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鍾:在賈寶玉的生命中出現又離開,禁忌之戀的代表,青春記憶的回味

秦鍾:在賈寶玉的生命中出現又離開,禁忌之戀的代表,青春記憶的回味

太虛幻境裡第一支曲子,紅樓夢引子:開闢鴻蒙,誰為情種?都只為風月情濃。紅樓大旨談情,怎能少了秦鍾(情種)。

情的警示作用

紅樓秦氏一家三口,秦業、秦可卿、秦鍾,他們的存在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情起情滅的過程,生命存在的意義皆在一個情字,否則活著與死亡沒有太大差別。在芸芸眾生中,對於情的感受千差萬別,但唯有情種對生命有著自己的獨特理解。

秦鍾:在賈寶玉的生命中出現又離開,禁忌之戀的代表,青春記憶的回味

很明顯,曹公本身就是一個情種,他把自己對情的理解放在了小說中的人物身上。在小說中的男性,很明顯被劃分成了兩類,一類對於情的理解旨在滿足肉慾,比如賈珍、賈璉、賈蓉等,他們的情粗暴野蠻原始味兒十足,很顯然曹公對此類的情嗤之以鼻。

另一類人物便是如賈寶玉、秦鍾、蔣玉菡、柳湘蓮,還有北靜王,他們的情細膩而濃烈,可以是一杯烈酒,亦可是一曲婉歌。情種之情,不知何所起,一往而深。但情深的發展方向也決定了情種的不同結局。

秦氏姐弟在小說中,無疑都是多情種。他們的多情都引來同一個結果,即自身的毀滅。其原因也都一致,都陷入了禁忌之戀,即“情既相逢必主淫”。

秦鍾:在賈寶玉的生命中出現又離開,禁忌之戀的代表,青春記憶的回味

秦可卿與公公賈珍有私情,這是違背家庭倫理的禁忌之戀。秦鍾與小尼姑智慧兒偷情,這是違背世俗倫理的禁忌之戀。很顯然,這樣的多情種固然有其可悲的一面,但並不是曹公所崇尚的多情種。

秦氏姐弟的出現又離開,對於賈寶玉起著警示作用。賈寶玉遇到秦可卿之後,第5回便入了她的居所,之後走入了太虛幻境,又經歷了一段與兼美的婚姻生活,最後在噩夢中驚醒。受到秦可卿性啟蒙的賈寶玉,緊接著第6回便與貼身丫環襲人發生了人生的第一次性關係,嚐到了人性最原始的味道。

秦鍾:在賈寶玉的生命中出現又離開,禁忌之戀的代表,青春記憶的回味

再接著第7回秦鍾便走入了賈寶玉的視線,賈寶玉見證了秦鐘的情感歷程,也見證了秦鐘的毀滅。第16回秦鍾將死之時,對寶玉說,以後還該以立志功名,以榮耀顯達為是。很明顯,這是一句過來人對眼前人的勸慰。

換個角度理解,秦鐘的勸慰言外之意在於,人生不必過度執著於風月之事。他自己就是一個例子,一個情字招來太多事非,父親因此而去世,智慧兒因此下落不明,自己因此而喪命,實在是太不應該。如果將所有精力放在立身揚名之上,或許那才是人生的真諦吧。

秦鍾:在賈寶玉的生命中出現又離開,禁忌之戀的代表,青春記憶的回味

警幻仙子在太虛幻境對賈寶玉也曾如此的勸慰過,希望賈寶玉留意於孔孟之間,委身於經濟之道。但顯然賈寶玉對情有著自己獨特的理解,他選擇的是第三條路,沒有為風月之事競折腰,也沒有走世人崇尚認可的仕途經濟之道,而是選擇了一條悟情之路,即因空見色,由色生情,傳情入色,自色悟空。

秦鍾:在賈寶玉的生命中出現又離開,禁忌之戀的代表,青春記憶的回味

追憶似水流年

張愛玲把大觀園形容成一個兒童樂園,曹公筆下的紅樓,確實是一部青春少女們的凋落史。但與此同時,曹公筆下的少男們也有美好的一面,並不盡是酒色之徒。除了賈寶玉,還有諸如北靜王、柳湘蓮、蔣玉菡和秦鍾。

賈寶玉朋友圈的這些少男們,身上都有幾個顯著的特點,從中也映射出曹公對異性的喜好。第一,長相均是清一色的秀美,且多是懂得憐香惜玉的多情之人。第二,不拘泥於世俗,不以身份地位論英雄。第三,均有墨家的道德風範:兼愛非攻。

秦鍾:在賈寶玉的生命中出現又離開,禁忌之戀的代表,青春記憶的回味

話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這些朋友在賈寶玉成長的路上,都給寶玉留下了一份珍貴的青春回憶。賈寶玉和秦鍾在一起的日子,除了見證秦鍾與智慧兒的情感,還有他與秦鍾一同走過的痛並快樂著的青春歲月,儘管短暫,但很珍貴。

小說中的賈寶玉是沒有上過幾天正經學堂的,而曹公重點卻描寫了他與秦鍾在學堂的情景。賈寶玉也不喜歡讀書更不喜歡上學,但是他和秦鍾在一起卻從談論讀書上學開始,最後又為與秦鍾在一起,吵著要去學堂。然後在學堂裡與人起爭執,打架。

這些珍貴的年少記憶恐怕也是曹公自己年少時的獨特記憶。曹雪芹年少時的個人經歷有些分裂。

秦鍾:在賈寶玉的生命中出現又離開,禁忌之戀的代表,青春記憶的回味

順風順水要風得雨的過了一陣少爺生活,之後又經歷了從雲端跌落至地獄的貧苦生活。這樣的經歷在他的心理上無疑是一個巨大的落差。

在小說中回味自己曾經年少時的輕狂,曾經的青春小夥伴,曾經的對情愛的朦朧趣味。秦鐘的身上除了小說角色的需要,或多或少還有曹公想在他身上回味的那段青蔥歲月。

紅學人都認為,曹公在人物的寫法上採用了橫向對比和縱向對比的方法,比如晴為黛影,襲為釵副。那麼,秦鐘的存在就是賈寶玉的一個影子,從橫向上,寫出了賈寶玉少年時代情感的萌芽期,以及他身上的那份純真。

TAG: 秦鍾賈寶玉情種曹公秦可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