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寶寶的媽媽,但我想抱一抱,沒有媽媽的媽媽

我是寶寶的媽媽,但我想抱一抱,沒有媽媽的媽媽

大寶家的寶寶睡覺前,是要媽媽親親的,並且還要抱抱。

我是寶寶的媽媽,但我想抱一抱,沒有媽媽的媽媽

小寶在出門前總會對我說:媽媽再見!晚上睡前總會對我說:媽媽,晚安!

而我同母親最親近的語言便是:媽,啥都好嗎?媽,我走了,你快點回家。

我是寶寶的媽媽,但我想抱一抱,沒有媽媽的媽媽

雖然對母親很熱愛,很留戀,而最親近的肢體接觸,便是媽媽住院時,拉媽媽的手起床,洗漱。

是過馬路時,拉媽媽的手穿越人行道時,那皮包骨頭,只能讓人感到無力與順從的手。

而沒有了拉兒時,摔倒的我時的,強悍的手。

記得媽媽50歲的時侯,死了母親。媽媽在外婆出殯前, 那個撕心裂肺的痛,好幾次都痛哭到昏死過去,心痛到無法呼吸。

因為,媽媽沒有媽媽了。

我是寶寶的媽媽,但我想抱一抱,沒有媽媽的媽媽

而在一旁哭泣的我,也想試圖把媽媽抱抱,而幾次三番,僵直的手,終化成挽扶。這個從未伸出彎曲手指的手,是怎麼也伸不出去的。

記得,我是一出生,由於母親忙於勞作,就送我去外婆家的。

外婆白天忙,一大家二十幾口,裡裡外外,都一口鍋吃飯。

我是寶寶的媽媽,但我想抱一抱,沒有媽媽的媽媽

白天,由大我五歲的姨娘帶我,常出沒在鄉間地頭,嬉戲吃睡。

晚上哭睡前,也大都不再看見,磨面或做豆腐的外婆。

六歲時,由於小弟的出生,為照顧小弟,我才得以被母親領回。

我是寶寶的媽媽,但我想抱一抱,沒有媽媽的媽媽

每次看到母親抱著小弟,滿眼的笑容,親親小弟的手指,或親親小弟的小臉,我是如此的渴望抱抱。

雖然因為傳統的老觀念,娃娃能走會跑,母親便完成了護佑任務,很少再抱孩子。

但當母親回家抱抱小弟,晚上和我分房睡,孤獨、害怕時,幼小的我,心中對母親的“偏心”難免記念。

如今,我和小弟都有了各自的小家,不同的是母親和小弟同住一屋簷下,而我已成了“嫁出去的女兒……”。

我是寶寶的媽媽,但我想抱一抱,沒有媽媽的媽媽

但同在一屋簷下,總少不了磕磕絆絆。每次,看到母親無助地訴說,甚至無言地哭泣,我多想抱抱這位沒有媽媽的母親。

她無能為力,手足無措的像個孩子。而我的手只是捏一捏,僵硬的胳膊,是怎麼也抬不起來,去抱抱母親。

那老舊的,腐朽的思想,桎梏著我的雙手,我只是拘謹地拉母親坐下,寬慰一下。機械地起身,招手讓夜幕中,寒風裡的母親回去。

我是寶寶的媽媽,但我想抱一抱,沒有媽媽的媽媽

在每次去看母親,臨走看到形單影隻的母親,站在大門外,目送我們,我是多麼想抱抱,那被疾病吞噬的,遍體鱗傷的母親,而我做不到,還是傳統思想的搞怪。

而我只能指著孩子們,去抱抱外婆,以了卻我的內疚,和母親的孤單。

我是寶寶的媽媽,但我想抱一抱,沒有媽媽的媽媽

也許在我這一代,打破這一老舊的,根深蒂固的傳統是不可能的;也許在母親佝僂的身影后,我這一羞澀的思想,將終成遺憾。

但還是在鼓勵自己,母親節或母親生日時,抱抱她孤單的軀體,沒多少時日了,對於一位七十歲的老母,也許,一等便是遺憾。

還是要,沒有顧慮的,做自己。

我是寶寶的媽媽,但我想抱一抱,沒有媽媽的媽媽

去它的老傳統!對我們這一代人思想的桎梏,還少嗎?

TAG: 母親抱抱媽媽小弟外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