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是否有因施政殘暴而導致的平民暴動推翻暴君?過程是怎麼樣?

春秋戰國時期,是否有因施政殘暴而導致的平民暴動推翻暴君?過程是怎麼樣?

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

早在商王朝時代的甲骨文,被統治者壓迫慘了,就會出現平民暴動,寫成——

邑人震。

西周時代,這種情況稍微緩和,因為周人佔據的地盤大,人口少,推行井田,所以維持統治還是比較輕鬆,反正整個西周比較矚目的也就國人暴動了。

不要以為奴隸社會了,必然奴隸起義戰爭成堆,沒有的事。

如果奴隸是分散在廣袤的大地上而彼此間的合作協助程度很低的話,是不大可能組織大規模的反抗行動的。

只有當土地開發的越多,開發的土地都連成一整片的情況下,奴隸起義才有可能。

到了春秋時代,隨著農業的進步,人口的滋生,一場場暴動自然而生。

首先出現的是一而再的記載於《左傳》上的“民潰”事件,也就是各國人民因為統治者的各種橫徵暴斂而自發流亡了。

前644年。

齊桓公會合魯國、蔡國等8個諸侯國,準備合兵南下淮水,進攻楚國,各國為此徵發了民夫,修築作戰工事,結果是各國民夫都紛紛開始逃亡。

前641年,梁國為了防備秦國進攻,發動大量民工挖掘壕溝。

結果是當秦國大軍還沒有抵達,不堪苦役的勞工們轟然而散,梁國國君成了光桿司令,梁國就這樣被秦國滅掉了。

民潰屬於非暴力不合作,還不算是暴動。

這反過來也證明春秋時代的列國政治觸角還沒有伸展到基層,對於老百姓的控制力並不強。

國家的意識形態也沒有被催化。

到了春秋中晚期,就不一樣了。

前478年,衛國發生第二次嚴重的暴動(此前已經暴動過一次)。

前522年的鄭國奴隸起義,鄭國派遣貴族子大叔率軍鎮壓,幾千奴隸戰鬥到最後,無人投降,這種情況就非常慘烈了。

《莊子》一書中記載了一個農民軍的領袖,叫做盜蹠,是魯國人,他聚集了一支千人規模的隊伍,轉戰中原列國,活躍時間長達十年之久。

如果說盜蹠是北喬峰,那麼與盜蹠齊名的南慕容,則是南方楚國的莊矯。

楚國國都甚至被莊矯的軍隊一度攻克,這一事件在整個國際社會引發的震撼也就可想而知了。

不過奴隸暴動,一般來說很難撼動整個社會結構,因為那是最底層被壓迫最厲害的一波人。

而如果是國人暴動,那意義就不一樣了。

國人是維持國家穩定的中堅力量,類似今天的中產階級。

這個階層如果也投身暴動,那麼幾乎是為國家敲喪鐘了。

前555年,當時的鄭國執政者子孔因為殘暴,被國人發動暴動推翻,其家產也被國人們瓜分。

前480年,陳國的司徒轅頗因為橫徵暴斂,被國人聯合起來趕跑。

到了這時候,春秋時代的列國依靠宗法維持整個國家已經不可行了。

於是,幾乎所有的國家政府都開始轉變政府職能,成為全能型的政府,一個個設立郡縣,一個個派設地方官僚,貴族由此不在獨尊一方。

最終,中國完成了從夏商周王權封建社會向秦漢皇權郡縣社會的轉變。

在今天,有不少歷史書總是散佈一種錯誤的歷史觀,一再強調秦始皇英明神武,推廣了郡縣制,加強了中央集權。

其實,無論是郡縣制的誕生,還是中央集權的加強,完全是由於當時的統治者被人民一波一波的武裝運動推著走。

讀中國史,一定要一個清醒的頭腦,歷史從來不是帝王將相所創造。

歷史的第一推動力乃是人民。

只有人民才是歷史的創造者。

這是永恆而經典的真理。

TAG: 暴動國人梁國奴隸起義列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