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瓊花:維揚一株花,四海無同類

瓊花是揚州的市花。色澤瑩白,清香芬鬱,每枝花含苞八或九朵,攢如聚蝶,中間叢生小花無數,簇似聯珠,她代表著揚州豐厚的歷史積澱與文化內涵。

瓊花最早出現於北宋初期的揚州后土祠。宋太宗至道二年(996年),身兼文學家與政治改革家的王禹偁出任揚州太守,首寫了兩首《后土廟瓊花詩》,並冠有小序:“揚州后土廟有花一株,潔白可愛,其樹大而花繁,不知實何木也,俗謂之瓊花。”

揚州瓊花:維揚一株花,四海無同類

他在詩裡描摹瓊花的狀態說:

“誰移瑤樹下仙鄉,二月輕冰八月霜,若使壽陽公主在,自當羞見落梅妝。”

在他的筆下,瓊花的潔白,猶如二月的輕冰與八月的早霜,不施鉛華,而自得輕盈雅淡的丰韻。連素以梅花妝自詡的劉宋武帝的女兒壽陽公主瞧見,也該愧嘆不如而羞於自現了。

另一首詩裡,他則深贊瓊花的品格,說:

“春冰薄薄壓枝柯,分與清香是月娥。忽似暑天深潤底,老松擎雪白娑婆。”

他稱瓊花是天上的月娥所種,是仙女讓人間分享這一樹清香。品格不同凡俗,從不趨炎附勢,宛似一株擎雪的老松,甘居於空谷深澗,婆娑自賞。

自王禹偁首詠以後,瓊花之名,遂傳播遐邇。許多文人墨客,紛紛以瓊花為題,寫詩填詞。且有好幾任揚州太守也留下他們為瓊花寫的詩篇。宰相韓琦在任揚州太守時,稱讚她:“維揚一株花,四海無同類“,劉敞詩:“東風萬木競紛華,天下無雙獨此花,”鮮于侁詩:“百卉天下多,瓊花天上稀”,詞人向子諲見到盛開的瓊花則稱:“已知傾國無能比,除非天上有仙姝。到揚州才見,四處皆無!”慶曆八年(1048年)歐陽修任揚州太守,特在生長瓊花的后土祠,建“無雙亭”於花側,並作詩以紀:

“瓊花芍藥世無倫,偶不題詩便怨人。曾向無雙亭下醉,瓊花不負廣陵春。”

總之,這些詩無一不強調瓊花是揚州獨有的。

揚州瓊花:維揚一株花,四海無同類

另一方面,卻有不少人把瓊花說成是玉蕊花。如宋祁的《宋景文筆記》說:“維揚后土廟有花曰玉蕊,王禹偁愛賞之,更稱曰瓊花。”宋次道的《春明退朝錄》則說:“揚州后土祠有瓊花一株,即李衛公(唐宰相李德裕)所謂玉蕊花也。”按唐代長安唐昌觀確有花名玉蕊,當時曾盛傳有仙女下界觀賞此花的傳說。著名詩人白居易、元稹、劉禹錫、嚴休復等皆有詩以詠其事。又潤州(鎮江)的招隱山也有玉蕊,由於當地人認不得此花的名稱,經李德裕遊賞並題了一首《潤州招隱山觀玉蕊花寄沈傳師》的詩,玉蕊之名,才為江南人所知曉。但玉蕊自是玉蕊,瓊花自是瓊花,唐人詠的是玉蕊,王禹偁說的是瓊花,二者涇渭分明,本容不得半點淆混,偏偏宋景文與宋次道不但否定了王禹偁的新發現,還剝奪了揚州后土廟的瓊花專有權。為此,更招來後世許多文人的筆墨。明人胡應麟的《談叢》辨析得最為扼要。他說:“玉蕊自植於唐昌,瓊花獨產於後土;瓊花無別本,而玉蕊託根非一。” 程瑤田在《揚州瓊花始末》中說:“玉蕊在唐時,名作林立,曾不侵入瓊花,而王元之(王禹偁)作瓊花詩,絕不以為玉蕊,然則二花分別,賴有《小畜集》以為之鴻溝也”。他們的辨析,果決地否定了王禹偁更玉蕊之名為瓊花的說法,且肯定了揚州后土廟的瓊花專有權。

其後,又有人認為瓊花就是“聚八仙”,孝宗淳熙年間來揚州任太守的鄭興裔特將郡圃中栽的聚八仙與蕃釐觀開的兩相比較,特寫了一篇《瓊花辨》,他認為不同者有三:“瓊花大而瓣厚,其色淡黃,聚八仙花小而瓣薄,其色漸青,不同者一也;瓊花葉柔而瑩澤,聚八仙葉粗而有芒,不同者二也;瓊花蕊與花平,不結子而香,聚八仙葉低於花,結子而不香,不同者三也。”當時,他還未敢自信,特取花朵讓兒輩辨識,結果得出和他同樣的結論,他才信而無疑。

經過一番“聚訟紛紜”以後,真理愈辯愈明,王禹偁的《瓊花詩》,便成為顛撲不破的佳作。原來那些把瓊花、玉蕊、聚八仙混為一談的人,或則未曾見過真正的瓊花,或則雖曾見過但未經細觀熟玩。

由於瓊花在此前從未見之於典籍,說明宋以前瓊花還沒有出現,否則,王禹偁也不會說出:“不知實何木也”的話。然而後世偏偏有人舉出唐代揚州著名人物來濟和李邕的《瓊花》詩,以此,否定王禹偁的首唱權,但那只是後人的偽作,用以鋪墊他們編織的小說而已。

在後世許多有關瓊花的傳說裡, 有人說她是王母娘娘的侍女許飛瓊所植,有人說是一位名叫“蕃釐”的仙人種玉而生,但最為人們津津樂道的則是隋煬帝“為看瓊花下揚州,萬里江山一旦丟”的故事。這一說法在距隋較近的唐宋時代尚無任何記載,只是到了元代才有人把瓊花與隋煬帝掛上了鉤。

元人張昱詩:“懿公滅衛雖雲鶴,煬帝亡隋豈獨花。”馬伯庸詩:“錦纜憶曾遊此地,瓊花開不似當年。”而羅貫中的《隋唐志傳》與清人褚人獲據此改編的《隋唐演義》,則更鋪張揚厲地大肆渲染,連著《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居然也把煬帝的亡國歸咎於揚州的瓊花,說什麼“瓊花妖孽花,揚州緣此貴。花死隋宮滅,看花真無謂”,讓瓊花蒙此惡名,豈不冤哉枉也!清代詩人兼學者蔣士銓曾大聲疾呼:“阿群芳列金屋,豈在區區一枝玉?蕪城本是帝王家,稗史流傳非實錄”。向人們揭示這一傳說的荒唐無稽,為瓊花作了積極的平反。

揚州瓊花:維揚一株花,四海無同類

瓊花不但以其輕盈雅淡的丰韻為人所重,其品質尤為可貴。據周密的《癸辛雜識》說:瓊花曾先後被移植到開封及臨安的皇宮裡,可她絕不貪慕皇家的榮華,卻一往情深地留戀與熱愛著她的揚州故土,不久便憔悴無花,只得送還揚州,“敷榮如故”。杜族斿的《瓊花記》還說:“紹興辛巳(1611年), 金兵陷揚州,金主亮揭本以去。後得觀中道士金大寧培護,根旁復出三蘗,從此條達如故。”金主亮刨走的瓊花,其命運不問可知,值得慶幸的卻是根旁蔓生出新的枝條,使得瓊花的國色仙姿再現人間。

據《揚州府志》記載:這株新生的瓊花,到了宋恭宗德祐二年(1276年),突然枯死,瓊花遂絕,道士金丙以聚人仙補植其處。自王禹偁首詠瓊花的至道二年起到德祐二年止,瓊花的榮枯過程,前後經歷約三百年,幾與宋朝相終始。其時,南宋的謝太后與恭帝趙 已被蒙古騎兵挾以北上,元王朝佔領了南宋的大部分河山。詩人趙炎有詩憑弔說:“名擅無從氣色雄,忍將一死報東風。他年我若修花史,合傳瓊妃烈女中”,高度讚揚了瓊花的民族氣節。

由此以觀,元以後的瓊花實是聚八仙,只是二者十分類似罷了。據現代植物學家認定,它們同屬忍冬科,從生物進化的觀點看,或因自然條件的變異,或因人工的特殊培育而創造出新的品種,都不是不可能的。宋代揚州后土廟的瓊花,也便是聚八仙在當時特定的氣候與土壤條件下而變異的一個優良品種。揚州是瓊花的母土,自較他處易於培植。經揚州農學院教授徐曉白先生的長期實驗,運用現代科技,精心培育以及園藝部門的共同努力,全市的栽植總量如今已達4500餘株,向海內外遊人展示著古城悠久的文化積澱。

TAG: 瓊花揚州玉蕊后土王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