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弱者怨人,強者自渡、聖者渡人

作者 | 樊登讀書 · 宗孟雅

主播 | 樊登讀書 · 童童

解讀預告

遇見 · 在書中遇見未知的自己。

各位書友晚上好,歡迎來到由樊登讀書出品的讀好書欄目

《遇見》

有人說:“對一個作家最好的悼念,便是看他的書,讀他的作品。”

對於陳忠實而言,他的“墊棺作枕”之作

《白鹿原》

,便是這麼一部應讀之作。

他的文字,充斥著對時代的刻畫,也透露著對人性的思考。

他以厚重深沉的文筆,將一段波瀾壯闊的家族歷史呈現給大家。

1988年,陳忠實把家人安置在城裡,隻身一人來到鄉下祖屋,潛心寫作。

粗衣淡飯,黃卷青燈,這一寫,就是四年。

1992年,50萬字的《白鹿原》橫空出世,如颶風狂瀾,震撼文壇。

《白鹿原》出版後,廣受讀者追捧,半年內加印六次,一時間洛陽紙貴。

學者鄭萬鵬說,《白鹿原》的問世使民族文學在更高意義上崛起。

兩年準備,四年創作,陳忠實收穫的不只是讀者的好評、學者的褒獎。

還有他滿臉溝壑縱橫的皺紋。

《白鹿原》完結的那一年,陳忠實剛滿46歲,而臉上的皺紋卻深如黃土高原的溝壑。

這皺紋,歲月的饋贈佔一分,寫作時的千種構思、萬般糾葛佔了九分。

《白鹿原》中有著大量性格複雜的人物,這些人物每天在他的腦海中盤旋較量,總讓他處於無盡沉思中。

讀懂《白鹿原》,也就讀懂了人性。

《白鹿原》中對於人性的深度刻畫,透露出人生的三重境界。

弱者怨人,強者自渡、聖者渡人。

《白鹿原》:弱者怨人,強者自渡、聖者渡人

弱者怨人

白鹿原上住著兩大家族,白家和鹿家。

《白鹿原》即是以兩大家族長達半個世紀的恩怨鬥爭為載體,來體現時代的變遷。

說是鬥爭,其實在於鹿家一方的挑釁。

白家世代務農,以忠厚仁義立世;

而鹿家商人起家,思想裡多了幾分見利忘義的狹隘。

鹿子霖在原上的名聲不及白嘉軒,他不去反省自身,加以改變。

反而嫉恨白嘉軒太過仁義正直,反襯出了他的“渺小”。

為了“翻身”,他想盡一切辦法整垮白嘉軒。

鹿子霖知道白嘉軒之所以名聲好,是因為白家最注重門風,白嘉軒最在意“臉面”。

如果讓白嘉軒丟了臉面,他鹿子霖就成了原上的頭號人物。

於是鹿子霖教唆田小娥,讓她去勾引白嘉軒的長子白孝文。

白孝文一步步入甕,沉淪、墮落,一個被白嘉軒寄予厚望的兒子,就這樣被毀了。

白孝文窮困潦倒之際,鹿子霖花低價買下他的地和門樓,進一步撕白嘉軒的臉面。

但是時代風雲變幻,白孝文卻陰差陽錯當上了營長。

書的最後,在白孝文處決犯人的刑場上,鹿子霖萬般感慨:“天爺爺,鹿家還是弄不過白家。”

然後,腦子裡那一根處心積慮的弦崩斷,他瘋了。

鹿子霖是白鹿原上的大戶,他物質上豐衣足食,思想上卻如侏儒小人。

他把自己所有的時運不濟歸結為白家的阻擋,一生大部分時間都在算計如何整垮白嘉軒。

然而謀劃一生,卻落得個瘋魔的下場。

鹿子霖雖有權勢,卻是個十足的精神上的弱者。

遇事畏縮,怨恨他人,損人害己。

錢穆說:

“大成者參與天地,小用者謀利計功。”

越無知的人,越容易自毀於蠅頭小利,越沒本事的人,越喜歡從別人身上找原因。

有算計和陷害他人的時間,不如想想如何強大自己。

《白鹿原》:弱者怨人,強者自渡、聖者渡人

強者自渡

如果說鹿子霖是個精神上的弱者,白嘉軒剛好與他相反。

白嘉軒的強大貫穿始終,成了他的獨特人格。

走過大半生的坎坷路,一次,白嘉軒與自家長工鹿三推心置腹,說了這麼一句話:

“三哥哇,你數數我遭了多少難哇?”

白嘉軒的一生,就是在苦難中求生的一生。

這苦難,一半是命運的不幸,一半是鹿子霖的算計。

而無論何時,白嘉軒都從無怨言,從不頹廢。

能接住的他就接,接不住的就熬著。

白嘉軒最初的苦難,來源於他的六娶六喪,年紀輕輕背上“克妻”的名號。

而他只是可憐逝去的女子們,並未抱怨命運的不公。

他堅守著“耕讀傳家”的古訓,將“仁、義、禮、智、信”的人生信條融入日常生活。

建學校、修祠堂、訂立鄉約,他為民謀福祉,一生挺直腰桿做事。

但他的腰桿挺得太直了,鹿三的兒子黑娃看不順眼。

黑娃當上土匪之後,叫手下人盜竊白家,打斷了白嘉軒的腰。

白嘉軒再也直不起腰了,他的背上像背上一座小山,身體彎成九十度,看人的時候總要仰起頭。

而他折了腰,卻沒折了骨氣,依舊頑強地過日子。

無論命運給他以怎樣的打擊,他都拼死抵抗,平穩渡過。

苛捐暴政,他為民請命,帶領鄉人奮起反抗。

饑荒年代,他帶領全家人“夜織晝耕”,熬過艱難。

瘟疫來襲,兒媳喪生,妻子殞命,他上有老母下有幼孫,仍帶領全家堅韌扛過。

對於鹿子霖的算計,白嘉軒心知肚明,卻無報復。

他只是堂堂正正過日子,對人,以德報怨;對命運,以不屈對不公。

幾經謀害,胸懷不改,多遭磨難,餘勇猶存,

楊絳在《一百歲感言》裡說:

“在這物慾橫流的人世間,做人實在是夠苦。”

但強者總能任風吹雨打,屹立不倒。

人生實苦,唯有自渡。

練就一顆強大的心,才能越過一生中的連綿不絕的崎嶇坎坷。

《白鹿原》:弱者怨人,強者自渡、聖者渡人

聖者渡人

白鹿原上還有一位“聖人”,朱先生。

他飽讀詩書,淡泊名利。

每日晝讀夜誦,孤守書案,深入簡出,慧眼觀世。

朱先生是一介書生,身在書齋並未困於書齋,他體察黎明疾苦,關心時代風雲。

最初,他承辦白鹿書院,篤思敏行,教化眾人。

白鹿原興起罌粟熱時,朱先生深知其危害,親自下田扶犁,銷燬罌苗。

清巡撫帶軍駐紮西安城外,揚言血洗西安城,戰事若起,必生靈塗炭。

朱先生背一隻褡褳,一身布衣一把油傘行至兵營,不懼危險與巡撫交涉,最終退敵。

旱災來臨,饑荒橫行,從不涉政的朱先生自願受命,全權管理賑災事務。

他監督賬目毫無私心,開免費粥鋪救濟災民,與百姓同食,眾人動容。

朱先生不僅能救人,還能“化人”。

當土匪黑娃洗心革面,想要“學為好人”,有意拜朱先生為師時,朱先生欣然接受。

他不顧旁人眼光,一視同仁,悉心教導黑娃一心向善。

動盪年代,戰事頻發,朱先生聯合關中學士,簽下一紙請願書。

一介儒生、手無寸鐵的他請求去前線殺敵,即使不能上戰場,也願為將士們餵馬磨刀。

朱先生一生光明磊落,懷一身絕學,為國為民。

他真真切切貫徹了“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宏圖之志。

正如黑娃敬獻給朱先生的輓聯:

“自信平生無愧事,死後方敢對青天。”

臨終之際,朱先生叮囑後人,不許報喪,不許弔唁,一切從簡,儘快入土。

操勞一生,低調謝幕。他一生渡人無數,離開卻希望無人知曉。

如果說自渡是一種能力,渡人則是一種無量的胸懷。

活著不為自己,也為能幫助更多的人。

朱先生之人有確切的原型——關中才子牛兆謙。

牛兆謙一生致力於傳統文化的傳播,不慕名利,一心為民。

正如他家書中透露出的處世態度:“臨事三思終有益,讓人一著不為愚。”

獨善其身,而後兼濟天下,這是君子之風,也是聖人的修行。

永葆善念,心懷慈悲,救贖別人的同時,也成全了自己。

《白鹿原》:弱者怨人,強者自渡、聖者渡人

寫在最後

有人說,《白鹿原》是一部雄奇史詩,鋪就一幅中國農村社會變遷的斑斕畫卷。

而在這畫卷上,最引人注目的不是場景風物,而是形形色色的人。

面對時代的驚濤駭浪,面對生活的磨難重重,弱者怨恨,強者自救,聖者渡人。

有人說:

“對待生活的態度,決定了一個人的人生高度。”

面對小人的糾纏,生活的折磨,真正強大的人從來不語。

而是披堅執銳,全力衝鋒,在有餘力的時候拉人一把,渡人渡己。

路隨心轉,境由心造,縱有疾風起,人生不言棄。

點個

「在看」

,願我們每個人都能強大自己,從容面對生活,越過無數艱難險阻,抵達新的人生境界。

作者 | 宗孟雅,立志做個有思想有溫度的滬漂姑娘~

欄目主理人 | 徐徐來

排版 | 鄭向北

圖片 | 本文圖片來源於《白鹿原》官方劇照,侵刪

音樂 | 《白鹿原》影視音樂

《白鹿原》:弱者怨人,強者自渡、聖者渡人

TAG: 白嘉軒白鹿原朱先生鹿子霖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