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鄭振鐸共同編集出版《北平箋譜》:過去讀書人用的紙為啥那麼好看?

雖然民國正進入近現代社會,改用新的學習讀書工具無可厚非,然則,若舊的文房裡面還尚存一些好東西,應值得我們後輩“搶救”的。比如,過去讀書人常用裝飾得很好看的書信“箋紙”,又或者說寫信紙的“樣式”或“款式”,簡稱“箋譜”。

我能說這兩位現代文化名人編書之“新穎”與“挑剔”,有多麼令人欽佩麼?過去讀書人,從清末過渡到民國,新舊教育交雜,交替,連教育使用的工具也發生了巨大變革。典型的如過去考科舉用毛筆,今人進入西式新學校,使用鋼筆。書寫紙張也不再是手工宣紙類的,而改用西式機器造不吸水的鋼筆用紙。故,這類常給過去讀書人寫字、作詩的信紙,雅號“箋紙”的,民國時候慢慢變得不好賣了。賣紙張的店鋪商家(過去稱“南紙店”)一旦賺不到錢,必然不繼續進貨。結果,從前那些“好看”的“箋紙”只有等待消亡的命運。雖然民國正進入近現代社會,改用新的學習讀書工具無可厚非,然則,若舊的文房裡面還尚存一些好東西,應值得我們後輩“搶救”的。比如,過去讀書人(秀才)常用裝飾得很好看的書信“箋”,也就是書寫紙“樣式”或“款式”,簡稱“箋譜”。

魯迅、鄭振鐸共同編集出版《北平箋譜》:過去讀書人用的紙為啥那麼好看?

現代著名書法家沈尹默先生題字《北平箋譜》

魯迅和鄭振鐸“慧眼識珠”。他們發現民國時期,市面上流行許多僅毛筆使用的信箋紙,有些設計異常講究,繪刻精麗。此外還深知一些社會達人私人專用信箋紙極具藝術風雅之美。由於兩人心思眼光愛好一致,都愛木版雕刻畫,都愛這種用木版雕刻畫技法制作的信箋紙。於是勇敢地做了這種看起來“微小”,但相當值得“搶救”和整理的事情。他們決定出版一本高水平的信箋箋譜,以備“未來人”參考,學習和鑑賞。如果這本書真實價值能為今日中國人所瞭解,則足以告慰編者本人:保留傳統文化的意義即保留中國文化的根基。中國文化人要懂得“留一點給未來的人們”——魯迅先生出版《北平箋譜》初衷即在此。

在此,科普一下這些箋紙製作一般過程,它們同木版雕刻畫一樣,先由畫師(畫家)畫好圖樣,然後需刻工精刻,要根據色彩不同分刻為若干板片。最後,信箋上印(壓)出的(彩色)畫面是否逼真傳神,全仰賴於刻工分的板片能否得當。所以,刻工的好壞,主宰著製作“箋紙”的命運。簡單講,畫家與刻工對於“箋紙”的品質,起並列同等作用。關於這一點,兩位大學者心中都十分懂得和明白。

以下分享此本書中,非常寶藏的幾幅“箋紙”樣式,給大家:

魯迅、鄭振鐸共同編集出版《北平箋譜》:過去讀書人用的紙為啥那麼好看?

圖一 彝器箋 (日常酒具)

魯迅、鄭振鐸共同編集出版《北平箋譜》:過去讀書人用的紙為啥那麼好看?

圖二 風俗箋 (小童)

魯迅、鄭振鐸共同編集出版《北平箋譜》:過去讀書人用的紙為啥那麼好看?

圖三 花鳥箋 (花)

魯迅、鄭振鐸共同編集出版《北平箋譜》:過去讀書人用的紙為啥那麼好看?

圖四 動物箋 (小雞)

魯迅、鄭振鐸共同編集出版《北平箋譜》:過去讀書人用的紙為啥那麼好看?

圖五 彝器箋 (仿古日用品)

一些知名文人,畫家為箋紙畫的畫,更是不可多得。民國時候,有名氣的制箋畫師(畫家)就有:陳師曾,吳待秋,湯定之,金拱北,陳半丁,林琴南,齊白石,王夢白,姚茫父,繆素筠,朱良材,王詔,溥心畲,江採,縵卿等等。比如圖三,北平松華齋製作的“花鳥箋”樣式,畫由著名大畫家齊白石創作。

一些有名氣的書店,文房紙店,製作的部分“箋紙”,品質極好。比如 清秘閣,淳箐閣,松華齋,松古齋,靜文齋,榮寶齋,成興齋,寶晉齋,彝寶齋,豹文齋等。像圖四,北平榮寶齋刻印的“小雞箋紙”樣式,畫面生動熱鬧傳神有趣。

總之,《北平箋譜》收集到的“箋紙”題材非常廣泛繁多,有花鳥,果蔬,月令,日常器皿,動物,人物,山川風景,歷史,等。既有古香古色格調,也有民俗市井,還有佛道教人物,不一而足。

魯迅、鄭振鐸共同編集出版《北平箋譜》:過去讀書人用的紙為啥那麼好看?

圖六 梅花箋

魯迅和鄭振鐸為這本《北平箋譜》刊印,付出很大心力和心血。鄭振鐸先生在坊間(北平)收集大約五百多幅“箋紙”譜樣,加上魯迅先生自己蒐集的“箋紙”樣式,然後集合統一,由魯迅先生從其中選定三百三十二幅,最後以宣紙印製出版。這是一本中國版畫歷史上唯一一本從頭至尾,由兩位現代文化大家策劃,編輯和出版的珍貴繪畫書籍。魯迅夫人許廣平女士,給友人書信中評價此書之彌足珍貴:“每一箋式,套色印刷多次始成,其中箋樣的複雜,用色的調勻,是較平市日用購得的精到,在中國曆來箋譜中,未見有如此畫之充足具備者。”據說初版時受歡迎程度:“頃已絕版”,“豫約淨盡”,後來者竟以難得一見以為憾事。

中國傳統文化沿用木板雕刻印書籍,從宋元到明朝中後期,一直興盛不衰。當時的木版刻印技術非常發達,連帶著書籍中展示或裝飾用“插畫”“插圖”,印製工藝與品質同樣十分精良,講究。將中國畫“秀麗雋永”的氣質表達得很到位。清末民初少部分讀書人,作文寫詩使用的“箋紙”,跟宋元明流傳下來的精工木版雕刻技藝,存在密切聯絡。這種“箋紙”的使用是一種標誌和暗示 ,代表從前明清讀書人文房品位的遺風,及身份地位的彰顯。

真相來了!《北平箋譜》裡“好看”的那些信箋,詩箋,“箋紙”,其“真實身份”是明清時期的“木版雕刻畫”!—一種中國古代高階工藝影印的宣紙畫。只不過它們正在扮演一個“配角”,用途也只為讀書人寫毛筆字而準備,並非掛在博物館牆上供公眾欣賞。到民國時候,這樣的信箋使用之人漸漸少了,境遇零落,慢慢被“新式”讀書人視為沒啥實際用途的“尋常”紙上插畫。

TAG: 箋紙箋譜讀書人木版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