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盲從“開卷有益”,好讀書貴求甚解,葉聖陶教你如何真正讀書

不要盲從“開卷有益”,好讀書貴求甚解,葉聖陶教你如何真正讀書

“不要盲從‘開卷有益’的成語,也不要相信‘為讀書而讀書’的迂談。要使書為你自己用,不要讓你自己去做書的奴隸。”“揀選那正確的,當前合用的書來讀,那才‘開卷有益’。”

這是中國語言大師葉聖陶寫在《好讀書而求甚解》裡的一段話,旨在告訴孩子們,不要盲目讀書,不要功利讀書,而要挑揀合適合用的書來讀,不斷吸收內化書中的經驗教訓,以便更好地應對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困惑、困難與挫折。

“讀書頂要緊的事情,是把書中的經驗化為自身的經驗。隨時能夠‘化’,那才做到‘開卷有益’的極致。”

不要盲從“開卷有益”,好讀書貴求甚解,葉聖陶教你如何真正讀書

好讀書而求甚解:葉聖陶談閱讀

¥

22。1

噹噹

月銷100萬

購買

01

01。精讀課內教材,略讀課外讀物

“讀課本切忌只聽老師講而自己少動腦筋,只顧死記硬背。自己動腦筋,多想想課本里說的現象、方法和道理為什麼是這樣,為什麼不是那樣,想透了,其樂無窮,課本里講的東西就是你自己的了,而且能夠舉一反三。”

否則,即使考試得了100分,實際上可能連50分也不值。

要看出精讀教材的寫作技能可取之處,第一步在對於整篇文章有透徹的瞭解;第二步在體會作者意念發展的途徑及其辛苦經營的功力。

因此,精讀教材上的課文,學生必須做到這些:清楚文章中每一個標點符號的使用和區別;知道每一個生字生詞的讀音,並結合上下文理解其含義,熟悉其應用;反覆琢磨,思考每一段描寫,每一句話語,每一個字詞背後的引申義;以課文為出發點,拓展參讀相關文章書籍,以求理解通透,做到“知其然,並知其所以然”。

不要盲從“開卷有益”,好讀書貴求甚解,葉聖陶教你如何真正讀書

作為資深一線語文教師,葉老談到課內教學與課外閱讀時,感慨頗深。

“教育雖然著重在‘教’字,最終目的卻在受教育者‘自求得之’。”

“就教學而言,精讀是主體,略讀只是補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讀是準備,略讀才是應用。”“精讀指導必須纖屑不遺,發揮淨盡;略讀指導卻需提綱挈領,期其自得。”

所謂略讀的“略”,一半就教師的指導而言:還是要指導,但是隻須提綱挈領。一半就學生的功夫而言:還是要像精讀那樣仔細咬嚼,只是精讀時的努力鑽研已變成到略讀時的熟能生巧,所以叫“略”。

課堂時間畢竟有限,老師上課大多隻能就課文字身作些簡明扼要的分析、敘述和拓展,再舉幾個例子作旁證。要想真正理解、記憶並掌握知識點,葉老認為,孩子們還需在課外讀物上多下功夫。

不要盲從“開卷有益”,好讀書貴求甚解,葉聖陶教你如何真正讀書

比如,想知道歷史上某一事件的前因後果,可以看專講這一事件的書;想知道某種動物的生活習性,可以看專講這種動物的書;想知道打雷下雨的原因,可以看專講氣象原理的書;想知道生病發燒的緣由,可以看專講疾病知識的書……看過以後,對於教科書中所提示的,老師口頭所講的,你就有了更深更廣的印證。

“越是往深裡往廣裡去研求,越是容易豁然貫通,化為有用的經驗。而課外讀物,正是引導孩子們往深裡廣裡去研求的路徑。”

02

02。閱讀必先求認真,再求速度

“閱讀必須認真,先求認真,次求迅速,這是極重要的基本訓練。”

“認真閱讀的結果,不但隨時會發現晶瑩的寶石,也隨時會發現粗劣的瓦礫。於是收取那些值得取的,排除那些無足取的,自己才會漸漸地成長起來。”

那麼,怎樣才算認真讀書,如何讀才能確保專注不走神呢?葉老在書中分享了幾個行之有效的方法。

第一,無論什麼書,都不能讓眼光像跑馬似的溜過就算。

一定要排除所有干擾,集中心思,把注意力全部放在書上。

第二,一口氣直往下讀,不如每讀一段,稍稍停一停,回頭想一想這一段主要說了些什麼。

一口氣往下讀就像囫圇吞棗,往往會消化不良;停下來想一想宛若細嚼慢嚥,才能辨出真正滋味。

不要盲從“開卷有益”,好讀書貴求甚解,葉聖陶教你如何真正讀書

第三,隨時記錄思緒,做好讀書筆記。

腦子裡的想法往往比較雜亂無章,浮泛於表,寫下來的才會條理清晰,嚴謹切實。所以寫讀書筆記是督促自己認真閱讀的一個好辦法。

第四,

一篇好作品,有時候僅讀一遍未必能理解得透。

一遍不夠,不妨再讀第二第三遍,自己提問自己解答,

同樣是檢驗閱讀是否認真的有效手段。

舉個例子,范仲淹作《嚴先生祠堂記》,末句原作“先生之德,山高水長”,後經李泰伯點撥,才將“德”改為“風”。

那麼,“風”比“德”究竟好在哪呢?根據《論語》“君子之德風”那句話,用“風”不但可以代表“德”,還增加了“君子”的意味;而且,“德”是呆板的,“風”是靈動的,“風”能更好地傳達先生精神德被世人的意思。因此,此處以“風”易“德”,堪稱文章點睛之筆。

所有的好文章都不是空穴來風,徒有虛名,所有的好作者都不是玩弄花招,堆砌寫作公式之人。身為讀者,唯有反覆閱讀,句句琢磨,字字咀嚼,才能真正領會作者的良苦用心和認真嚴謹,才能真正體會文章的精妙絕倫和獨具匠心。

03

03。閱讀方法因材料而異

“閱讀方法不僅是機械地解釋字義,記誦文句,研究文法修辭的法則,最緊要的還在多比較,多歸納,多揣摩,多體會,一字一語都不輕輕放過,務必發現它的特性。”

閱讀材料不同,閱讀的方法和力法皆不同。

“就分量來說,單篇與整部書應當有異,單篇宜作精細剖析,整部書卻在得其大概。”

“就文體來說,記敘文與論說文也不一樣。記敘文重在找出作者支配描繪的手段,論說文卻重在挖掘作者推論的途徑。”

“就文章種類來說,文言與白話也不宜用同一態度對付,文言——尤其是秦漢以前的——最先應注意那些虛字,必須體會它們所表的關係與所傳的神情,用今語來比較與印證,才會透徹地瞭解。”

儘管各種書籍性質不同,閱讀方法不能一一照搬。但就一般來說,

“總得像精讀時候的閱讀那樣,就其中的一篇或一章一節,逐句循誦,摘出不瞭解的處所;然後應用平時閱讀的經驗,試把那些不瞭解的處所自求解答;得到了解答,再看註釋或參考書,以檢驗解答得對不對;如果實在無法解答,那就徑看註釋或參考書。不瞭解的處所都弄清楚了,又復讀一遍,明瞭全篇或全章全節的大意。最後細讀一遍,把應當記憶的記憶起來,把應當體會的體會出來,把應當研究的研究出來。”

不要盲從“開卷有益”,好讀書貴求甚解,葉聖陶教你如何真正讀書

唯有腳踏實地,毫不苟且,閱讀才能真正做到“過目不忘”,“展卷自得”。

在葉老看來,孩子們的課外讀物大致可分為四類:

第一類是各種科目的參考書,

如學習了動物學植物學,再去看一些有關生物學方面的書,學了物理學化學,再去看一些講這些科學家發現和發明的書,這些書就屬於這一類。

第二類是關於修養方面的書,

如偉大人物的傳記,學問家事業家的言行錄,都屬於這一類。

第三類是供欣賞的書,

小說、劇本、文集、詩歌集,都屬於這一類。

第四類是供臨時需要的書

,如預備練習游泳之前,去看一些講游泳方法的書;當社會上發生了某種問題的時候,去看一些關於某種問題的書,這些書就屬於這一類。

因為讀書的目的不同,閱讀的方法也各異。

“第一類和第四類讀物,讀過之後,能通體理解書中所說內容就可以。第二類和第三類讀物,可不能但求理解。讀第二類書,目的在於修養身心,是要躬行實踐的。讀第三類書,目的在於跟著作者的眼光去觀察社會,體會人生。所以閱讀這兩類書,不但要理解書中的內容,還要對作者有充分的認識。”

比如,閱讀一位哲人的言行錄,同時要考求他生活的歷史時代,他一生的重要事蹟;閱讀一位作家的文學作品,同時要考求他對生活的態度,他創作的時代背景。由此進行拓展閱讀,得到的益處就會比僅僅讀他的一兩本書多得多。

04

04。語感與生活實際緊密相連

“想要了解一個字一個辭的意義和情味,單靠翻查字典辭典是不夠的。必須在日常生活中隨時留意,得到真實的經驗,對於語言文字才會有正確豐富的瞭解力。換句話說,對於語言文字才會有靈敏的感覺。這種感覺通常叫作‘語感’。”

夏丏尊先生在一篇文章中談語感時曾說:

在語感銳敏的人的心裡,“赤”不但解作紅色,“夜”不但解作晝的反面吧。“田園”不但解作種菜的地方,“春雨”不但解作春天的雨吧。見了“新綠”二字,就會感到希望、自然、少年的氣概等等說不盡的旨趣,見了“落葉”二字,就會感到無常、寂寥等等說不盡的意味吧。真的生活在此,真的文學也在此。

不要盲從“開卷有益”,好讀書貴求甚解,葉聖陶教你如何真正讀書

舉個例子,某個作者在作品中描寫一個人從事勞動,結尾時說那個人“感到了健康的疲倦”,這是很生動很實感的說法。

語感欠敏銳的人就不覺得這個說法好,他甚至覺得這句話表述得有毛病,難道疲倦還有健康和不健康的分別嗎?

但在自身有勞動經驗的讀者看來,

勞動後的疲倦和一味懶散所感到的疲倦確實大不相同。“一是發皇的、興奮的,一是萎縮的、萎靡的,前者雖然疲倦但有快感,後者卻使四肢百骸都像銷融了那樣地不舒服。”

可見要求語感的敏銳,不能單從語言文字上去揣摩,而要把生活經驗聯絡到語言文字上去。

05

05。培養好的閱讀習慣

孩子們讀課外書一定要注意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有了好的閱讀習慣,一輩子讀書,一輩子受用。

首先,拿到書先看序文或作者、編者的前言,知道全書的梗概,是好習慣。

很多孩子拿到一部心儀已久的書,第一時間就看正文,或者挑中間有趣味的部分來看,對於序文卻不屑一顧。

其實,序文常常是全書的提要或批評,先看一遍,至少可以讓你對全書有個大概的印象或衡量的標準。然後再閱讀全書,就不至於茫無頭緒。

不要盲從“開卷有益”,好讀書貴求甚解,葉聖陶教你如何真正讀書

其次,把全書估算一下,預定分若干日看完,並且真的能按期看完,是好習慣。

說實話,現下大多數人看書是沒有計劃的,空閒時隨手翻閱幾頁,擱置一段時間猛然想起來了,再去翻幾頁。又或者,一本尚未讀完,又覺得另一本更有用,有意思,轉而去翻閱另一本了。

殊不知,“與其貪多務廣,以致發生流弊,不如預作精密估計,在短時間內把想讀的書一口氣讀完來得有益。”

第三,有不瞭解處,不怕查工具書,不怕請教老師或朋友,是好習慣。

工具書是不開口的顧問,會回答你的各種疑難;工具書又是包羅永珍的博物館,能讓你查考各種想知道的事物。

看到不懂的就問,看到不解的就查,在閱讀上養成“打破砂鍋問到底”的好習慣,就能順藤摸瓜發現越來越多有趣有意思的知識點,還有助於理解文章的精妙之處。

第四,自覺有所得,隨手寫簡要的筆記,是好習慣。

說起來,讀書筆記大概有兩大部分:一部分是碎屑的摘錄;一部分是完整的心得——說得冠冕堂皇一些,就是“讀書報告”或“研究報告”。

要知道,讀書筆記不是交給老師的賦稅,而是我們在讀書學習時不得不寫的記錄,是幫助我們加深閱讀記憶,加強閱讀理解的好方法。

因此,敷衍塞責的弊病必須戒除。每抄一條,每寫一段,總得說出個所以然來。這樣成了習慣,終身寫作讀書筆記,都將受益無窮。

最後,說說不好的習慣。半途而廢,以及眼睛在書上,腦子卻開小差,都是我們要極力避免的。

不要盲從“開卷有益”,好讀書貴求甚解,葉聖陶教你如何真正讀書

“讀書有三種態度。一種是絕對信從的態度,凡是書上說的話就是天經地義。一種是批判的態度,用現實生活來檢驗,凡是對現實生活有益處的,取它,否則就不取。又一種是隨隨便便的態度,從書上學到些什麼,用來裝點自己,以便同人家談閒天的時候可以應付,不致受人家譏笑,認為一竅不通。”

作為當代讀書人,我們應取第二種態度,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讓書中經驗盡為我們所用。

除此以外,我們還應該讀一讀那些不用文字編寫的課本,比如看動植礦物標本,做理化實驗,參觀動物園、植物園、博物館、科技館等等,還有工藝實習、植物栽培、動物飼養、出外旅行等等。

不要盲從“開卷有益”,好讀書貴求甚解,葉聖陶教你如何真正讀書

最後,以葉老寫在《科學與文化》1期上的序文收尾:

讀書忌死讀,死讀鑽牛角;

矻矻復孜孜,書我不相屬。

活讀運心智,不為書奴僕;

泥沙悉淘汰,所取唯珠玉;

其精既在我,化為血與肉。

……

善讀未寫書,不守圖書館;

天地閱覽室,萬物皆書卷。

注:圖片源於實拍。

作者簡介:

持有語文教師資格證的全職寶媽,

愛孩子,愛文字,愛做夢的80後。

TAG: 閱讀精讀讀書語感略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