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補考古空白!漳平奇和洞“驚豔問世”

本文轉自:福建日報

一般認為,中國現代考古學誕生於1921年瑞典學者安特生在河南澠池仰韶遺址的發掘。仰韶文化距今7000~4700年,它的發現填補了中國史前文化空白,發掘的遺址眾多,出土器物豐富,以彩陶最為著名。

正是依靠考古學,透過發現的化石加以分析,中國境內多地確認發現了直立人,最典型的包括:南方,距今約170萬年的雲南“元謀人”;北方,距今70萬~25萬年的北京房山周口店“北京人”。

目光拉回福建:在距今1萬年以前的舊石器時代,福建有沒有出現“人”呢?三明萬壽巖被重新“發現”,距今18。5萬年前的福建人的遠古家園,漸漸展露在世人面前。

從萬壽巖“出發”,時光演進到舊石器時代中期、晚期,“福建人”又走到哪裡?

專家介紹,目前,福建省內發現的舊石器時代人類化石地點共有4處,均為晚期智人化石,分別為漳州東山海域發現的肱骨化石、泉州石獅海域發現的肱骨和脛骨化石、三明清流縣狐狸洞5枚牙齒化石、三明寧化縣老虎洞8枚牙齒化石。

不過,由於相關的文化層幾無或殘缺,很難從化石分析中得到當時人類的生存資訊。比如,東山縣發現的、在學術界被稱為“東山人”的化石,是漁民在海上捕魚時打撈上來的,很難證明這是東山本土就有的還是外地漂到東山的。

從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過渡,福建目前的考古材料還比較缺乏,多為地面收集,缺少測年資料。直到龍巖漳平市奇和洞遺址被發現,才填補了“舊新”過渡時期的考古空白。

填補考古空白!漳平奇和洞“驚豔問世”

奇和洞遺址遠景 來源:漳州融媒體

奇和洞位於漳平市東北方的象湖鎮灶頭村,離漳平市區約1個小時車程,地處龍巖泉州三明三市交界之處。奇和洞所在的山頭,當地人稱奇和山,是一座優質的石灰石礦山,上世紀90年代有外地投資者買下此山的採礦權,開始炸山取石。

奇石山屬於喀斯特地貌,山上原本有一大一小兩個溶洞,冬暖夏涼,幽靜神秘,村裡人信仰的“仙母娘娘”也供奉在溶洞裡,因而,村裡人喜歡到這裡遊玩、祭拜。不過,因為炸山開採,村民與礦主屢有衝突。後來,一位村幹部想了一個“妙招”:在洞裡投資辦起了卡拉OK,試圖以此阻止或延緩炸山。

無論是開礦的礦主,還是本地村民,大家都不知道這裡有“寶”,直到2008年的驚人發現,改變了這一切。

填補考古空白!漳平奇和洞“驚豔問世”

奇和洞遺址 來源:閩西日報

2008年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期間,龍巖市文化文物部門組織開展了三項專題調查,其中一個是“古人類洞穴遺址”調查,內容是對全市境內石灰質洞穴進行調查,尋找古人類生活過的痕跡。但一開始,考古隊走訪了大大小小几個洞穴,一塊化石都沒有找到。不甘心之下,他們請來了福建博物院的範雪春研究員。

範雪春帶隊踏訪了赤水等鄉鎮的幾個洞穴,也是一無所獲。2008年12月18日下午,他們到達奇和洞。一下車,經驗豐富的範雪春就隱隱感覺有點不一樣:洞穴前有潺潺溪水,洞口像一個張開的船帆,自然地理環境跟三明萬壽巖很像。當時,礦山開採仍在進行。冒著石頭墜落的危險,範雪春一行人打著手電進洞摸排。

沒想到,這次幸運女神異常眷顧。同行的漳平市博物館黃大義在一個支洞裡摸到一塊表面光滑的“石頭”,遞給了範雪春。“這是一顆中國犀臼齒化石,距今至少10萬年。中國犀,早已經消失了。”範雪春和隊員們都很振奮!

填補考古空白!漳平奇和洞“驚豔問世”

漳平奇和洞遺址出土的魚形配飾等裝飾藝術品,浮動美的萌芽,是目前福建發現的最早的藝術品。來源:福建省文物局

第二天,漳平市下發了停止開採的緊急通知。龍巖市政府及文化文物部門也立即形成共識:儘快組織專業力量,進行考古發掘。

2009年1月,福建博物院、龍巖市文化與出版局、漳平市博物館聯合組成考古發掘隊,進行第一次搶救性考古發掘,範雪春任領隊。第一次發掘就有重大發現,發掘了數百件哺乳動物的牙齒化石,其中靈長類(與人類最近的一個哺乳動物門類)化石數量超過福建其他地方已發現文物數量的總和。

填補考古空白!漳平奇和洞“驚豔問世”

各類動物牙齒化石 來源:福建省文物局

2009年至2011年,考古隊對奇和洞遺址進行了三次考古發掘,發掘面積約120平方米。其間,邀請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尤玉柱研究員、高星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陳星燦研究員、美國夏威夷大學焦天龍教授等國內外專家前來參與發掘、考察、鑑定。

2012年2月,福建省文物局組織召開了奇和洞遺址考古論證會。專家們普遍認為,奇和洞遺址材料豐富,學術價值重大,是一處珍貴的遠古文化遺產。2012年4月,作為福建省唯一參評專案,奇和洞遺址入選國家文物局組織評選的“201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TAG: 奇和洞化石漳平市發掘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