了,還沒有吃飯,太陽已經很高了。在城市南邊的泥濘當中休息一下。

正在休息的時候,忽然看到兩匹馬非常瀟灑地跑來,是誰呢?原來是皇帝的侍從。拿著皇帝的口令,一句話不多說,就把牛車往北牽。就這樣,一車炭被帶走了,宮使沒有任何惋惜,好像對於老百姓來說失去這一車炭不是什麼大事。

最後解釋緣由,管家在徵收民間財物的時候,會拿一塊紅綾綁在牛頭上,就衝抵價值了。

當我們讀到這樣的詩句時,怎能不跟著賣炭翁委屈,憂心,甚至落淚?我們在讀文學的時候沒有碰觸過這種社會悲慘現象,我們也覺得歷史上不曾發生過這樣的事。而白居易這些知識分子出於一種自覺,開始用自己的良心去做記錄,要讓人們知道當時底層人的生存狀況。

眾所周知,白居易的名篇是《長恨歌》和《琵琶行》,這兩首詩在文學上的成就非常高。但是白居易到了晚年,他希望這些詩不要再流傳了,他希望能夠流傳的是《新豐折臂翁》或者《賣炭翁》。這裡面有一種心痛,一個社會上如果有這樣一群貧苦的人存在,還要吟唱《長恨歌》,他會覺得不安。

所以白居易後來與元稹共同推行社會道德的自覺運動,希望文學能夠走向非常淺白的道路,能夠真正與社會改革結合起來。

知識分子最可貴的一部分,是對自己道德不完美的檢查。有時候我們常常會誤認為道德是拿來批判別人的,其實不是。韓愈、柳宗元、白居易,都對自我進行了反省與批判。

這首《賣炭翁》,白居易絕不希望人們只是把它當做文學作品來欣賞,而是希望讀過以後能夠廢掉不合理的制度。他希望

“為君、為臣、為民、為物、為事而做,不為文而做”。

他寫情,是最好的情;他寫人,是最真的人

2。

《上陽白髮人》裡,曠男怨女的孤獨躍然紙上

上陽人,上陽人,紅顏暗老白髮新。

綠衣監使守宮門,一閉上陽多

少春

玄宗末歲初選入,入時十六今六十。

同時採擇百餘人,零落年深殘此身。

憶昔吞悲別親族,扶入車中不教哭。

皆雲入內便承恩,臉似芙蓉胸

似玉

未容君王得見面,已被楊妃遙側

妒令潛配上陽宮,一生遂向空房宿。

宿空房,秋夜長,夜長無寐天不明。

耿耿殘燈背壁影,蕭蕭暗雨打窗

春日遲,日遲獨坐天難暮。

宮鶯百囀愁厭聞,梁燕雙棲老休

鶯歸燕去長悄然,春往秋來不記年。

唯向深宮望明月,東西四五百回圓。

今日宮中年最老,大家遙賜尚書

小頭鞵履窄衣裳,青黛點眉眉細長。

外人不見見應笑,天寶末年時世妝。

上陽人,苦最多。

少亦苦,老亦苦,少苦老苦兩如何!

君不見昔時呂向

美人賦

,又不見今日上陽白髮歌!

這是上陽宮人的青春哪!十六歲被選入宮,到六十歲都沒有見到皇帝,一輩子就沒有了。這些女子從紅顏到白髮,不過是帝王的犧牲者。從來沒有人敢講,可是白居易講了,他覺得生命怎麼可以這樣被糟蹋,皇帝的排場與妃嬪的制度使每一個制度當中的少女受到很大的傷害。

當時與她一起選過來的那上百人,這些年也都老了,有的死掉了,與家人沒有機會見面,也可能一輩子都見不到皇帝,在冷宮裡住著。

十六歲被選中入宮,告別家人,大家都和她說你不能哭,一到皇宮,就要開始接受皇帝的寵幸。事實上根本沒有機會見到君王,那個時候被專寵的楊貴妃看一眼,就被髮配到上陽宮去了。她的一生就在一間空房子住著,守著空房,夜不能寐。

白居易有一種對人真正的同情。他把自己變成那個人,他寫《賣炭翁》時就變成賣炭翁,寫《新豐折臂翁》時就變成折臂翁,現在他寫這個應該很不瞭解的十六歲就進宮,然後被打入冷宮的女子一生的惆悵,竟然這麼女性化。

他不是高高在上,所以你會感覺到好像他就是一個宮女,備受冷落,青春一直這樣過去,沒有任何其他可能。死一般地活著,任歲月無情地走過,從十六歲走到六十歲。

結尾處,白居易在做對比,過去呂向寫過《美人賦》,諷刺

“密採豔色”的做法,現在白居易希望大家看一看他寫的上陽宮人白髮歌。從這一觀點出發,他才會為自己寫過《長恨歌》而慚愧。

當他認識了這群女子之後,更覺得真正應該寫的文學也許是《上陽白髮人》。文學不是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文學有另外一個職責,是真正使人類的災難、苦難、孤獨和寂寞被人聽到,而不是僅僅去歌功頌德。

他寫情,是最好的情;他寫人,是最真的人

3。

《長恨歌》裡,用大篇章進行歷史敘事的能力驚人

如果要求文學藝術必須直接對社會有所改善,有可能帶來不好的後果,尤其在窮困和沒有人性的年代。因為在白居易真正道德覺醒(寫《賣炭翁》時)之前,他就已經寫成《長恨歌》。如若過於強調道德性,恐怕很多人會對《長恨歌》產生誤讀。

真正的道德自覺不應該是樣板,應該是真正從每一個知識分子內心出來的自覺。一旦變成樣板是蠻可怕的,因為會作假。而《長恨歌》是白居易在三十歲左右就寫成的,這時候的他或許還沒有真正的道德覺醒,但對生命的看法是從另外一個純粹的角度出發的。

從《詩經》《楚辭》以來,中國很少有長篇史詩。《長恨歌》《琵琶行》的重要性在於讓我們看到中國人善於寫精簡短詩的風氣被白居易改變了。白居易在中國文學史上之所以不容錯過,其中一個很大的原因也在於此。

一個寫

“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這種精簡絕句的人,不一定能夠寫出這種長篇史詩。直到今天,《長恨歌》《琵琶行》還是非常重要的文學範本,因為這兩首詩能夠押韻,有詩的節奏、結構,還能清楚地敘事。

白居易如果只有社會意識,是寫《賣炭翁》《新豐折臂翁》的狀態,不會懂得欣賞這種美。白居易在寫《長恨歌》的時候,他的同情甚至擴大到了唐明皇身上,他感覺到一個男子在愛情上的不能完成,是非常大的哀傷。《長恨歌》之所以讀起來非常感人,可能是因為很多人都忘掉了唐明皇是皇帝。

楊貴妃在世時,他們恨不能夜夜笙歌,耳鬢廝磨。楊貴妃被處死之時,唐明皇也很無奈,眼睜睜看著卻救不得。回到皇宮以後,看到什麼都會想起楊貴妃,

“芙蓉如面柳如眉”。當你真正愛一個人的時候,你會發現所有世間的東西都與她有牽連,這裡的思念寫得不能更好。

後來來了一個道士,開始做法幫唐明皇尋找楊貴妃。還真的被他找到了,只不過是在一座

“仙山”裡。楊貴妃模樣的仙子依然愛著唐明皇,還叮囑使者一定給他帶句話:

“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她希望對方知道,那一天的誓言,她記得,她相信對方也記得。這裡已經離開了兩個人的故事,變成去描述人間的至情至信。

我們每一個人大概都有這樣的期待,也都感受到生命裡面如果有過這樣的愛戀,大概生命是可以沒有遺憾的。這幾句也成了今天很多人在表白的時候喜歡用的詩句。

我們最後並不見得一定要堅持這個男子是不是唐明皇,也不見得堅持這個女子是不是楊貴妃,白居易只是借他們的故事在講人世間不可磨滅的真情所在,這才是這首詩感動了這麼多人的最重要的原因。

知識小貼士:

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有

詩魔

詩王

之稱。祖籍山西太原

生於河南新鄭

,晚年在洛陽逝世,享年

74

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

元白

,與劉禹錫並稱

劉白

早年是兼濟天下,晚年則獨善其身。

下期,你還想聽哪位詩詞大家的故事?

TAG: 白居易賣炭翁長恨歌楊貴妃唐明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