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大方花燈戲

走進大方花燈戲

文化成就未來,遺產不容忘懷,2006年6月,大方花燈戲入選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使之為更多人所知。

一方山水,養人性靈,勤勞智慧的大方人民在刀耕火種的農耕文明裡,知行合一,創造了花燈戲。

走進大方花燈戲

花燈戲“桐梓開花”

花燈戲最初叫花燈,是巫師、端公為民間慶賀、祈福謀生而吸收過來的活動。在大方流傳已有200多年曆史。花燈傳入大方後,吸收了本土的語言、風格、音樂曲調等,民間藝人將鄉村野史與花燈唱聯絡起來,形成了風格獨特的大方花燈戲。花燈戲載歌載舞,有說有唱,並帶有戲劇特色,有的還帶有一定的故事情節,表演時手不離扇、帕,唱與做緊密結合,靈活運用各種手法、手式以及耍扇、耍帕等技法,是一種不分時間、不擇場所的曲藝表演形式。

花燈戲道具有二胡、鑼鼓、扇子、帕子等,其表演以“扭”為特點,演員常用摺扇與手帕為道具表示情感。舞蹈的步法有兩步半、四方步、快慢三步、野雞步、梭步、碎米步、矮樁步、快上步;扇子耍法有小花扇、大花扇、交扇、蓋扇、撲碟扇等;身段有犀牛望月、膝上栽花、黃龍纏腰、海底撈月、雪花蓋頂、巖鷹展翅等。

走進大方花燈戲

花燈戲“二十世紀耍錢杆”

大方花燈戲具有形式清新活潑的藝術特色。最初的大方花燈戲演出形式簡單,以演民間小戲為主,題材多取農村生活和民間故事。花燈戲來自民間,劇本人物少,情節比較簡單,唱詞和道白通俗易懂,唱腔都是吸收民歌小調的特點,歡快明朗,表演動作活潑風趣,歌舞味很濃,多以表現生活的小喜劇見長,充滿了泥土的芬芳。解放後,在大方、對江、長石等各地成立了文工團,創作並演出了多個花燈戲,從而從簡單舞蹈演變成舞臺演出的花燈戲。

大方花燈戲的代表劇目有瓢井的《桐梓花開》、《二十世紀耍錢杆》、對江的《七妹與蛇郎》、長石的《科學站的年輕人》、城關的《五更繡荷包》、《婦女能插三角秧》、《女將六口鐵花開》、《一分半》、《護林曲》、《趕豬》等,這些花燈戲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轟動一時。

TAG: 花燈戲大方花燈表演耍錢