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從文《邊城》:想要追尋到的東西,那也得你跨出去步子

沈從文的作品不是關於湘西地區的抒情詩,而是反抒情的中國式零度寫作。與郁達夫的《沉淪》相比,《邊城》等作品並沒有近乎濫觴般的靈魂角力。相反,文字中的人物動作取代了心理描寫,對話取代了心靈掙扎。

在《菜園》這篇不足六千字的小說中,作者為所謂的抒情文體唱出了一曲關於死亡的哀歌。當主人公與母親在感受到“晚風中混有素馨蘭花香茉莉花香”的時候,他們想到了古詩,想到了那些關於良辰美景的古老素歌,然而當他們想要用抒情的方式來感慨此情此景時,主人公卻說道,“這天氣是連說話也覺得可惜的天氣,做詩等於糟蹋好風光。”讀來令人心生冷意,也讓作品隱隱約約帶有某種不安的調性。

沈從文《邊城》:想要追尋到的東西,那也得你跨出去步子

那些看起來平常的生活白描,會突然因為某個細節的出現而把讀者推向閱讀的深淵。例如,在一場大雪過後,作者如此寫道,“已經摘下還未落窖的白菜,全成堆的在園中,白雪蓋滿,正象一座座大墳。”作為死亡的隱喻,大墳為後來母子倆的命運埋下了某種伏筆——在時間劃過面板之後,兒子因為信仰之故被獵殺於教場,而母親則自縊於園中。沒有心理描寫,沒有氾濫的抒情,作者冷冰冰地注視著眼前的菜園,注視著母子二人的命運流轉,帶領我們看到了生活的無常與存在的艱難,不動聲色地呈現出歷史與個人之間的荒誕關係。

沈從文《邊城》:想要追尋到的東西,那也得你跨出去步子

沈從文的冷酷與魯迅的冷酷也不相同——沈從文的文字如水般溫柔,卻映照出時間的謎底,而魯迅的文字是火,以及大火過後的荒涼的人生圖景。從這個意義講,沈從文不是對湘西文明進行歌詠的懷舊詩人,而是具備現代性眼光的記錄者與思想者。

沈從文《邊城》:想要追尋到的東西,那也得你跨出去步子

文學的主題終究是關於人的主題。如何理解人,如何描繪人,如何剖析人等關於人的主題是考驗作家的終極問題。人又是極為複雜的存在,任何對人的定性解讀其實也是對人的最大誤讀。正因為如此,文學藝術才具備了其自身的合法性——每個作品其實都是關於人性的一種回答。

優秀作家與平庸作家的區別在於,前者提供了人性的萬花筒,每個作品都是關於人的不同註腳,而後者呈現的是人性的單向街,每個作品都是同一條路。顯而易見的是,沈從文屬於優秀作家的行列,然而並不屬於偉大作家的序列。偉大的作家是某種先知,他們並不僅僅發現了人性,而且創造了人性——他們透過文字的結構而發明了生活的結構,他們找到了從此岸通往彼岸的橋。

沈從文《邊城》:想要追尋到的東西,那也得你跨出去步子

文學就是關於隱喻的哲學,因為語言本身就是關於存在的隱喻。作者選擇了怎樣的隱喻,也就意味著選擇了怎樣的價值觀念。

在《邊城》中,那座白塔偶爾浮現於文字,成為某種無言的象徵。祖父死了,白塔也塌掉了。到了冬天,那個白塔又重新修好了,而主人公翠翠也走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她不得不要做非常重要的選擇。

沈從文《邊城》:想要追尋到的東西,那也得你跨出去步子

理解了這些隱喻,也就理解了作者的價值觀念。隱喻並不是被訴說,並不是被呈現,而是超越語言的存在哲學。

如何開始與如何結束,是每個作家必須面對的選擇。

沈從文《邊城》:想要追尋到的東西,那也得你跨出去步子

《邊城》中,開篇與結尾意味深長,而這也是成熟作家的重要標誌——只有懂得如何開始,你才能將讀者帶入文字的迷宮;只有懂得如何結束,你才能引領讀者躍起飛翔。

沈從文《邊城》:想要追尋到的東西,那也得你跨出去步子

沈從文的作品不是輓歌,也不是哀歌,而是作者在懂得了歌唱之後,選擇瞭如何用文字來表達自己的沉默。

沈從文《邊城》:想要追尋到的東西,那也得你跨出去步子

F【東風書屋】全4冊邊城+湘行散記+長河+從文自傳

¥

99

度小店

購買

TAG: 沈從文隱喻關於邊城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