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朝興起,稱為金源,為何後來會有上京會寧府這說法?

今松花江支流阿什河一帶,是金朝興起之地,所以稱為金源、內地。金初置會寧州,依照女真人的習俗,在村屯外圍建了一圈木柵,稱為皇帝寨、國相寨、太子莊。天會二年(1124年)開始築宮城,升會寧州為會寧府。

天會三年,現存遺址由相連的南北兩城組成,城垣儲存較完好,平面呈曲尺形。宋朝許亢宗出使金朝看到城郊平原曠野,村落星羅棋佈,錯亂無章,沒有城郭里巷;宮城內有氈帳四座,算是貴賓招待所,供許亢宗等使者入住,宮殿還沒有蓋好屋頂,尚未完工的房屋有幾千間,建築工匠有數千人,都城建設處在草創階段。

金朝興起,稱為金源,為何後來會有上京會寧府這說法?

當時金人還保持著淳樸民風,沒有嚴格的管理制度,城內皇帝、貴族、平民居住區相互混雜,宮前大道上可以任意行走,春天舉行儀式時,男女老幼在宮殿旁看熱鬧;甚至百姓在路上攔住皇帝,直接告狀;據說百姓殺雞時,還會請君主一道吃。

金朝興起,稱為金源,為何後來會有上京會寧府這說法?

宮殿初建時也比較簡陋,乾元殿周圍只栽種柳樹作為護欄殿中沿牆有火炕,平時鎖著,皇帝另有住處,有事開啟大殿,君臣雜坐在炕上,由后妃供給飲食;宴樂時,君臣攜手,共歌共舞,可見等級制度還不明顯。天眷元年(1138年)正式建為上京,以後陸續修建敷德殿(朝殿)、宵衣殿(寢殿)、儲古殿(書殿)等。

金朝興起,稱為金源,為何後來會有上京會寧府這說法?

皇統六年(1146年),上京再次進行擴建,由漢人盧彥倫主持,仿照東京(今河南開封市)佈局建造,不過城市規模要小得多,大約只有十分之二三。文獻記載,上京留下的宮殿名稱有三十多處。

金朝興起,稱為金源,為何後來會有上京會寧府這說法?

城牆夯土版築,殘垣寬7~10米,高2~5米,有護城河遺蹟。南城東西寬2148米,南北長1528米,北城東西寬1553米,南北長1828米。兩城共有城門八座。皇城位於南城西北部,長方形。南北長645米,東西寬500米。南牆儲存較好,正中為午門,現高約7米,有三條廣道。午門以北中軸線上有五座宮殿臺基,高1~2米。

金朝興起,稱為金源,為何後來會有上京會寧府這說法?

第二座殿址面積最大,殿基平面呈“工”字形,兩側有廊廡基址。城址內經常發現金代遺物,除大量磚瓦等建築材料外,還有宋金銅鏡、貨幣、印鑑、銀錠、佛像、鐵器、陶器、金銀器等。城西有一座高10米多的土臺,可能是阿骨打的初葬之地阿什河北通松花江,是上京最方便的水上交通線,沿河兩岸是手工業區,居民主要分佈在北部。

金朝興起,稱為金源,為何後來會有上京會寧府這說法?

女真人信薩滿教,後來也流行佛教、道教,上京城中有不少寺院,著名的有儲慶寺、寶勝寺等。皇族篤信佛教,皇帝、皇后、貴族經常去寺廟焚香禮佛。清宣統元年(1909年)在白城西北半里左右發現的金大定二十八年(118年)《上京寶勝寺前管內都僧錄寶嚴大師塔銘志》,志文中多次提到“上京”、“京華”,是這裡曾是金上京的有力證據。

金朝興起,稱為金源,為何後來會有上京會寧府這說法?

城郊松峰山有《曹道上碑》,是研究上京地區道教流行的珍貴資料京(今河南開封市)佈局建造,不過城市規模要小得多,大約只有十分之二三。文獻記我,上京留下的宮殿名稱有三十多處。現存遺址由相連的南北兩城組成,城垣儲存較完好,平面呈曲尺形。城牆夯土版築,殘垣寬7~10米,高2~5米,有護城河遺蹟。

金朝興起,稱為金源,為何後來會有上京會寧府這說法?

南城東西寬2148米,南北長1528米,北城東西寬1553米,南北長1828米。兩城共有城門八座。皇城位於南城西北部,長方形。南北長645米,東西寬500米。南牆儲存較好,正中為午門,現高約7米,有三條門道。午門以北中軸線上有五座宮殿臺基,高1-2米。第二座殿址面積最大,殿基平面呈“工”字形,兩側有廊廡基址。

金朝興起,稱為金源,為何後來會有上京會寧府這說法?

城址內經常發現金代遺物除大量磚瓦等建築材料外,還有宋金銅鏡、貨幣、印鑑、銀錠、佛像、鐵器、陶器、金銀器等。城西有一座高10米多的土臺,可能是阿骨打的初葬之地。阿什河北通松花江,是上京最方便的水上交通線,沿河兩岸是手工業區,居民主要分佈在北部。

金朝興起,稱為金源,為何後來會有上京會寧府這說法?

女真人信薩滿教,後來也流行佛教、道教,上京城中有不少寺院,著名的有儲慶寺、寶勝寺等。皇族篤信佛教,皇帝、皇后、貴族經常去寺廟焚香禮佛。

金朝興起,稱為金源,為何後來會有上京會寧府這說法?

清宣統元年(1909年)在白城酉北半里左右發現的金大定二十八年(118年)《上京寶勝寺前管內都僧錄寶嚴大師塔銘志》,志文中多次提到“上京”、“京華”是這裡曾是金上京的有力證據。城郊松峰山有《曹道士碑》,是研究上京地區道教流行的珍貴資料。

今天的分享到這裡就結束了,感謝大家對小編的支援。

TAG: 上京宮殿南北10寶勝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