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二十四節氣中的驚蟄習俗:驚蟄和補冬有什麼關係?

今日驚蟄,驚蟄又名“啟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

驚蟄的意思是天氣回暖,春雷始鳴,驚醒蟄伏於地下越冬的蛇蟲鼠蟻。蟄是藏的意思。驚蟄時節,春雷乍動、雨水增多、氣溫回升,萬物生機盎然,是萬物生長的好時光,驚蟄是耕種的好時節,我國各地隨著氣溫回升,日照增加,由南向北漸次進入春耕時節。

【文化】二十四節氣中的驚蟄習俗:驚蟄和補冬有什麼關係?

驚蟄三候—— 桃始華:驚蟄之日,“桃始華”,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乃鬧春之始,紅入桃花嫩,青歸柳葉新,流水桃花,便勾引出千媚百態。倉庚鳴:驚蟄後五日,“倉庚鳴”,倉庚就是黃鸝,黃鸝最早感春陽之氣,嚶其鳴,求其友。倉為青,青為清,庚為更新,“昔我雲別,倉庚載鳴”,文人由此也稱它“離黃”,“離黃穿樹語斷續”就成了悲聲。鷹化為鳩:再五日,“鷹化為鳩”,古人稱“鳩”為布穀鳥,仲春時因“喙尚柔,不能捕鳥,瞪目忍飢,如痴而化”。到秋天,鳩再化為鷹。

驚蟄,為干支歷卯月的起始,卯,仲春之月,卦在震位,萬物出乎震,乃生髮之象。一歲十二個月建,每個月建對應一卦,卯月對應的是雷天大壯一卦;大壯卦的卦象就是天上開始打雷了,雷在天上響,非常形象。“卯”,冒也,萬物冒地而出,代表著生機;所以卯月也是能量迸發的月份,一年春耕由此開始了。

中國勞動人民自古很重視驚蟄節氣,把它視為春耕開始的日子。唐詩有云:“微雨眾卉新,一雷驚蟄始。田家幾日閒,耕種從此起。”此時,華北冬小麥開始返青生長,土壤仍凍融交替,及時耙地是減少水分蒸發的重要措施。

因為驚蟄後天氣明顯變暖,人們容易口乾舌燥、外感咳嗽。而梨子性寒味甘,有潤肺止咳、滋陰清熱的功效。這時吃梨,對身體很有滋養作用。

【文化】二十四節氣中的驚蟄習俗:驚蟄和補冬有什麼關係?

中國的民間傳說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會在這天出來覓食,開口噬人,犯之則在這年之內,常遭邪惡小人對你興風作浪,阻撓你的前程發展,引致百般不順。大家為了自保,便在驚蟄那天祭白虎。所謂祭白虎,是指拜祭用紙繪製的白老虎,紙老虎一般為黃色黑斑紋,口角畫有一對獠牙。拜祭時,需以肥豬血喂之,使其吃飽後不再出口傷人,繼而以生豬肉抹在紙老虎的嘴上,使之充滿油水,不能張口說人是非。

驚蟄民間習俗“打小人”驚蟄象徵二月份的開始,會平地一聲雷,喚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蟲鼠蟻,家中的爬蟲走蟻又會應聲而起,四處覓食。所以古時驚蟄當日,人們會手持清香、艾草,燻家中四角,以香味驅趕蛇、蟲、蚊、鼠和黴味,久而久之,漸漸演變成不順心者拍打對頭人和驅趕黴運的習慣,亦即“打小人”的前身。

驚蟄時節,春氣萌動,大自然有了新的活力。所謂“春雷驚百蟲”,是指驚蟄時節,春雷始鳴,驚醒蟄伏於地下越冬的蟄蟲。驚蟄節氣的標誌性特徵是春雷乍動、萬物生機盎然。從中國各地自然物候、氣候程序看,“驚蟄始雷”僅與中國南方部分地區的自然節律相吻合。《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實際上,昆蟲是聽不到雷聲的,大地回春,天氣變暖才是使它們結束冬眠,“驚而出走”的原因。 中國各地春雷始鳴的時間早遲各不相同,就多年平均而言,雲南南部在1月底前後即可聞雷,而北京的初雷日卻在4月下旬。“驚蟄始雷”的說法則與沿江江南地區的氣候規律相吻合。

【文化】二十四節氣中的驚蟄習俗:驚蟄和補冬有什麼關係?

在春天裡,最會“寫詩”的是農民,他們的農耕就是一篇篇鮮活的詩篇,一幅幅生動的美麗畫卷。而農耕也是我國古代文人墨客最為喜歡的一種詩歌題材,他們用優美的文字展現農人生活,反應農人樸實的一面,也能從側面展示出詩人遠離鬧市,嚮往恬靜生活的思想。

作為農人,我們是驕傲的,光榮的。他們樸素,精心構建起自己幸福的田園生活。在瀟瀟細雨中,幻想穀物豐收的時候,那種幸福感一定會撲面而來。為此,說農人在驚蟄這一天是最美麗的詩人,不足為過。

今日驚蟄,一起欣賞八首與驚蟄有關的詩詞吧。

【文化】二十四節氣中的驚蟄習俗:驚蟄和補冬有什麼關係?

【文化】二十四節氣中的驚蟄習俗:驚蟄和補冬有什麼關係?

【文化】二十四節氣中的驚蟄習俗:驚蟄和補冬有什麼關係?

【文化】二十四節氣中的驚蟄習俗:驚蟄和補冬有什麼關係?

【文化】二十四節氣中的驚蟄習俗:驚蟄和補冬有什麼關係?

【文化】二十四節氣中的驚蟄習俗:驚蟄和補冬有什麼關係?

【文化】二十四節氣中的驚蟄習俗:驚蟄和補冬有什麼關係?

【文化】二十四節氣中的驚蟄習俗:驚蟄和補冬有什麼關係?

TAG: 驚蟄春雷萬物農人卯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