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討厭一個人的感覺,但是我真的很討厭一個人的感覺. . . . . .

我很討厭一個人的感覺,但是我真的很討厭一個人的感覺. . . . . .

後臺收到過這樣的粉絲留言:“我很想有一段可以親密無間的關係,想象中,在這段關係裡我可以完全依賴他、信任他。但矛盾的是,生活裡一出現可能和我交往的人,我都會下意識地推開他們,故意裝出對他毫不在意的樣子。所以大家都覺得我很高冷,不可接近,但我內心不是這樣子的呀,我很渴望建立親密關係的。我自己覺得,好像是因為潛意識裡認為,自己想要的那種親密,別人很難滿足我,所以就乾脆不對可能的人選表達出喜愛了。我真的很討厭一個人的感覺。我自己也搞不清楚為什麼會這樣。”

我很討厭一個人的感覺,但是我真的很討厭一個人的感覺. . . . . .

不知道在你的生活中,有沒有碰到過像這位求助者一樣的人。或者,可能你本人也有著相似的感覺:看起來很疏離,骨子裡卻抑制著自己的痴迷傾向。為了自我保護,表現出疏遠他人的樣子,但其實心裡明明對親密有著強烈的渴望,卻要強迫自己遠離他人。這樣的一群人,在心理學中,我們稱他們為“假性疏離者”。

要了解「假性疏離」這個概念,我們首先需要回顧一下,之前課程裡提到過的依戀模式。

依戀模式是心理學家約翰·鮑比提出來的。他認為,我們在幼年時與父母的互動中,會形成一種心理上的、固定的情感關係。比如親近、依偎,或者害怕、焦慮,這些固定的情感關係被稱為“依戀模式”。小時候形成的依戀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我們成年之後,在親密關係中與伴侶的互動。回想一下上次關於「依戀型別」的課程,你還記得心理學家將依戀模式分成了幾個類別嗎?

第一類是安全型依戀。安全型依戀的人在和伴侶相處中,既不擔心被拋棄,也喜歡親密的距離,他們之間的關係是相互獨立又相互依賴的。

第二類是痴迷型依戀。痴迷型的人,渴望親密接觸,但又害怕被拒絕。

第三類是疏離型。他們的典型特徵是很難信任他人。他們害怕做出承諾,不願意信賴關係中的另一方。而且他們對親密感到不適,更希望追求獨立。

第四類是恐懼迴避型。這些人對親密關係很敏感,認為感情是不確定的,他們一方面會擔心被拋棄,一方面也始終渴望著可以擁有十分親密的關係。

聽到這裡,你也許明白了,我們今天說的假性疏離,好像和痴迷型依戀、迴避型依戀都有點關係。一方面,假性疏離的人渴望擁有十分親密的關係,這符合一部分痴迷型依戀的特質;另一方面,他表現出來的卻是行為上疏遠,自己一個人生活。所以說,假性疏離正是這兩者的結合。它的核心是絕對的痴迷型,渴望著親密融合,但外在表現卻是迴避型,與伴侶疏離。「假性疏離」概念中的“假”,指的就是明明渴望親密,卻假裝自己無所謂,拒人於千里之外。

那麼,假性疏離的模式是怎樣形成的呢?

首先,這可能是因為一個人童年時期,在和父母的相處過程中,有過自尊受傷。比如,父母曾經對他們進行過度的辱罵與嘲笑,尤其是在孩子想要依靠父母的時候。這樣的孩子長大後,更容易認為,自己依戀一個人,是對自己自尊的傷害。於是,乾脆就選擇疏離來避免這種可能給自己帶來自尊受傷的時刻。

其次,因為父母態度忽冷忽熱,會讓孩子充滿對愛的不安。因為父母可能不止有“貶損”這一種態度,當孩子達到自己的標準,或者自己心情好的時候,也可能會去誇張地褒獎和溺愛孩子。這樣的態度轉變對於小孩來說,是不可預測的,會讓他們對愛感到十分不安。因此長大後面對親密關係,就更容易做出想愛卻逃離的舉動。

你會發現,假裝疏離是被用來保護自己的,透過疏離避免自尊受損,減少因為愛的不確定導致的不安感。它確實有一些好處,但同時,長期使用這種模式,也會產生一些負面影響。

比如說,想法和行為的不一致會讓你感到痛苦。因為“假性疏離者”首先是渴望親密的,因為痴迷這個核心,會讓你想要靠近別人。但有了這個心理上的渴求之後,你習慣性地採用疏離的行為,並且沒有辦法停止這種假裝。做出來的行為和內心真實的想法不一致,你會感到很痛苦。

除此之外,因為想要避免自尊損傷和不安全感,你對親密關係的預期會變得很高,同時你會不斷地進行評估。比如說,你在開始在意一個人之後,給對方一系列的“測試”,來試驗他是不是自己的理想物件。比如說,半夜讓對方幫忙買宵夜啊,刻意讓對方等待之類的。一旦對方沒有透過這些小測試,你就會變得很生氣。這並不利於你們之間關係的長遠發展。

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負面影響是,你會因為選擇疏離而不是去解決問題,從而缺乏對親密關係的現實認知、和維持關係的技能,進而產生惡性循壞,最終讓你離真正渴望的親密關係越來越遠。

那麼,想要避免假性疏離會帶來的負面影響,我們又可以做一些什麼?

首先,如果你是一位假性疏離者,我們有下面的小建議,來幫助你建立既不害怕被拋棄,又同時能享受親密的戀愛關係。

那第一點建議是,請停止假裝疏離這種行為。換言之,如果你想要去靠近對方,那就去靠近吧。因為你疏離的行為是假裝的,想要親密的願望卻是再真實不過的。所以,選擇改變假裝的那一部分會更加容易。你要時刻提醒自己,不需要用假裝不在意來保護自己,自己已經不再是童年時那個無力的小孩子了,即使可能會在這段關係裡受傷,也有能力離開和恢復。

那第二點建議是,與伴侶進行及時地溝通,建立對親密關係的客觀評估,對親密關係抱著更加現實的期待。比如說,如果你覺得對方拒絕了你,或者好像不夠在乎你,你感到非常憤怒和失望時,先努力讓自己的情緒穩定下來,然後主動將你的感受告訴對方。你可以採用“你的哪一個行為讓我產生了什麼樣的感受”這樣的句式。比如說,“昨天晚上在公交車上,你沒有牽著我的手,讓我覺得你不夠在乎我”。將自己的真實想法告訴伴侶,伴侶才有可能對你解釋,並進行調整、適應。也許他沒有牽著你,僅僅是因為車上太擠,並不是因為不在乎你。

第三點,可以透過寫自我小傳,重新思考過去和依戀模式有關的經歷,重塑自己的認知。比如,你回想曾經傷害過自己的人和事,明白自己對愛的期待是很自然的,被忽冷忽熱對待,不是自己的責任。在親密關係中,也時時提醒自己,他不是童年打擊我的父母,這種假裝不在意的保護方式已經過時了。

以上,就是給“假性疏離者”三點小小的建議。那麼,如果你的伴侶是一位假性疏離者,你又可以做一些什麼呢?

第一點,理解對方,知道他疏離行為的原因,不簡單貼標籤。比如,透過這節課的學習,你瞭解到了“假性疏離”的一些知識,你發自內心地理解對方。不簡單地斷定對方忽冷忽熱或者單純小題大做,從而影響問題的解決。避免將對具體問題的討論,上升到對人本身的不滿和指責。

第二點,幫助對方瞭解並接受自己。你可以清晰地感知到,對方在什麼情況下產生了迴避,然後你可以透過溝通告訴他,他的行為和情感反應的規律。比如,在哪種情況下他會更容易疏離,疏離的表現是哪些,有什麼事情會讓他感到不安等等。

最後,要明確地說出自己的感受和需求,而不是自己猜測。如果你在和他相處的過程中,因為對方的疏離行為感到不舒服,你可能會產生這樣的困惑:“Ta怎麼老是這樣?”“Ta為什麼總是躲著我?”這個時候,也許你就需要明確地表達出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了。否則,你們可能會陷入到一個無限迴圈的模式當中。

我很討厭一個人的感覺,但是我真的很討厭一個人的感覺. . . . . .

我很討厭一個人的感覺,但是我真的很討厭一個人的感覺. . . . . .

我很討厭一個人的感覺,但是我真的很討厭一個人的感覺. . . . . .

TAG: 疏離假性依戀親密關係親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