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的生活沒有波瀾壯闊,但筆下的人生可以變化多端

文/蕭寒晨夕

人的一生,能夠跌宕起伏擁有極其複雜生活閱歷的人,畢竟只是少數。

作家也一樣。

現實的生活往往波瀾不驚,但是作家的筆下卻不乏驚心動魄、纏綿交織的故事,那麼這些故事都是怎麼來的呢?

1、大量的閱讀,讓一個文字創作者擁有了足夠豐富的人生閱歷。

在讀書的過程中,角色命運的起伏牽動著讀者的心神,隨著命運的跌宕,讀者的心理變化更是悲喜交織。

雖未曾真實地經歷過,但這些成千上萬個不同的故事,以及作品中的所見所聞,足以讓一個經過大量閱讀和思考的人變得具備作家的嗅覺,具備執筆的能力,具備講故事的思維。

即便是足夠豐富的真實閱歷,也不足以寫出源源不斷的好作品。要想突破,就必須有大量的閱讀。

有的讀書培訓機構說,不讀書不會寫作完全可以寫好一篇文章,並讓讀書成為你經濟來源的一部分,甚至全部。其實,這隻說對了極小的一部分。

可能讀書變現一開始確實不需要太多的寫作經驗和寫作技巧,你也可以透過寫一些短篇的文字來逐漸積累財富,但一定不會是突飛猛進式的,更難成為長久穩定的事業。

隨著文章篇幅的增加,文體結構的變化,對文章的質量就會越來越好,如果沒有讀書的積累,怎麼去實現持續地輸出和精益求精?

寫作必然伴隨著閱讀,沒有閱讀的寫作必然不夠長久,沒有讀書相伴的寫作歷程,也一定不夠出眾和出彩。

2、敏感的內心,是優秀寫作者必備的武器。

現實生活中,有很多人喜歡讀書,但是並沒有多少輸出,甚至讀了一輩子書,卻從來沒有輸出過。

但實質上,他們讀過的書確實不少。讀書可以讓我們改變,在不知不覺中讓我們受益。

但是,沒有敏銳的觀察力和解析力,換句話說,沒有敏感的內心,很難對一本書有透徹的理解,尤其是小說的理解,更是缺少對人物角色特有的情感設定和故事情節的深入理解和剖析。

敏感的作者,一定是多愁善感的,這個多愁善感並不是被弱化了的象徵,而是心理強大的印證。

多愁,才能更加理解人物內心的情緒變化,理解角色在既定的環境當中應該作何反應,為什麼會做這樣的反應。

善感,是寫作者主動性的體現,是發自內心對事物和人物做出的最為全面和深刻的感知,而不是停留表面的理解和感受,只有感覺到,才能進一步理解和分析,才能基於此而做出更加理智和正確的選擇與判斷。

所以,讓自己變得敏感而不刻薄,多愁而不消極,善感而不累贅,大節而不小節,是每一個寫作者必須要去努力習得的一種寫作技能。

3、提高寫作的神聖感和使命感,多動筆,多輸出,把情感和想象訴諸筆端,讓勤勞成就夢想,堅持成為勝利的保障。

每個人都經歷過寫作,但是能寫作當做光榮的事業來完成的人少之又少,寫作的神聖感和使命感不是人人都有的,但這卻是可以通過後天努力而擁有,從而促使自己付出比別人更多的努力,然後才有一騎絕塵、飛出昇天的可能。

寫作是一件神聖的事情,更是夢想的召喚,三天打魚兩天曬網肯定是體會不到這份榮耀的。

只有一次次突破寫作的瓶頸,丟棄寫作的惰性,才能在前進的道路上更加有信心去挑戰不可能,挑戰十萬、二十萬……一百萬、兩百萬,這些數字,就是一個個豐碑,我們只有給自己不斷樹立新的豐碑,才有量變但質變的飛躍,才能在一次次突破以後深切地感受到寫作的神聖和光榮。

多思考,多練筆,尊重內心的聲音,跟隨夢想的腳步,向寫作的最深處邁進。

寫作沒有捷徑,沒有技巧,所謂的技巧就是多讀書、多思考,努力讓自己擁有一顆洞察百態的敏感的內心,然後持之以恆地寫下去,不斷去創造不可能,突破自己曾經認為的屏障,在撥雲見日的光芒中,看清理想的模樣,朝著最為正確的道路,埋頭奮鬥,終有柳暗花明的一天,也必然有采得百花成蜜後的榮耀與輝煌。

現實的生活沒有波瀾壯闊,但筆下的人生可以變化多端

TAG: 寫作讀書理解寫作者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